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國際交流 navigate_next 活動回顧
國際交流international
活動回顧

荷蘭恩荷芬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助理教授Mila Davids於2024年6月24日拜訪風險中心,分享近期研究關於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所面臨的永續挑戰。中心周桂田主任、林竣達研究員、李仲軒研究員與中心成員也一同與來訪學者交流風險中心近期在產業永續轉型、能源相關議題上的研究成果及未來的工作計畫。

2024-07-02
442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於2024年1月24日舉辦「發展引發風險?重新定義發展風險社會中的公民身份(Developmental Contributory Risks? Reconfiguring Citizenship in Developmental Risk Society)」國際交流演講,主講者為韓國首爾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張慶燮(Kyung-Sup Chang)。本場演講由本中心周桂田主任主持、與談,同時也邀請到台大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簡旭伸教授與談。

 


 

  本場演講張教授分享了「風險公民」(risk citizenship)在社會政治及相關領域的理論與實務意涵,並佐以韓國社會的案例分析。面對隨時可能併發的系統性風險,風險公民的特殊意義在於,要求政府能在識別轉型風險對公民造成的侵害,更須公平地為後者建構出相應的補償機制。

  在張教授演講後,周桂田主任及簡旭伸教授分別以世界公民方法(cosmopolitan approach)與風險社會溝通為主題,與張教授的「風險公民」概念有精彩的對話與交流。演講最後由周主任總結,肯認面對東亞社會的轉型困境,細緻的社會政治分析與國家間風險情境的參照,才能為東亞社會的淨零轉型建構緊密的合作基礎。

2024-02-06
693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下稱臺大風險中心)於今年(2023)11月30日(星期四)邀請威尼斯大學管理學系Pietro Lanzini副教授來訪,並以「義大利的運輸電動化:一個通勤者為本的觀點(“The Electrification of Mobility in Italy: A Commuter-based Perspective”)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同場邀請到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兼任研究員,以及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張學孔教授共同與談。
Lanzini副教授先以簡單的自我介紹開場。他的研究興趣主要聚焦在永續的消費者行為,包括在運輸業、食品業以及飯店餐飲業等行業。他舉例自己在威尼斯大學所教授之行銷與管理,課程名稱已改為「永續管理」(Management E Sostenibilità),該系未來已規劃將永續發展納入多數課程。第三,他在研究方法上著重原始數據,藉由對消費者進行訪談或網路調查等途徑蒐集資訊。接著,他說明本次演講將涵蓋四大主題,分別是「永續:真的重要嗎?」;「私人車輛在環境退化裡的角色」;「電動化以及參與的主要行為者」:「從政策制定者到汽車產業;通勤者為本的觀點」。

2023-12-25
615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風險中心)於2023年7月26日舉辦「後常態政治與不確定性及風險治理(Postnormal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of Uncertainty and Risk)」演講,主講者為Andreas Klinke教授,本場演講同時邀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何明修教授、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楊智元助理教授與談。

  Klinke教授指出,我們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就如同由Ulrich Beck所提出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在這樣的變化中,新舊不確定性(uncertainty)、各種風險(risk)無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他接著提到由社會學家John Urry提出的「全球社會物質系統(global socio-material system)」,並用此概念來描述議題與未獲滿足的需求之間,無可避免的自然和社會交互關係(natural-social interrelations),例如在氣候、能源、生物多樣性、全球經濟和政治議題中會產生的現象。

  Klinke教授接著分享,政治學和政治社會學專家已經認知到,傳統的民主治理面臨著分裂、缺乏協調、低效和無效等挑戰。正如在應對Covid-19疫情、氣候變化和脫碳政策中所見,這些問題同時存在於國內和全球治理中。Klinke教授提出了「後常態政治和不確定性及風險治理(Post-normal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of Uncertainty and Risk)」,以改進傳統的風險相關決策、政治和監管方法。這個概念主張,在治理中納入審議民主,以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

2023-08-15
755

全球氣候變遷衝擊日趨嚴峻,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都提出相關政策因應,各大產業也進行技術革新及減碳措施。各產業的氣候變遷風險將影響金融業獲利;金融業也能積極帶動產業進行永續轉型,顯示金融業有龐大的產業效應。台大風險中心長期致力於低碳社會轉型治理分析研究,提供社會科學研究視角,並透過多元途徑推動社會長程、前瞻與持續的對話,讓政府、企業與民間組織等相關利害方發展創新治理框架與政策倡議。緣此,台大風險中心與富邦金控合作,共同推動氣候風險研究及政策倡議,並提供企業內部對於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永續金融等跨領域議題的教育訓練課程。

2022-10-27
458

 根據聯合國官方《2022年永續發展目標報告》(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22),當前世界仍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且在烏克蘭的戰爭又加劇多重危機的蔓延,導致2021年全球難民人數達到新高,糧食、化肥和燃料價格上揚,進而引發金融市場困境,而這一切又因為堪稱「危機放大器」的氣候變遷問題而加劇,但解決氣候變遷所需要綠色經濟轉型又受到前述因素而被延誤。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機會之窗正在迅速被關閉。全球永續發展已連續兩年止步不前(見圖1),而臺灣很難置身於漩渦之外。

2022-10-07
1285

甫結束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會議」(COP26),決議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將影響臺灣減碳目標。長期關注低碳轉型治理的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大風險中心」)針對此國際協議指出,政府須把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且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時刻,持續與社會、企業溝通,以便讓世界看見臺灣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危機的決心與毅力,把握社會與產業轉型的契機。

2021-11-17
1451

本次風險中心專訪了臺英風電台灣分公司副總經理Tom Manning,瞭解風電在台灣發展可再生能源中的經驗,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臺英風電股份有限公司(CWind Taiwan)是由英商CWind與國際海洋船舶技術顧問有限公司(IOVTEC)合資成立,專門提供人員運輸船隻、離岸技術人員、建設和運轉與維護服務,以及人員培訓,以下為當天訪談概要。

2021-01-05
2650

11月29日《亞洲氣候變遷治理》新書座談於2020年臺灣社會學年會舉行,在台大社會系的活動現場由本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擔任主持人,佛光大學高淑芬教授為與談人,更特別邀請到日本東北大學長谷川公一教授、韓國首爾大學尹順真教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Anshu Ogra博士等作者群透過線上視訊共同與談,討論本書內容外也分享東亞各國最新減碳進程。

2020-12-03
2446

德國波茨坦前瞻永續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以下簡稱IASS)成立於2009年,致力於創新與跨領域研究以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更於2017年由德國聯邦政府指定為「2030永續科學研究平台」(Science Platform Sustainability 2030)。本中心為借鏡學習德國社會轉型發展,並透過深度對話,強化臺德雙方學術與知識外交互動,與IASS簽訂合作備忘錄承諾每兩年於臺灣合辦KLASICA研討會。

2020-11-20
940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大學,格蘭瑟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at LSE)政策研究員Joshua Burke於2020年2月26日來訪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稱風險中心)。本次交流乃風險中心與英國在台辦事處(British Office Taipei)共同舉辦,針對「如何透過碳定價加速能源轉型並實現淨零排放(Accelerating Energy Transition and Reach Net- Zero Emissions through Carbon Pricing)」進行座談。

2020-04-15
1803

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本校)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或風險中心)歷時三年,推出《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政策報告。本中心為此特別於2019年11月12日舉辦「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論壇。本論壇上午場次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王寶貫主任擔任主持人,並由本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教授,發表專題演講。下午場次由本中心研究團隊分別就「能源治理革新」與「確立工業節能優先」二大主題發表研究成果。論壇並由產官學界代代與談,期望能就《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之重點項目促成更多社會對話以及公民參與,研擬各利害相關人可採行的具體行動,共同推動臺灣長期能源轉型。

2019-12-05
3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