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活動與回顧 navigate_next 活動回顧 navigate_next 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 navigate_next 【活動紀實】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上午場)
2024-06-17
點擊數:2706
【活動紀實】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上午場)
活動紀實:

文/徐健銘 博士後研究員、林木興 博士後研究員、施奕任 博士、中心文編小組

 

  自2016年起,富邦文教基金會與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大風險中心)合作,透過能源轉型專案,樹立企業基金會與學術研究中心合作的典範。去年,富邦集團將「富邦全球化講堂」更名為「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與臺大風險中心共同推動臺灣社會對永續發展的共識,並接軌國際議題的研究與倡議。今年,「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以「產業X金融攜手同行 跨越永續轉型落差」為題,探討金融機構與其相關企業和產業在面對「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挑戰時的全球性議題與社會影響,體現論壇的永續願景。

 

LIN 4970

 

  論壇首先由本校校長代表主辦單位歡迎嘉賓並致詞。他表示,自去年擔任校長以來,參加了在香港的環太平洋大學校長會議,以及今年6月23日至27日在紐西蘭舉辦的會議。這些會議主題都顯示出國際對永續的重視,尤其在科技進步導致能源與資源消耗的背景下。臺大在教學與研究方面也高度重視永續,不僅設有三個與永續相關的研究中心,成立永續辦公室,教育部也已批准永續議題學程,積極推動永續發展。臺大還組建了由九所學校組成的臺灣永續大學聯盟,並在永續評比中位居公立大學第一,今年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全球第68。陳校長認為,永續不僅是政策和教育,更需要人們的謙卑與知足惜福。因此,陳校長感謝富邦集團和富邦文教基金會長期支持臺大風險中心的永續與氣候變遷研究。富邦集團體現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這種正面的循環將使地球更永續,讓人們更幸福。

 

富邦蔡明忠董事長LIN 5521

 

  接續致詞的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則指出今年的會議主題是如何彌平轉型落差。他認為正如陳校長所述,永續發展極為重要。臺大自2016年成立臺大風險中心以來,與富邦共同研究臺灣面臨的主要風險,特別是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透過論壇,富邦希望提高產業與社會對永續議題的認知。他也指出,富邦與臺大風險中心的長期合作和倡議,已經引發其他金融業者舉辦類似論壇,提升社會對永續發展的討論與關注。這讓他想起在首次論壇上,李遠哲院長強調要加快腳步,時間不在我們這一邊。因此,富邦也推動「Run for Green」,希望大家以更快的速度邁向永續。

  副總統蕭美琴在第一場次結束後蒞臨致詞,首先就感謝富邦集團及臺大風險中心對公共政策的長期關注。她認為每年舉辦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論壇,有助於激發未來想像,凝聚臺灣社會對永續發展的共識,讓臺灣在國際發展中具備更強的彈性與應變能力。今年論壇主題是綠色金融與永續轉型,這是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也是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的政策。臺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更需金融界支持淨零轉型及科技發展。她相信今天的論壇能夠促進產官學資源整合,共同打造綠色永續的未來。

 

綠色金融政策及法制

  第一場次主題為「綠色金融政策及法制」,由前司法院長賴英照主持,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引言,再由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富邦金控風險控管處副總經理徐偉傑、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簡凱倫與談。

 

場次一合照

 

  首先,陳副主委在引言中說提到金管會推動我國永續金融相關政策,包括永續資訊專章與證交法正式接軌、綠色金融行動方案、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及其行動方案等。陳副主委指出,金管會希望建構永續金融生態圈,涵蓋金融機構、機構投資人、上市櫃公司及上下游供應鏈。藉此,將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從公司治理1.0推動至3.0,由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營造健全生態體系。其次,陳副主委說明接軌IFRS永續資訊揭露準則藍圖的推動架構。他指出,揭露IFRS永續準則效益包括提升國際能見度、引導永續資金投資、加速永續轉型及承諾、防止漂綠等。因此,我國將直接採用IFRS接軌國際,規範股東會的年報與財務報告需同時揭露,分三階段適用。金管會成立專案小組,促進準則之採用、導入、法規調適、宣導與訓練。最後,陳副主委引用「上善若水」,希望我們看到產業與金融的困境和潛在競爭,以推動轉型。

  接著,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以「漂綠、競爭力與影響力」為題,強調未識別風險會造成更大的風險,故科學規範,以及臺灣是否符合國際規範,皆相當重要。首先,他簡介ESG永續發展治理趨勢,企業ESG的失敗案例,並提到國內有疑慮的案例。他還討論金管會的綠色金融3.0及其永續融資,並以綠色授信或永續績效連結授信為例,強調ESG帶來的挑戰與危機,並舉IFRS S1和S2為例。他也指出氣候變遷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的影響、機會與生態系統等,以及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核心元素與揭露事項,介紹與治理組織相關的氣候變遷實體風險模版。在永續治理工具方面,他介紹了如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EPD),歐盟反漂綠指令(Anti-Greenwashing Directive)、綠色聲明指令(Green Claim Directive)、英國數位市場競爭與消費者法案、世界銀行環境與社會管理系統(ESMS),並引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對於永續獎項的評比,以及臺灣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五原則,提供與會者反思的空間。

  第三位講者是富邦金控風險控管處副總經理徐偉傑,與談主題為「金融業永續報告書之發展趨勢」。他先簡介臺灣永續報告書之演進,以及強化上市櫃公司永續資訊揭露時程與涉及的面向,以及針對上市櫃公司的碳盤查與查證時程及適用對象。接著,徐副總經理轉向國際永續報告相關規範,以台積公司永續報告書揭露框架對接很多國際標準為例,也提及富邦金控自2006年自願揭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早於2014年政府強制揭露。然後,他分享IFRS如何促進相關國際規範的統一,包括介紹S1一般規定、S2氣候主題揭露、Sn生物多樣性、人力資本與人權等IFRS內涵。他也指出現行臺灣金融業永續相關規範,其中TCFD報告、股東會年度報告、財務報告的主要溝通對象為投資人,但是永續報告書的溝通對象則是廣泛利害關係人。最後,他總結臺灣相關挑戰與因應方式,包括揭露時點與位置、報導邊界一致性、重大鑑別、範疇三碳盤查資料完整性、強化數據蒐集過程。

 

場次一合照(2)

 

  最後,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簡凱倫與談主題為「轉型中的永續資訊揭露與永續管理:法規與監理機關課題」。簡理事長首先提出「如何解讀永續報告書與永續資訊專章並存的法制新局?永續報告書是否會被取代?其法律定位為何?」的問題。然後,他進一步說明,永續報告書的法律風險和管制,包括董事在公司法中的注意義務和受託人責任,企業在民事責任和侵權行為中的義務等。他指出,永續報告書以利害關係人為導向,而年報中的永續資訊專章則以投資人為導向,兩者在揭露對象上有本質區別。此外,簡理事長也強調臺灣應警惕企業漂綠的趨勢,如聯合國誠信第一報告、歐盟賦權消費者綠色轉型指令、美國綠色指引等;以及自2021年起,全球氣候變遷訴訟增加,包括誇大、誤導和隱匿等訴訟類型。2024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行終結反漂綠規範記者會,環境部和金管會也將提出相關指引。他強調,臺灣已進入永續資訊揭露時代,未來可能進入永續管理時代,需觀察是否制定專法或在公司法新增專章。

  在綜合座談上,主持人賴前司法院長指出金融機構應承諾遵守赤道原則、不貸款予高污染企業,即使年報在法律上有所依據,還是存在重大性判斷標準的問題。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產業淨零轉型關鍵行動與挑戰

  本場論壇第二場次主題為「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產業淨零轉型關鍵行動與挑戰」。本場調查是臺大風險中心與富邦金控連續三年合作下,針對高碳排產業如水泥、玻璃、營建、運輸、石化、鋼鐵、電子及金融業的調查成果。該場次主持人為臺灣大學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發表者為臺灣大學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臺灣大學風險中心研究員郭雅婷、臺灣大學風險中心研究員卞中佩,與談人為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葉銀華。

  首先,周桂田主任開場先分享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雖居關鍵地位,但在全球淨零碳排壓力下,AI與淨零的雙重挑戰對臺灣尤為艱鉅。臺大風險中心在富邦金控支持下,報告第三屆企業相關財務揭露,說明政府與企業面對淨零碳排落差轉型的挑戰,並且提供相關的建議。他認為臺灣需快速前進,建立經濟、社會及科技產業目標。中心研究員暨亞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郭雅婷接續介紹TCFD調查方法及結果。該調查委託中華徵信所於2024年4月至5月進行,採用分層比例抽樣,共涵蓋901家企業,約八成為製造業,包括傳統高碳排製造業、電子高碳排製造業和非高碳排製造業,其餘約兩成為金融服務業、運輸及倉儲業、營建及不動產業等。受訪企業多為非上市櫃及非集團企業,其中中小企業約占三分之二,受訪者主要為公司主管或ESG、環安、財務專責人員。 

  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參與TCFD的企業數從35家增至約130家,上市櫃企業進展較快,近五成企業因政策推動進行氣候財務揭露,認為此舉有助提升企業形象,比例為34.6%。在指標和目標方面,僅55.8%的企業揭露溫室氣體排放,19.1%進行排放量查證,訂定明確時程的企業亦僅19.1%。但參與TCFD的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比例大幅增加,顯示政策推動對企業將氣候風險納入營運規劃有顯著影響。

 

場次二合照

 

  在範疇三的自願性揭露、治理與策略方面,政策力道較弱,僅12.5%企業進行供應鏈溫室氣體盤查,僅5.7%設定減量目標。治理方面,將近九成參與TCFD的企業有董事會監督氣候風險,71.5%的董事會成員接受相關培訓,但僅12.3%的企業將氣候績效與薪酬連結。策略方面,半數企業尚未進行十年以上中長期風險評估,43.8%進行量化財務衝擊分析,有情境分析的企業從2022年增至今年的52.3%。高碳排企業尚未建立氣候韌性策略,原因包括初期輔導、資源不足及碳排放量對財務影響小。

  在風險管理方面,傳統高碳排產業有較高比例進行實體風險評估,但電子高碳排產業需加強。因應氣候變化需專業科學工具評估,使用圖資的企業從2022年的22.9%增至今年約40%。轉型風險方面,臺大風險中心分析2022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前三十大企業的《永續報告書》,發現碳定價制度影響最大,約六成企業認為碳定價對財務有影響或嚴重影響,但八成企業不清楚政府研擬的碳定價價格。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方面,國內85%企業無出口歐盟,僅6.7%企業盤查產品碳足跡,2.0%企業透過內部碳定價將環境成本內部化,即便參與TCFD的企業,僅8.5%進行內部碳定價。

  在機會方面,調查顯示「開發與增加低碳產品和服務」及「使用低碳能源」是未來的兩項機會。然而,全體企業僅32.7%建設再生能源,5.4%購買綠電憑證,11.1%訂定再生能源目標。電子高碳排產業中因客戶建議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為28.1%,高於其他產業。資金需求方面,建設或購買再生能源的比例不高,分別為21.8%和30.9%。低碳創新方面,僅20.4%企業進行低碳創新,顯示多數企業未能掌握氣候機會。資金用途方面,54.9%企業優先用於製程創新,其次為產品創新。

  最後,調查也再次顯示金融業在推動淨零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企業被要求提供氣候相關資訊的比例從2023年的18.2%增至今年的40.3%。企業希望透過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幫助的比例為41.5%,綠色保險需求僅6.4%。臺大風險中心針對臺灣前三千大企業進行資本調查,回收的46家金融業問卷顯示,56.5%大型金融業要求提供氣候相關資訊,約八成願意提供氣候相關金融商品和優惠融資條件。

  周桂田主任總結道,儘管我國前30大製造業多半已有揭露,但整體企業的供應鏈調查仍存問題。因此,本次調查建議可分為驅動政府治理轉型和驅動企業治理轉型兩部分。在驅動政府治理轉型方面,目前的政策法規遲滯且再生能源推動力道薄弱。金管會自2021年推動綠色金融2.0,現已升級至3.0,是行政院最有效的作為之一。然而,碳費及其實施期程一再拖延,導致企業資訊不明,影響競爭策略。臺灣曾於2006年、2009年和2015年三次嘗試推動能源稅與碳稅,但均未成功,現在碳定價仍懸而未決。用電大戶條款檢討一再延宕,企業持續觀望。政府需建立強有力的跨部會組織,進行氣候會報,由行政院長領軍,政委督導,解決臺灣氣候淨零問題。

  在驅動企業治理轉型方面,周主任建議企業掌握氣候機會,將薪酬與ESG績效連結,並培育相關人才。金融業應提供氣候金融商品,推動企業進行氣候資訊揭露和低碳創新,並鼓勵減碳和調適。最後,當前的金融業提供優惠融資條件,鼓勵企業進行氣候揭露和低碳創新。綠色金融推動減碳與調適,促進金融公正轉型。所以更應該重視聯合國發展規劃署和國際勞工組織的公正轉型文件,關注供應鏈法案中金融、產業、社會到勞工權益和性別平等等問題。

 

郭雅婷博士

周桂田教授

 

  團隊報告後,由陽明交通大學教授葉銀華與談,提供與會者該調查的背景,以及解釋造成現行結果的原因。葉銀華教授強調,臺灣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發展報告中,TCFD最缺乏的是財務揭露。現有報告僅停留在文字描述,未能反映氣候風險對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的衝擊。未來會有S1和S2,但目前仍有改善空間。他認為過去幾年討論淨零,但全球碳排放並未顯著減少。而臺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高達95.32%,遠高於全球平均71.6%,原因在於化石燃料發電占比83%。所以,企業減排成效取決於國家電力結構,這是氣候的範疇二問題。若不改善,企業難以達到減排目標。

  其次,葉教授指出,臺灣的碳定價制度尚未完善,這是企業減碳的重要驅動力。企業減碳的主要動力來自三方面:機構投資人、供應鏈要求和金融業。台積電、台泥和中鋼的TCFD報告中,指標和目標不夠明確。台積電在2030年前碳排放會增加,台泥僅有相對指標,中鋼則是高碳排企業。所以,葉教授建議,應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和實行有效的碳定價制度。碳定價過低會讓企業視為成本,缺乏減碳誘因。新加坡是較為認真執行的案例,其碳稅逐年提升,2023年達每公噸新臺幣600元,計畫在2030年增加至1200元至2000元。葉教授總結時,認為永續發展治理應評估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企業減碳應包括碳盤查、減排、抵換和揭露,並遵循明確、可比性、落實執行和避免漂綠四項原則。

  在綜合討論環節,中心研究員卞中佩教授指出除政治上需要更宏觀的考量外,臺灣企業也需要政策推動TCFD揭露,目前許多內容由顧問公司提供,企業其實並不清楚。除了揭露,企業還需行動,如減碳和購置再生能源。本校人類學研究所王乃雯博士提到,農業碳權和有機產業的多元性,關鍵在於政策推動。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則提問,深度訪談顯示高排碳企業對淨零情境的回應和減碳規劃似乎存在落差。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回應,小農種碳需跨部會協調,碳費應提升至財政部統籌;而郭雅婷教授則從研究經驗上指出目前高碳排產業和中小企業揭露報告的人才不足。



視訊回顧: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一 陳彥良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一 童慶斌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一 徐偉傑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一 簡凱倫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一 綜合與談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二 郭雅婷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二 葉銀華

 

2024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_場次二 綜合與談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