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出版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媒體與出版 navigate_next 媒體露出 navigate_next 【轉載】碳競爭力100強
2024-11-29
點擊數:19
【轉載】碳競爭力100強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碳競爭力100強碳競爭力100強大調查》33家連莊3年企業出列!廣達、正崴減碳最亮眼

文/管婺媛、程莉茜

 

  川普當選了,會讓美國的氣候政策徒增變數,但可能讓低碳浪潮退燒嗎?

  答案是不會,美國國會也正在研議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碳關稅。後續,碳費稅,甚至會成為地緣政治的新角力戰場。

  碳費風暴正在倒數,它除了影響你持股企業的獲利力,也將影響你的工作。

 

 

碳費是「吞食獲利的巨獸」!
吃掉中鋼13%、水泥業每百元繳43元

  明年元旦,台灣碳費將以每噸新台幣三百元開始計價;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緊接在後,二○二六年正式上路。企業的碳壓力,將來到史上新高。

  碳費將會侵蝕公司獲利,更甚者,會讓一家企業從原本賺錢變賠錢。單看中鋼,它得年繳至少新台幣兩億元碳費,等同吃掉去年近八分之一的獲利。連年虧損的中油,到今年八月為止,已稅後虧損一百八十九億元,碳費開徵後,只會雪上加霜。

  根據環境部的試算,水泥、鋼鐵、光電材料及元件、石油煉製、紙漿、化學材料等產業,毛利被碳費所侵蝕的比重在一五%至四三%不等。

  水泥業最慘,若不努力減碳、制定減碳計畫,未來每賺一百元,就有四十三元要拿來繳碳費。

  到底哪些企業有能耐抵禦這場碳費冰風暴?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團隊合作,邀集產官學界權威組成評審團,推出國內唯一一個將「碳」與營運績效連結在一起的企業評鑑——碳競爭力百強大調查,今年已邁入第三年。

  每年,商周團隊都從近千家上市企業中篩選百位強者,我們不只看企業實質減碳成果,更著重每家公司每排一噸碳的收益(編按:碳生產力指標),能否逐年成長,不被減碳成本拖累。

  優秀的公司競爭越趨激烈,今年符合資格入圍的上市企業達四百四十七家。跟去年相同,今年再次有一半的企業被洗出榜單。在所有上市公司中,能連續兩年入榜者僅五十家,能三年留在百強名單上者,僅三十三家。

 

 

  三年來,他們每排一噸碳,賺得的營收越來越多;有人營收持續成長,但仍能把碳減了再減。

  如全球自動測試裝置大廠致茂、AI概念股廣達,減碳幅度都超過三成,碳生產力成長率也逾三○%,排行百強冠亞軍。

  致茂從顯示器設計測試起家,近年努力綠色轉型,跨足到電動車、綠色電池領域提供服務,不斷投資綠色創新研發申請專利,光是去年就拿到國內外多達五十三個專利申請,在專利百大企業排名第六十七名。

 

 

 

  每一年,入榜企業都在進化。

  第一年,多數企業把碳當壓力,百強企業用力減碳,談的都是他們怎麼開始第一步。

  第二年,大家找到創新的方式減碳,越減越聰明。

  第三年,今年,大家竟然把垃圾與痛苦直接變成一門新生意,嘗到減碳帶來的利益。

  有些發現很有趣:

 

發現一》領先者出現黃金交叉

台達電300美元實戰,賺越多、碳排越少

  現在,能留在百強名單上的企業,每排一噸碳,能創造的營收都比他人多,只單純做減碳,但不發展高價值轉型,很難在榜上停留。

  連續三年入榜,碳生產力成長率在百強中排名前三名強者,是台達電、致伸科技、佳世達,他們為轉型鋪陳已久,除了在製程減碳、逐年提高綠電占比,如台達電已達八成,他們還專攻高毛利、碳排低的永續產品與服務。

 

 

 

  二○二二年始,台達電的碳排量不再隨獲利上揚,而是出現黃金交叉,賺越多,他們的碳排放量竟越少。該公司他們很早就實行內部碳定價,也就是每個部門在設計產品時,都要把碳排成本算進去,由總部控管。如此,大家就要想辦法發展高價值的產品,他們的碳費估計是用實戰思維,每噸高達三百美元,比歐盟的碳價格多了逾三倍。

  以綠色回收鋼材打進半導體大廠建廠供應鏈的東鋼,這次在高碳排的鋼鐵產業中排名第一,靠的也是把回收鋼做得更高級,從台積電等半導體的晶圓廠,一直到捷運的鐵軌都有它的身影。包括今年在內,東鋼近四年的獲利都超過半個股本,獲利成長,但去年該公司的碳排已經下降至與一五年相當的水準。

 

發現二》電子業減碳領先各產業

七成擴及供應鏈、有人長出新公司

  調查顯示,電子製造業有超過七成開始盤點供應鏈的碳排,還要求制定減量計畫,領先其他產業。這也代表,台灣電子製造業大廠,已在國際上具一定程度的碳競爭力。

  如連三年入榜的面板大廠友達,過去一直是減碳資優生,但光是去年減碳幅度又再進步二十個百分點,名列百強亞軍。

  怎麼做到?友達製造營運群資深副總經理林挺立說,二○二三年初,他們在既有的減碳制度下,再加碼成立節能特攻隊,拉了五千多位工程師一起拚創新點子、導入AI幫忙。靠著自己的減碳經驗,還長出一家子公司——友達數位,未來要服務他人做生意。

 

 

 

發現三》減碳關鍵企業成長

六成做內部碳定價、九成設淨零目標

  更多企業不只揭露自己的碳排,還揭露供應鏈、合作夥伴的碳排放量。去年有一百六十九家揭露,今年增加到二百五十六家,成長率達五一%。

  在有效回卷的一百八十一家上市企業中,碳排較高的減碳關鍵企業,有近六成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明顯高於去年。這些企業中,有十一家企業是政府列管的前三十大碳排大戶;顯見在碳費風暴來襲前夕,他們已提早先預作準備。

  例如,近年積極跨足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事業的台泥,雖然被列為徵收碳費的第一波名單,但他們在以營收一千億元、碳排較多的大型傳統製造業中,碳生產力成長率排名第一。他們除了跨足再生能源產業,還在持續研發低碳水泥。而有淨零或碳中和目標的企業比率,也逐年上升:二○二二年約七成,今年則有近九成,大家都開始為明年計價的碳費做應變。

 

發現四》減碳變成職場新運動

勤美派媽媽會計,擔任綠色轉型要角

  以金屬鑄造起家、亞洲最大金屬鑄造廠勤美首次入榜,就在電機機械產業碳生產力成長率排名第一,而監督公司各部門每年綠色轉型、碳排強弱的,是一群年資十幾年的資深媽媽會計,這群財務人員在公司的定位,原本只是被動結算數字,現在要能主動抓出財報上看不見的浪費,改變,確實很大。

  調查中我們也看到,企業對管理永續的階層,整體都提高。今年入圍的四百四十七家企業中,由董事會直接管理永續事務的比率高達六成四,百強企業更高達七成。

  今年我們新增企業參與國際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的指標後發現,百強企業中做出減碳承諾者達四十七家,其中逾半數已設定明確減碳目標。

 

獲利與永續,我們可以有第三選擇

柳井正:與矛盾鬥爭,才能找到新機會

  商周碳競爭力調查走了三年,我們倡議的不只企業要減碳,而是企業可以兼顧獲利與永續,不用二選一。

  在矛盾之間,我們永遠可以有第三選擇。

  比如,大家都說,全台超商龍頭統一超,他們面對的矛盾是:想擴大營收,就得開更多的店;但也相對會用掉更多的電。

  從賣咖啡到賣啤酒,超商要讓消費者有最便利的服務,一個店面就需要平均配備至少二十種電器,二十四小時運作。但小七不是選擇縮減服務,而是直接導入AI幫忙管理,讓門市每平方公尺能源使用效率更好,人少時溫度可以拉高,人流多時再去智慧調整,成為今年唯一入榜百強的貿易百貨業者。

  又如今年其他金融業排名第一的三商美邦人壽,因為公司轉型專攻投資型保單,但說明文件多,是一般保險的兩倍以上,業務員都得拖著行李箱出門向客戶解說,要在業務轉型下做出取捨,於是快速減紙、E化,讓營收增加、碳排下滑。

  優衣庫(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很早就發現:與矛盾做鬥爭,才能找到新機會。當初,大家都說機能衣服就是無法平價好看,所以永遠只能放在戶外用品店銷售。但他沒有輕易陷入二選一的取捨陷阱,反而解決了之間的矛盾,才有了今日的發熱衣與搖粒絨衣,成就今日的成衣帝國。

  現在,在低碳永續的大浪潮中,有更多頂尖的團隊已經做出第三選擇,不讓自己被狹隘的條件限制,這是今年碳競爭力百強調查中,最讓人欣喜之處。

 

碳競爭力100強大調查》32家連莊3年企業出列!廣達、正崴減碳最亮眼

文/程莉茜

 

商周碳競爭力100強調查說明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自2022年起舉辦「碳競爭力100強」調查,初衷是希望找出在法規還未強制要求下,有哪些企業已經跑在前面,提前備足未來所需的「碳競爭力」,時至今日,更希望看出哪些企業「持續成長」。

  本調查中有2部分,公開資料分析及問卷評分,2部分中的各指標分數相加後,總分為100分,總分越高,碳競爭力越強。本調查按照總分排序選出百強。

  公開資料由商周主動蒐集公開資訊觀測站、企業永續報告書上的量化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產業分類為準,依同產業企業相對表現進行評分,此部分共占總分70分,本次篩出過去3年有完整連續碳排資訊且出版永續報告書的企業,共447家。

  問卷部分由商周先發出邀請通知,再由企業主動填答,並依照填答內容進行評分,此部分占總分30分,無填答者以零分計算,本次共回收181家問卷。

  最後以各產業企業家數做為權重,取出碳競爭力百強名單。公開資料及問卷說明如下:

 

一、公開資料,由評審團選定5項指標,再由企業之永續報告書、公開資訊觀測站之資料進行計算。

  1. 碳排增加率:2021至2023年之範疇1+2(編按:範疇1為來自製程或工廠的直接碳排,範疇2為公司自用的外購電力、熱、蒸氣等能源利用的間接碳排)的碳排平均增加率,此數字越大,得分越低。
  2. 碳生產力成長率:2021至2023之1+2的碳生產力平均成長率,此項目乃比較2022+2023年與2021+2022年之平均碳生產力,數字越大,得分越高。
  3. 減碳承諾度:按照國際指標SBTi的標準,依已申請並設定目標、已申請並立下承諾、未申請等3類別,分3級給分。
  4. 管理階層:依企業永續或環境工作之最高負責層級給分。
  5. 範疇3碳排:企業是否已揭露範疇3碳排(編按:範疇3包含員工通勤、商務旅行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所有間接碳排)。

二、問卷調查

  由台大風險中心研擬13題組,內容涵蓋「淨零目標、減碳計畫、揭露準則、低碳創新、再生能源使用、針對碳費及碳權的規畫」等面向,希望檢視企業的實際減碳作為。

 

調查合作夥伴:

●評委名單

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羅時芳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商周CEO學院院長邱奕嘉

 

●研究合作團隊

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

亞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郭雅婷

台大風險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趙怡萌

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卞中佩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