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2024/11/28 經濟日報 / 周桂田》名家觀點/小國大戰略:COP29後的氣候策略)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
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有三個重要的主軸,包括氣候金融、全球碳市場規範、最新排放差距報告升溫3度C各國所需要因應的氣候調適策略;另一方面,美國準總統川普宣稱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連同歐盟CBAM引發各國碳關稅趨勢,這些國際形勢的變化牽動全球氣候地緣政治、地緣競爭並驅動產業與經濟新的變革考驗。台灣如何以科技島鏈的優勢在區域與全球層次上提出對策,值得深思。
第一個主軸氣候金融除了著重延續前幾屆全球氣候資金與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討論,另一方面也聚焦各國金控公司針對綠色能源、建築、能源效率、智慧製造等永續投資之綠色金融。就此,我國如何發揮前科技部陳部長倡議之小國大戰略,為台灣的契機。去年COP28後我國已經針對太平洋友邦島國初步成立氣候基金;而賴總統於副總統任內協助召集八大電子業成立的台灣氣候聯盟或各類淨零產業聯盟,是否能夠以更高之網絡治理架構來組合政府、產業、學界與NGO,擴大氣候基金的格局,來引導台灣民間充沛的活力與實力,建構淨零與調適的亞洲、太平洋樞紐。一個電子業年營收超過兆元美元的國家,應重新定位自己的在世界的角色與發揮關鍵力量。
而小國大戰略,也呈現在台灣逐步融入全球綠色金融的制度與體系之中。台灣的金融部門除了已經加入國家內部的能源轉型投資,並規劃投入永續建築部門,更可準備擴大投資亞洲區域各國的低碳與能源轉型工程。而在制度建構上,金管會近年引導產業進行氣候財務相關揭露報告(TCFD)至企業年報,並規範明年八月1800家上市櫃公司皆須強化TCFD之評估於永續報告書。而這些引導企業善盡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制度架構,也延伸至國際日益重視供應鏈國家之勞動安全、權益、平等與性別等面向。亦即,企業永續報告書除了重視氣候減碳揭露之外,更逐步著力往ESG之社會公平面向發展。而這樣制度驅動為國際綠色金融規範的潮流,已成為做為全球製造供應鏈台灣不可逆的走向。
第二個主軸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台灣歷經多年的拉扯終於啟動碳定價機制,以這個基礎有機會銜接全球碳市場的運作,讓台灣企業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趨迫下進入國際軌道,布局零碳競爭。但如監察院日昨對環境部提出糾正,指出其訂定碳費機制延遲而不利於我國總體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的競爭;台大風險中心調查發現,除了受到全球市場的壓力之外,企業大部分都觀望政府的政策與法規,這樣一去一來的躊躇就造成溫水煮青蛙,國家嚴重缺乏塑造創新的低碳生態系。COP29的決議,可視為驅動台灣迅速向前的臨門一腳。從小國大戰略的角度來看,台灣的企業也可以借全球碳市場的場域,投資與協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碳權資產與低碳轉型。
第三個主軸為面對差距報告升溫3度C之氣候調適。在台灣內部上,賴總統於第一次的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宣示重視除了颱風災害外之氣候調適。而風險中心11月初最新的氣候調適公正轉型調查發現,有高達八成七的受訪者認為台灣的收入不平等相當嚴重,在這個貧富差距感知強的基礎上,認為氣候災害對勞工、低收入群體比一般人高,亟需政府在氣候調適政策上協助此受影響的弱勢群體。
相對國際之小國大戰略,台灣若能架構為亞太國家氣候調適的全球樞紐,善用產業、學界與民間的資源與實力,將台灣因應氣候災害、公衛、治理、科學與社會參與的專業與韌性量能外溢到區域國家,一方面建構國家扮演區域網絡之韌性治理樞紐,另一方面也為下世代開拓創新的國家軟實力,影響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