- 感謝國家文官學院將本書列為106年度公務人員專書閱讀推廣活動「每月一書」暨延伸閱讀指定用書
- 感謝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邀請專書導讀
- 感謝宜蘭縣政府邀請專書導讀
- 感謝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邀請專書導讀
- 感謝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邀請專書導讀
- 感謝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邀請專書導讀
- 感謝經濟部工業局邀請專書導讀
文/暑期生 梁毅超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三年級
談到食品安全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會聞之色變。畢竟是吃進肚子裏的東西,誰不會多看兩眼有關的新聞?誰不會多問兩句有關的情況?不過大部分的人想了解的,都只不過是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問題。譬如說:那甚麼食品有甚麼傷害啊?我家門口那餐館有問題嗎?真的吃了要馬上就醫嗎?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況。也不是說普羅大眾有甚麼錯的地方,但我想我們除了上述的問題外,需要思考的面向還有很多很多。
筆者有幸在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中,拜讀了周桂田主任與徐健銘學長合撰的一本、有關台灣本土食安問題的專書,增進而且引起了不少有關這個問題的了解與反思。因此筆者希望可以在下文簡單介紹一下,亦會略談香港的食安情況,並微抒己見。
其實風險社會所提倡的概念,主要是在於我們的社會急速進步下所產生的很多不確定性,例如:污染問題。在食品這一面向來說,就是針對食品中的添加物、食品的合成、或是其他從科技所衍生產業所帶來的影響等等。試想食品安全問題是從何而來?自古以來,歷史上就很少記載這方面的事蹟。原因有二,第一,以前的食物都是天然,沒有太多的技術去儲存、加工。最普遍的都只是風乾、醃存等天然方式,因此食品出現問題的機會只有過期變壞。第二,是沒有相應的科技去分析或檢查。在以前的社會,你不親身嚐一下,你是不會知道有問題與否,如神農嘗百草。真的出事了,就只好自嘆倒楣了。由是觀之,一切的社會風險都跟科技發展脫離不了關係,這次討論的食安問題自然也不是個例外。作者寫書的背景就是要喚醒大眾對切身問題的關注,不單是自私的關心,而是從問題的根源開始了解,要知道現存的阻礙和困難,最後親身參與,在社區裏面廣傳,達致公民覺醒、公民參與。因此作者在書中也有不少的篇幅提及有關的概念和想法,這個容後再述。以下會介紹一下書中一些重要的觀點,都是作者一再強調的分析。
在書中提到了食安問題的一個「三民主義」。分別是「營利主義」(Commercialism)、「消費主義」(Consumerism),以及「開發主義」(Developmentalism) 。這簡單地分析了出現食安問題的三大誘因。首先談一下「營利主義」。其實就是說食品生產的廠商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了一些明知道會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的添加物。令生產成本下降,所牟取的利潤也就大幅上升,而且是建基於消費者的健康之上。在這種心態下衍生出來的例子佔了不低的比例。例如:大統的橄欖油混雜銅葉綠素事件、山水米混雜其他劣等米事件、還有化製澱粉的風波爭議。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在於生產商的成本減省過程中把消費者置在風險之中。這被認為是最沒有良心,最令人髮指的一種食安問題來源。
另外一個主要的誘因是「消費主義」。這是在提倡消費者也需要背負一定份量的責任。現今社會上,我們慢慢被消費主義所蠶食,我們再不是單單要求滿足生活的素質,而是追求更高的享受。在很多的消費上我們除了會分析價格外,還會想該物品帶來的生活素質。但同一時間,我們又捨不得付那麼高昂的相應價錢。就在這個矛盾之間,生產商就有空間去操弄食品,就為了滿足上面提及的心態問題。食品加工就是一例,比如:飲料中加入起雲劑,令它看起來有沉澱物,感覺比較天然。可以得見,消費者的心態也是令食品安全出現風險的一大原因。
再來的是「開發主義」。世界貿易和食品生產全球化是無可避免的大勢,但其中所帶來的風險亦是不能忽視的。發達國家科技比較進步,食品衛生標準自然相對比較高。但它們往往將標準強加於發展中國家,甚至是第三世界國家上。他們的發展生產成本自然相應提升,因此會出現很多地方無法發展的問題。當經濟情況受到挑戰,成本自然轉嫁到不同的面向。那些代價都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會在其他地方出來討債。最後負上責任的或者不是廠商,但一定是消費者。上面所述所謂「三民主義」就是作者總結出來的問題根源,而書題「從土地到餐桌的恐慌」也是在講一個食品生產、包裝、供應一整條的鏈,每一部分都要負上一定的責任。這也是大家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
說完根本的概念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食品安全的實際源頭。從作者的角度而言,大概可以被分成。「環境污染」、「食品工業」、「經濟成本」以及「國際貿易」四大類。首先談談「環境污染」,顧名思義,是從自然環境開始滲入的食品污染。在台灣的中南部地區有很多漁農業的工作,它們為台灣本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食品來源,種植或捕獲的都是最原始而且未經加工的原料。但同時在中部地區亦有不少化工廠或發電廠,在生產過程之中所製造的廢水、廢料,很多時候都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當中大多都會直接被排到排水管,或直接到溪河中。這些含有重金屬的水其實跟日本福島的輻射水一樣會對人體健康帶來長期的影響。可是許多人總是不知來日大難,還只顧遠在日本的污水有多危險,影響有多大,而忽略了近在眼前的危機。由於工廠不負責任的行為,農民都用含重金屬的水源作灌溉之用,即便沒有,那些水也大有可能已經滲入泥土,嚴重的污染了我們社會中的食物來源。漁業受到的是更直接的影響,相信「綠牡蠣」事件大家還記憶猶新,它們正正就是吸收了大量的銅離子,食用後會一直殘留在人體內,幾十年也難以排走。聽起來很可怕吧,不用怕,這些事一直都在發生,絕對不是甚麼新鮮的事。你真的還要充耳不聞嗎?
然後是「食品工業」,作者在書中將其化名為現代食品的「鍊金術」,筆者認為形容得恰到好處。沒錯,現在你我吃進肚子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有經過被「鍊成」的一個過程,所指的就是食品加工或合成的技術。這中間包括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例如:三聚氰胺、塑化劑、基因改造、或者是化製澱粉,這些都是屬於這一範疇的。前面講過在食品中加入起雲劑是很普遍的,但在當中再加入塑化劑就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事件,吸入過多的劑量可能會造成生殖系統受損。或者進一步說,儘管合法,吸入起雲劑也不是大眾本身希望的。另外還有化製澱粉,這跟一個市井笑話不謀而合。人們常說「雞尾酒沒有雞尾」、「沒有太陽的太陽餅」,沒想到現在還有出現「沒有米的米粉」,說來真的挺諷刺。食物是真是假,再也難找到分界。因為大部分的市面米粉都是調合米粉(不是百分之一百米造),那這算是真,或是假呢?這還留待看倌自行分析了。當然食品工業之中還有一項極具爭議性的技術,就是基因改造。現在台灣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的黃豆,據學者推算,當中至少七成是基因改造產品。它們在生長時可以透過技術加快進程,同時又可免除蟲禍、天敵的侵害,收成自然大幅提高。但它為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卻也令不少人停步三思。首先,加強的生長力會破壞生態平衡,長遠而言或許得不償失。另外,它潛在的健康風險仍然未被確定,食用後會否帶來任何不良反應也是未知之數。風險社會概念經常強調「低機率,高風險」一詞,意思是說它們帶來風險的機率不高,不過萬一出現問題,需要負上的代價將會極高,而且屆時再尋求解決方案已然太遲,所犧牲的亦已無可挽救。當然還有其他關於基因改造食品的爭議性論點,但贅文太多,筆者亦不逐一細論。
「經濟成本」其實不過就是在前面提及的營利主義下衍生的產物。就是生產商為了節省成本而採用較低質的食材或加入改善賣相的添加物。當中很多不一定有毒或者會為人體健康帶來很多的即時問題,但卻會牽涉到一些對消費者的欺詐行為。比如大統長基食油向消費者宣稱他們的橄欖油品是百分之一百西班牙進口的「極品」,但後來卻被揭露中間混了很大部分比較廉價的棉花籽油、葵花籽油。雖然對人體不構成危害,但也逃不過貨品全部下架的後果。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社會上已經不是單單要求食品的安全性,而是更進一步的吃的安心。最理想的是每一個消費者都不用拿著食品左看右看,而是毫不懷疑、充滿信心的帶回去食用。可憐的是實際情況跟理想相距太遠,在走上對食品感到安心的路上,不論政府,還是消費者,都要多花時間改善。
最後也談一下「國際貿易」。這一環其實也跟前文提及的開發主義有關。在全球化的大勢影響,以及食品供應的本地不足情況下,有不少的食品都是從外地進口的。以台灣從美國進口牛肉一例而言,就出現了受霸權經貿而衍生的問題。縱然美國發現牛隻出現狂牛症的案例,仍然輸出到世界各地,台灣政府亦因當中涉及與美國的經貿合作的經濟利益,而未有作出明確有關規管或監控,讓人民看見的只是不斷的讓步。這也正正顯示了當政府面對經濟利益時,人民的健康就被放上談判桌作交易。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當矛盾出現時,怎樣才可以在當中拿捏得恰到好處?而台灣政府在事件中的處理手法實在未能給予民眾信心,才引發軒然大波,喚起社會上很大的迴響。
在很多食安問題被揭露後,大眾都會想起政府,大家都會想政府進行把關,保障他們服務的市民。但作者總結了台灣政府在處理各類大小風波之時,不過是以「隱瞞、否認、卸責」三部曲去應對。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政府其實有逐漸學習當中的危機管理,透過教育、宣示、和修法等方式去試圖令問題的處理手法得以改善。但令人遺憾的是中間的決策過程仍然是不透明而且不公開的黑箱。多年來的食安事件,有相當大的責任是源自政府的管理手法鬆懈。GMP協會就是政府期望的一個業者自主管理組織,台灣政府幾十年來對食安的管理態度向來消極,一直都是靠著消費者保護團體自主發動,直到這幾年事件越來越多,才成立食安會報、食安推動工作小組因應。有人檢舉、或是出事了,政府再出面來做事後的處罰。但GMP協會本身亦有很多的不足,沒有政府主動的協助,根本不能達致最佳的監督效果。撇除政府的角色不論,消費者自己本身的公民參與亦是改善現況的必要元素。有很多時候,消費者亦有需要主動了解食物的來源、添加物等的資料。除了是保障自己以外,還是對生產商的一種監督,令他們知道現在的消費者都不是無知盲目的,也間接令其不敢鬆懈或進行任何惡意添加。就以胖達人欺騙消費者一事作例,其實鍥而不捨地關注的本來只有一人,但經過社會上討論發酵,最後掀起一場大風波,胖達人最後十七家分店亦全數倒閉。大家可以由此見到公民參與的力量並進行借鏡,好好利用自己有的能力,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當然書中還有許多例子、細節、論點,但筆者能力有限,亦未能全然呈現給眾看倌,但最後也希望稍稍提及香港的情況。香港七月開始揭露數宗屋宇食水含重金屬鉛的個案,後來發現與水管材料有莫大關係。香港政府也一直逃避,包庇相關的水管建造商。而親政府的議員亦一如以往地盲目為政府護航,甚至發表許多謬論以蒙蔽大眾。例如:「平均一生來算的話不算超標」、「鉛筆亦含鉛」等。後來正因大眾輿論壓力,政府委託水務處協助抽查水質,發現並無超出標準。可是旋即被網民發現抽檢的水是開水後3分鐘的樣本,令大眾憤而斥之。後來立法會亦提出利用特權法深入調查事件,但亦因親政府議員全數反對而不了了之。香港市民不能選自己的特首、官員。立法會也沒有真正的民主,但我們還是會盡力為自己身體健康而發聲,並主動監察。台灣擁有比香港更前的民主進程,如果公民參與率更高一點,大眾對所有身邊的事再多關注一點,我確信,問題的現況是會得到控制和改善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希望香港與台灣共勉,在處理社會風險的路上前行一步、上下求索。
參考資料
1.《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周桂田、徐健銘 2015
2.《食安連環爆:政府放任食品廠自主亂管釀巨災》北美智權報 徐嶔煌
中心電子報編輯:若欲瞭解更多與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等風險議題,歡迎審閱中心出版《臺灣風險十堂課》所收錄的文章:《2013年大統油品事件與臺灣食品安全的風險治理》、《餿水油議題及其食品風險治理爭議》與《本土食品風險與國際經貿角力:從美牛到美豬》。
【影音】周桂田教授談《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揭露與理解我們的食品安全到底哪裡出了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