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有三個重要的主軸,包括氣候金融、全球碳市場規範、最新排放差距報告升溫3度C各國所需要因應的氣候調適策略;另一方面,美國準總統川普宣稱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連同歐盟CBAM引發各國碳關稅趨勢,這些國際形勢的變化牽動全球氣候地緣政治、地緣競爭並驅動產業與經濟新的變革考驗。
台灣碳競爭力百強企業進步很快,值得欣喜,但這就代表,台灣的減碳表現有大躍進嗎?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若跟不上,大家的減碳之路,仍有不少隱憂。
現在,供應鏈的上中下游企業,並不是用同樣的節奏前進
川普當選了,會讓美國的氣候政策徒增變數,但可能讓低碳浪潮退燒嗎?
答案是不會,美國國會也正在研議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碳關稅。後續,碳費稅,甚至會成為地緣政治的新角力戰場。
碳費風暴正在倒數,它除了影響你持股企業的獲利力,也將影響你的工作
環境部甫公布碳費三子法,除了定價碳費為新台幣300元,業者若申請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或選擇國際減碳最高標準之行業別指定目標,可以優惠費率B方案每噸100元或A方案每噸50元,甚至可再打兩折。此項決策過程的拉扯,毫不意外的凸顯台灣褐色、高碳經濟轉型的困境。
從地緣經濟競爭的角度來看,台灣與東亞國家在世界體系分工下成為全球關鍵供應鏈,但區域內高碳製造業體系特質,面對全球日益加大力道之2050年淨零碳排要求,已使得政府與企業倍感深刻壓力。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之召開,有兩個重要命題需要各界審議:第一、氣候與能源轉型的典範鬥爭。第二,氣候治理體制需典範轉移。就第一命題,目前台灣社會陷入核能延役、新建核能或核能中止的論辯。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形成的供應鏈重組、美歐對中之去風險政策、科技競爭圍堵、China plus1、Taiwan plus 1之科技產業全球布局、AI算力競爭與連動電動車產業、軍工產業的國際競逐,新政府團隊已經面臨與八年前截然不同的全球治理格局。
為了理解台灣現況與潛在風險,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淨零碳排研究團隊合作,再度展開《2024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這回,我們以碳費為核心,計算各縣市企業所要繳交的碳費總額,並將其與各縣市人均所得、房貸負擔率等條件做交叉比對後,盤點出碳費徵收後衍生出的通膨現象,哪些縣市區域的居住負擔會加重?哪些地區民眾可能更買不起房?哪些縣市民眾可能是碳費風暴下的脆弱族群,需要政府更多關注?
台灣從 1998 年召開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開始,產業低碳轉型的呼聲不曾缺席。然而數十年過去,台灣距離淨零碳排距離還有多遠?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犀利指出─:這股「瘋永續」熱潮下,高喊永續發展卻「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不僅許多工業國家如此,台灣也是!
24年台灣總統大選可以架構在幾個觀察面,從這些全球與國內的變局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的國家韌性,包括經濟韌性、社會韌性、環境韌性、政治韌性與國防韌性。簡單來說,國內外的變局深刻地鑄造本次總統大選的歷史條件,這從所未有的局勢、潛流與結構,雖然隱藏於選戰,被聚焦在下位格局的激烈攻防,但不可無視其開啟了未來每屆大選的不確定變局。
環境部於近期邀集環境團體召開碳費徵收辦法進行公聽會,按照其簡報顯示去年底行政機關已經數度與產業界溝通,規畫對於2.5萬噸以上溫室氣體排放源再扣減2.5萬噸作為徵收基準;同時,近期傳出石化業、鋼鐵業等高碳排產業因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事宜爭取免徵碳費。
「公正轉型」已經成為全球淨零碳排的焦點,甫結束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首次舉辦高階部長級圓桌會議,討論建立公正轉型路徑。其以「不遺落任何人」為要旨,確保勞工、女性、原住民與青年世代等在轉型過程中都有有平等的機會和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