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2023/01/18 05:30 自由時報 / 自由廣場》全球化風險社會 最珍貴的一堂課)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我在一九八二年起就讀台中商專銀行保險科,即現今認知的風險管理,其一是政府、企業掌握內外營運而進行風險評估與決策,以建構永續經營;二是企業端透過產物保險之風險共同承擔,對應營運挑戰;在個人端則以壽險涵蓋人生可與不可預期的風險,透過社會集體承擔,來維繫日常生活與生存之基本所需。因此,保險本質上就具有濃厚的社會契約精神之風險管理。一九八九年柯媽媽因喪子之痛而勇於推動強制汽車責任險,是最感人的生命經典。
然而,當年所學根據發生概率計算之風險評估而訂定定保險費率,讓保險公司能在財務精算下提供企業與個人永續性運作,已經無法因應一九九○年代之後各種氣候、科技、疫病等跨越國家、地理、學科疆界的全球化風險。人們面對的是各種科技安全不確定性,以及由其外溢到社會、經濟、倫理的衝擊,原來傳統風險管理原則已不再能完全對應。因此,我們看到各國許多保險公司因為氣候災變面臨巨額賠償而宣告倒閉。
而新冠肺炎造成民眾健康、甚至經濟社會的嚴重衝擊,也遠遠逾越傳統風險概率評估,其病毒肆虐、變異除了直接導致部分死亡,雖然大部分民眾確診之後健康影響不大,但是後新冠的症狀以及經濟社會衝擊導致中低收入的困境,都是始料未及。日前富邦集團謝年會上,蔡明忠董事長正式因保險事業之風險管理情事跟股東道歉,強調將更謹慎的評估保險事業風險;基本上,從保險事業營運體需要更加重視科技不確定性衝擊,以維持其營運永續和讓股東獲利角度來看,確實是重要的一課。
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富邦雖然是這次理賠最多的保險業主,卻是依據社會契約精神,擔負確診直接生命健康衝擊者、間接經濟影響者以及弱勢收入者之最大貢獻者。剛開始雖然金融法令疑義而有些爭議,但後續其承擔責任的宣示與增資,在關鍵時刻做出貢獻,實為民間經濟社會的良心與安定與韌性的基礎,這豐沛力量也是台灣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