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轉型

  • 當大林蒲即將展開一場零碳循環實驗,台灣第1份《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出爐,解開台灣碳排「褐色經濟」(指先經濟成長、後談環境品質)真相,都市人開電動車、用綠電,卻有人的處境越來越糟。跨出大轉骨第一步:推動全民減碳認知,各城市減碳路徑與方法也應有不同的做法。

  • 為配合全球淨零政策,日本菅義偉首相時代,於2020年10月26日宣布2050年碳中和,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零,以達到無碳社會的目標。根據日本經產省資料,日本正努力實現無碳社會的第一個里程碑,除了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9財政年相比減少2.7%,因為再生能源的普及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 2021年地球日總統承諾「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很快的在一年過後2022年3月30日行政院終於正式公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報告。此舉讓臺灣相當於加入了目前有51國提交給聯合國的長程減碳策略行列中,其中41國(與歐盟)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承諾或規劃淨零目標;然而政府目前提供的淨零說明...

  • 歷經多次延遲,國發會協同其他部會於3月30日提出「臺灣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為臺灣首次提出涵蓋時程達到28年的長期願景規劃。若初步分析本次提出的路徑與策略,則見其具有「氣候政策新定義」、「直面挑戰性政策承諾」、「臺灣首份氣候預算」三大創新。

  • 由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各國政府紛紛於2015年《巴黎協定》中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低於2 °C之內,並希望進一步限制在1.5 °C內,期望於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於2021年5月18日,國際能源署發表了...

  • 公投結果出爐後蔡總統旋即表示台灣人民希望走向世界,這番談話不能僅偏重在民眾對國際經貿與食安考量不能偏廢,應放在更廣闊的脈絡下來理解。

  • 今年COP26大會中,東道主英國在11月10日交通日(Transport Day)發表一項題為「加速向100%零排放汽車和貨車轉型的宣言」,已有30餘國簽署了此宣言、超過40個全球各地的城市及地方政府參與,更有多個汽車製造商...

  • 今年COP26大會中,東道主英國在11月10日交通日發表一項題為「加速向100%零排放汽車和貨車轉型的宣言」,其目標最遲在2040年前全球所有銷售的新車和貨車100%為零排放汽車,城市、州和地方政府的目標則於2035年前將所有公務或租賃的汽車和貨車車隊全部汰換為零排放車輛。

  •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會議(COP26)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最具代表性的談判焦點包括達成減媒協議零碳排車輛宣示、美中聯合聲明承諾加強氣候合作,同時世界各國需於2022年底提交計畫,於2030年碳排放較2010年減少45%。

  • 世界各地的經濟體正在持續進行及加速零碳轉型,電力中再生能源的增加將導致化石燃料使用減少,特別是煤炭使用上最容易受到影響。同樣地,當電動車抑或是其他替代燃料變得越來越普遍,石油部門將面臨生存威脅...

  • 國際氣候智庫研究月報,每月固定更新 PIK、IASS兩大國際氣候智庫精選專題,帶你掌握最新國際間的重要研究!

  • 新冠肺炎改變了全球也創造了台灣的機會。2021年初聯合國發布「2021年十大優先議題」,其中倡議之回應新冠肺炎、氣候與永續復甦、地緣政治與數位科技契機等議題,提出全球性的解決策略,都跟台灣高度相關。

  • 在去(2019)年9月18日到20日,未來地球(Future Earth)、人工智慧與數位技術社會影響觀察、英國人工智慧辦公室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於蒙特婁舉辦「加拿大先進研究所人工智慧與社會工作坊」...

  • 20200409 coverclimategovern

    環保署於2020年4月8日將於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我國因應氣候變遷作為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方向專題報告」專案報告,應是今年國會針對氣候變遷議題上,最重要的一次質詢...

  • 2019年年底,日本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宣告日本有必要宣告氣候緊急狀態來提高解決氣候變遷衝擊的決心。他指出這是因為近年遭受比往年更嚴重的颱風衝擊,未來還將面臨更多水災及其他極端氣候事件,但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是呈現成長趨勢。小泉也指出,根據《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若要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非國家行為者的投入很重要。

  • 全球的能源系統都正在經歷快速的轉型。在2030永續發展目標與巴黎協定的鼓舞下,國家、城市與企業都持續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上採取富有意義的行動。僅管我們仍迫切地需要強化推行能源轉型的動力,但2018年依然是果敢、具企圖心且有許多卓越成果的一年。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
  • 哪些要素構成企業採購再生能源的領導力呢?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如今已是各國企業的共識,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

  • 科學政策和科學需要提出跨領域、廣泛社會對話,來形成一個低碳社會氛圍(例如透過博物館展演、影片的撥放)和增加社會角色參與、網絡的建立...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