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6年7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為建構學術多元及跨領域研究發展取向成立「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由本院社會工作學系王麗容教授兼第一任社政中心主任(一任三年,共兩任),負責籌辦中心的規劃和推動。而面對近幾年全球化衝擊,臺灣社會面臨鉅變,帶動整個國家在全球、區域與在地社會的重大轉型挑戰,為因應現代社會的各種環境風險與科技風險問題,「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於2013年11月第2785次校行政會議討論通過,正式更名為「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或中心),由本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任主任兼執行長,2016年9月起則由張國暉副教授擔任中心執行長。
當前臺灣社會無論是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以及各種社會議題經常缺乏「政府有效政策制訂與溝通」、「公民對政府與產業界信任」,政府、產業、民間經常出現對立困境。臺灣迫切需要「深化政策規劃與溝通的制度設計研究」以及「公民溝通管道與平台」。因此本中心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卓越的學術位置出發,聚焦於研究深根、促進跨領域研究之合作,並搭建產官學與公眾之溝通平台,期待各界提供資源聚焦研究,共同發揮社會影響力與實踐風險溝通,讓臺灣走出困境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緣起:
面對近幾年越來越快速的全球化風險衝擊、臺灣社會面臨鉅變,包括新「社會貧窮風險(財富分配正義)」、「高齡化」及「少子化」所伴隨之「家庭」、「老人」、「新移民」與「族群認同」等社會風險與安全衝擊,另外「全球性金融海嘯」衝擊下所衍生之經濟、就業等風險,跨界的「食品污染」、「新興科技、環境風險」、「劇烈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帶來的能源、產業、永續經濟與社會衝擊。而這些鉅變帶動整個國家在全球、區域與在地社會的重大轉型挑戰,無論在社會安全政策、人口政策、食品安全政策、產業政策、環境政策、能源政策與氣候變遷政策上,都急迫性的需要更基礎、紮實與持續的實踐研究關懷。
本中心成立與運作之標的,即針對上述這些議題集中在「社會安全社會政策」以及「科技與環境」兩大研究主軸,持續進行深化探討,並具以發展社會關懷與實踐。成立以來率先引入歐洲社會品質概念與方法,透過亞洲地區之社會品質指標建構與調查,關注我國總體社會之現況與變遷趨勢,並提供亞洲各國跨國比較研究之基礎。此外,本中心於2008年之金融海嘯、2009年之莫拉克風災及2011年之福島核災引發經濟、環境、核安與健康風險,皆積極召開各類型學術論壇與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探討相關應變、重建、轉型社會政策經驗,期提供學術研究單位社會實踐之力。而近年來隨著全球化下各種新興社會風險、環境與科技風險的產生,其變化之劇早已超越現有政策與研究所能因應的範疇,甚至其影響更非單一領域所能涵蓋,為強化與深化研究並搭建溝通平台,中心逐步將研究聚焦在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議題,近兩年將研究核心深化入「建立臺灣能源與社會轉型之永續社會共識研究」、「臺灣產業與能源之排碳與污染治理研究」、「驅動臺灣能源轉型之政策與法治研究」、「基礎能源轉型之資料庫建置」,共四大研究主題。
成立目的:
當前臺灣面臨許多食品安全、環境污染、青年失業、經濟衰退風險,社會大眾更有權利深入了解各式風險的產生及其相應之影響,並同時具有權利去瞭解現下因應政策之制定、執行到評估等一系列的過程。中心基於學術界仍應本持的社會公共實踐,望能運用中心過往積累之研究能量,深入且積極地研究新興風險議題,並透過公共論壇之平台進行研究成果的呈現,並供政策制定者、實務界及社會大眾檢視與刺激跨界的意見交流。本中心為我國風險社會與政策學術領域中,第一個同時致力於學術研究之深化與廣化,並透過公共論壇結合臺灣與國際的學術、實務、政策等跨領域、跨界交流平台。此外,中心亦強調培育人才來建立臺灣知識研究之「腦礦智庫」,打破學術、實務與政策間藩籬之研究智庫。
面對近幾年越來越快速的全球化風險衝擊、臺灣社會面臨鉅變,這些鉅變帶動整個國家在全球、區域與在地社會的重大轉型挑戰,這早已超越現有政策與研究所能因應的範疇,甚至其影響更非單一領域所能涵蓋。像是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以及各種社會議題,常見到缺乏「政府有效政策制訂與溝通」、「公民對政府與產業界信任」,政府、產業、民間經常出現對立困境。社會大眾更有權利深入了解各式風險的產生及其相應之影響,並同時具有權利去瞭解現下因應政策之制定、執行到評估等一系列的過程。
現今的臺灣迫切需要「深化政策規劃與溝通的制度設計研究」以及「公民溝通管道與平台」。為此,中心紮根核心研究,致力於中心研究議題之「知識生產」,並根據中心現有之跨領域研究資源網絡,定期並以中長程的研究取向召集相關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等,強化中心研究員、博士後研究員、助理研究員與兼任助理所組織之研究團隊,針對不同重大國家社會風險議題進行深入且廣泛的探討,進以提出實質性的政策建言。除此之外,承擔起建置學院研究、公共政策與社會關懷平台之責任,提供各領域跨界交流的機會,並打破學術、實務與政策間的藩籬,將透過實體活動與虛擬數位行銷研究成果進行「知識傳散 」,讓學術研究不再詰屈聱牙,讓公民知識提升,推動由下而上的臺灣轉型。
本中心應承擔起建置學院研究、公共政策與社會關懷平台責任,提供各領域跨界交流機會,並打破學術、實務與政策間的藩籬,首要目標有三:
(一)跨領域、跨界化與建構溝通平台
面對近幾年越來越快速的全球化風險衝擊、現今的臺灣迫切需要「深化政策規劃與溝通的制度設計研究」以及「公民溝通管道與平台」。中心根據現有之跨領域研究資源網絡,定期並以中長程的研究取向召集跨領域專家學者與跨界之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強調溝通平台搭建的重要性,為學術界與實務界、理論與實務彼此間,提供一溝通、驗證、深化的過程得以相互連接並持續反饋的橋樑,進而提出實質性的政策建言。
同時,中心致力於在核心議題之知識生產,並將研究成果轉譯成一般公民皆可閱讀與吸收之內容,透過實體活動(如鉅變新視界沙龍、臺灣風險社會論壇等)與虛擬數位網絡(如網站、數位廣播電台合作、臉書經營等)來進行知識傳散,提升公民知識,推動由下而上的臺灣轉型。
(二)致力打造國際學術樞紐、培力臺灣腦礦智庫
希冀能結合校內外跨領域、跨界之研究合作,以在地的社會政策研究為基礎、全球化研究網絡為目標,搭起與國際社會政策研究互動的平台。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的發展國際研究網絡,並藉由各式國際研討會、參訪交流等方式拓展並連結亞洲與歐洲之研究,期以將臺灣提升為國際學術樞紐(Global academic hub)。透過這些國內外的研究合作網絡,讓中心研究議題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深度去碳途徑計畫(Deep Decarbonization Pathway Projects, DDPP)等環境、能源、永續社會之跨界風險治理全球性與區域性的研究成熟,更藉由與國際研究單位間的交流,突破學術外交障礙,使臺灣社會與國際接軌。
中心更期待未來能擴展並強化中心作為學術交流平台之角色,積累豐富研究經驗與資源,吸引年輕學者、研究者與政策分析師投入團隊,培養臺灣重要智庫— 臺灣的「腦礦 」,以達到人才培育之目標並推動臺灣轉型。
(三)促進社會影響與推動社會創新
除了將臺大建立成國內社會政策研究的重鎮、提升臺灣大學國際知名度,也希望更多、更廣、更深入的政策研究,能對社會有更多的實質貢獻。我們的使命是提升知識社會,促進臺灣社會對當代各種劇烈社會變遷與政策議題有更深認識。將學術成果,轉譯為企業、政府、公民容易懂的知識,打破學術與社會藩籬,全面促進社會創新。期望從本中心立基於學術研究出發,引發各界共同投入資源聚焦社會政策研究,共同發揮社會影響力與實踐風險溝通,讓臺灣走出困境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中心任務
臺灣社會無論是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以及各種社會議題頻傳,政府、產業與民間彼此對立、推託、不信任,造成問題滾雪球式的擴大直至難以解決。對此,我們認為因應鉅變時代,惟有強化風險治理研究,提升公眾風險感知,並將其落實於有效的政策風險溝通,進而提升政府、公民與產業三方面的信任,如此才能突破困境,為難解的難題提出解決方案,即「聚焦風險治理研究,強化風險溝通實踐」。
基於此,中心將研究核心聚焦於「建立臺灣能源與社會轉型之永續社會共識研究」、「臺灣產業與能源之排碳與污染治理研究」、「驅動臺灣能源轉型之政策與法治研究」、「基礎能源轉型之資料庫建置」,共四大研究主題。我們認為,這是當前臺灣社會轉型的關鍵。除了上述議題研究外,我們亦發展跨國研究來增進臺灣學術國際能見度,延伸至東亞、進而拓展至全球的風險治理架構,以全球在地化風險為思考點來聚焦屬於我國的風險治理脈絡研究。
從進行研究來提供政策參考,建立長程政策論述與規劃建言外,我們亦企圖將這些學術研究成果轉譯為企業、政府與公民易懂的知識,進行有效知識傳播,打破學術與社會藩籬,全面強化風險溝通實踐。承續著三大中心目標—「跨領域、跨界化與建構溝通平台」、「致力打造國際學術樞紐、培力臺灣腦礦智庫」、「促進社會影響與推動社會創新」,實際執行的任務與操作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 致力於深度之知識生產:有系統性地累積研究數據與產出,長期深根於永續社會、氣候變遷、能源轉型與能源法治之研究,深化政策規劃與溝通的制度設計研究,成為臺灣重要且獨立之研究智庫。
- 提供公民溝通管道與平台:包含舉辦有社會能見度之公共論壇,促進產、官、學、公民對話,提升臺灣知識社會力量,如舉辦鉅變新視界沙龍、臺灣風險社會論壇等。
- 知識生產出版有社會效應之刊物,進行知識傳散,建立長程政策論述:針對社會所關心的議題,將學術艱深語言,轉譯為易懂的刊物,如中心出版之臺灣風險分析報告。
- 建置及鼓勵社會基礎研究,培育促進臺灣轉型之重要「腦礦智庫」:透過中心建立制度,補足國家研究經費未達到的地方,讓研究匯聚在中心目標,長期培育人才來進行紮根之研究基礎。
- 推動臺灣知識外交,行銷臺灣提升為國際學術樞紐(Global academic hub):讓臺灣風險社會與政策學術領域能與國際接軌,促進國內外研究資源流動,提升整體研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