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基於學術單位立場並為達成學術充分交流的目標,集結我國各大專院校優秀學者專家,聚焦本中心研究焦點:風險社會、能源轉型、氣候變遷、低碳創新、綠色經濟、食品安全與風險治理、新社會風險,予以出版。
為了讓學術不僅只是知識生產,並且實踐知識轉譯,本中心將透過出版working paper、年度報告、小手冊、專書等,並結合多媒體來進行知識推廣,突破學術藩籬讓知識公開傳散。這些不同形式的政策倡議及知識出版品,可以針對不同族群的閱聽人進行風險溝通,改變其舊有的認知框架,深化閱聽人跨領域的風險意識(risk awareness)。
本中心書籍共分為以下系列叢書,歡迎選購。
風險分析報告專書、永續轉型系列、氣候變遷與空汙治理、風險社會系列、本年度以及推薦Working Paper、環境與永續議題小手冊、各國科技評估工作報告以及人文與社會講座系列叢書。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應具備的大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
★八個先驅者案例,真實看到能源轉型下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
◎為什麼全球許多國家將能源轉型列為目標?臺灣能源的真實狀況究竟為何?
◎我們的能源自給率是多少?會缺電嗎?碳排狀況多嚴重?全球趨勢怎麼走?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9年度風險分析報告〜各界推薦!(以下依姓氏筆畫排序)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 執行長/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坤宏 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黃正忠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淑德 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相關連結:序文、新書發表座談會:6/21臺北信義誠品場次、7/4臺南午營場次、7/18新北蘆荻場次、7/19台中哲五場次
電價補貼政策,幫了經濟,壞了空氣?
臺灣用電最多的是台北還是新竹?首都與竹科大車拼!
澎湖除了開發賭場,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綠金的可能?
臺北的下一步可望循鹿特丹模式,轉型為低碳智慧城?
水泥廠本應解決的空污問題,竟然是透過高雄小學生的自發行動才得以改善?...閱讀更多
相關連結:
書序
鉅變時代下的新導覽
【搶先試讀】啟動能源之長程轉型路徑
【搶先試讀】邁向轉型時代-破除「以煤易核」、「犧牲生態」與「成本昂貴」的三重迷思
【搶先試讀】政府資料開放政策下的電力資訊與解析
【搶先試讀】想像澎湖的發展願景:從賭場到綠能低碳島
隨著《巴黎協定》的生效,風險分析年度報告延續能源轉型議題討論,更加強調能源轉型刻不容緩,並跟進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探討永續城市相關議題。儘管再生能源的呼聲在臺灣並不小於全球各地,但實際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卻遠遠落後其他先進國家。
李遠哲前院長、蔡明忠董事長、小野作家/電影人、侯文詠作家、臺大郭大維學術副校長、公共衛生學院陳為堅院長、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林俊全主任 誠摯推薦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李遠哲
「空氣污染與全球暖化」不但正嚴重地影響人類的健康,也更進一步威脅到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脫離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型與改變生產與消耗的社會轉型,是我們迫切要面對的事。本書匯聚了許多專家,對臺灣能源轉型進行深切探索,對臺灣能源轉型的啟動與推動亦提供很多的寶貴建言,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指南針。閱讀更多
近年來,臺灣的風險爭議事件頻傳,我們的社會面臨越來越艱鉅的考驗;經濟發展之餘,如何享有一個更好的環境與生活,成為人們渴求的願景。在臺灣,食品安全、環境汙染,以及工業開發帶來的災害事件,都牽動著我們對風險治理的討論,特別是關於政府、產業與民間彼此的對立、推託與不信任,造成許多問題的擴大,直至難以解決。本書是「臺灣風險治理系列叢書」第二本讀物,聚焦於「能源轉型」主題,以單元式的規劃方式,邀請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國內外能源發展趨勢,帶領讀者反思當前臺灣社會的能源與治理議題。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推薦這幾年有越來越多民眾關心公共事務,勇於發表意見。但往往因為資訊不足、或先入為主的選擇立場,以至於流于意氣之爭。因此在因應 、能源轉型的重要時刻,我們特別需要持平討論公共事務的平台,更需要精闢紮實的研究做為討論基礎。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此!閱讀更多
2011年311福島核災那好比世界末日的畫面透過影像傳播進入到你我的腦海中。核能發電廠這種「高度精密的大型科技系統」,就像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太空船二號」(spaceshiptwo)在2014年11月試飛墜毀事件一樣,或如美國1986年挑戰者太空梭失事一樣,往往因為微小失誤或人為因素,導致整個系統崩潰。 事實上,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和職業文化的日本都會發生核災,何況是擁有公共工程層層轉包工程文化的臺灣。這些事情環環相扣,事情一再發生,就是不斷警告我們,我們已經走到非改變不可的地步了。閱讀更多
《東亞能源轉型》英文專書
自2011年福島核災事件發生後,不僅震驚全球,也引發各國學術領域針對核能安全、民眾信任、政府治理、風險治理、風險感知以及科技與社會等各面向激起熱烈討論與研究。福島事件不僅凸顯出了東亞地區內風險治理的重要性,也是串起東亞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契機。
綜覽攸關於風險治理相關主題的學術專書,卻仍侷限在西方的治理脈絡,然而,東亞國家本身的歷史與文化形塑出特有的管制特性,有著不同於西方世界的管制文化。本書由本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主編,集結來自日本、韓國與臺灣之頂尖學者,共同描繪在氣候變遷危機下,各國政府如何處理能源轉型?藉由當代全球化風險議題探討,形塑出東亞特性的風險治理架構,為學術與實務領域提供嶄新的視野。
本書由知名國際學術出版社Roultedge於2017年底出版,歡迎諸位向各單位圖書館薦購!...閱讀更多
相關連結:
【活動回顧】東亞能源轉型論壇: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綠色成長是一個全方位(holistic)轉型變革的途徑,訴求在各國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上同步達成目標。主要政策目標是要縮小從事經濟活動和回饋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差距,提高回饋「綠色」的投資及創新。
綠色成長政策需由國家推動,鼓勵企業和消費者更環保的行為,以再分配就業、資本及技術朝向更環保的方向去做,並提供足夠的獎勵支持綠色創新。有效的綠色成長,要在流程設計、利害相關人的參與、制度化、目標與指令與領導力各面向的協同合作,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能夠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系統。
面對綠色成長需要你我的關注!
自1994年政府頒布《環境影響評估法》後,這項制度成為臺灣環境治理重要的一環。然而,既有的環評作業往往重工程、輕人文,過度重視科學技術忽略了生活整體性、文化多樣性與人權侵害的嚴重後果。如此一來,開發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常未能得到嚴謹評估和適當減緩,引發民眾的陳抗行為,反而使得環評結果缺乏社會公信力,甚至被法院撤銷,導致開發業者的重大損失。本書原文是國際影響評估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mpact Assessment)所出版,由荷蘭學者Frank Vanlcay與其他專家共同執筆,針對社會影響評估的原則、概念和實務,提供了詳盡的討論。如果能夠充分落實本書所揭櫫的精神,經濟發展、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將有可能取得三贏。閱讀更多
面對氣候變遷、核能安全與空氣污染等三重風險,臺灣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然能源轉型並非綠能科技的導入,而應是全面性的思考如何在國家、經濟、社會及自然環境之間訂定新的「社會契約」。因此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譯介全球知名永續發展諮詢機構-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WBGU)於2011年發表的《變遷中的世界:一份永續社會契約》,該報告作為2012年的Rio+20永續高峰會決策參考,亦提供我們一個面對轉型的系統觀。面對全球變遷的挑戰,能源系統的轉型當然是重中之重,但也必須同時處理土地利用(國土治理與規劃)和都市化(城市與區域治理以及生活型態)的轉型。本報告的名稱為「一份永續社會契約」。社會契約是國家和公民彼此相互同意權利和義務的結果。面對當前的全球變遷,社會需要透過劇烈的轉型。這個轉型過程需要國家及其公民都相互同意其議程、其目標和其結果才能夠被實際推動。因此,這份報告透過分析價值、技術、財務、治理等多重面向,指出轉型不僅可行,而且利大於弊,進而提出十項政策組合供決策者推動引導轉型。
相關連結:梵蒂岡宗座科學院宣言
王瑞庚、林宗弘、李宗義、范玫芳、張簡妙琳、何明修、黃麗玲、劉恩英、陳建仁、江大樹、張力亞、王鼎傑、趙永茂、王毓正 著
二十世紀末至今,氣候暖化造成了全球環境、經濟、社會與生存等的災難性崩潰危機,迫使世界各國面臨減碳與調適的挑戰;而二〇一五年底COP21所簽署的巴黎協定更宣示了人類社會需快速的調整社會經濟走向,以抑制氣溫的持續上升。
在這個巨大的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我們需要從氣候變遷的角度,重新看待、擬定關涉未來五十年的低碳綠色路徑與發展,其包括了新的風險治理思維、綠色政治典範、綠色城鎮、循環經濟等面向。
而這也正是本書編撰的目標。本專書為中心永續與綠色治理系列之出版規劃之一,希望各界能加以指正與對話,來強化低碳社會之風險溝通。閱讀更多
《東亞空氣污染治理》英文專書
《東亞空氣污染治理》聚焦於臺灣、南韓、日本、中國大陸與香港等東亞國家與地區的空污治理問題。空污在東亞是項重大的健康風險,其對環境的嚴重影響也反映在經濟、社會與福祉。當各國家地區既有的法律和政策著重於緩解在地空氣污染時,跨界的環境保護以及大氣治理問題亦成為區域合作的重要目標。本書集結了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STS)觀點,藉由來自各地作者的一系列案例研究,檢視了空污治理議題在技術與社會經濟政治層面的挑戰。對於空氣污染和東亞跨界治理的研究者或政策制訂者來說,本書是極有價值的參考讀物。
本書由周桂田、長谷川公一、具度完、高淑芬等台日韓學者共同編輯並邀請各國優秀學者撰寫,於2022年4月由Routledge同步出版實體書與電子書。
相關連結:
《東亞空氣污染治理》Air Pollution Governance in East Asia英文專書
《亞洲氣候變遷治理》英文專書
亞洲國家如中國、印度、日本、南韓的碳排放量皆名列世界前十,南韓、日本、臺灣的人均碳排亦位居前列,是氣候變遷的最大貢獻者之一,但同時,亞洲諸國也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如印度、臺灣、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因氣候相關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甚鉅。而亞洲各國雖發展程度不一,但其政治經濟體制普遍有從威權到民主化、強調發展主義、維持高碳經濟的特性,亦有多元的公民社會。本書含括了亞洲地區氣候變遷治理的多元性,呈現從都市到農村、從社區、地方、國家與社會關係以及國際關係等視角,既是亞洲國家治理研究,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的案例研究。
本書主編為台大風險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教授、日本東北大學長谷川公一教授、南韓首爾環境與社會研究所具度完所長與佛光大學高淑芬教授,邀請亞洲各國十數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由Routledge同步發行電子書與實體書。
相關連結:
《亞洲氣候變遷治理》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in Asia英文專書
【Book Launch Webinar】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in Asia
基於跨界風險的挑戰,臺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與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一同合作,邀請自然、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的學者提出研究專業,希望能就相關的課題,提出對政府的建言。「氣候變遷下的國家發展藍圖」 一書大致分為四個課題:自然資源、國土規劃與災害、社會變遷與調適、永續發展與藍圖。
以下內容節錄自【氣候變遷下的國家發展藍圖】新書發表會
2017年02月22日,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與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臺大社會科學院頤賢館舉行「氣候變遷論壇暨【氣候變遷下的國家發展藍圖】新書發表會」。論壇由社科院蘇國賢院長開場致詞,提及此書結合跨領域的專家形成團隊共同合作,集結成果出版,期待這本書的匯集能提供新的知識和跨領域間的對話。緊接著由主持人亦是本書主編之林俊全教授介紹今日發表會受邀之演講者:前環保署長、臺大地質科學系魏國彥教授及臺大土木系林美聆教授。林俊全教授表示本書的主題有其脈絡性,從國土到氣候,再到公民,直至國土變遷,網羅23位憂國憂民之學者共同撰寫,歡迎有興趣之朋友們購買支持...閱讀更多
風險文明,已經從技術,逐步擴大侵蝕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食安、行動與經濟,更逾越了人們道德的忍受度。
對此,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此書,企圖以生動的案例介紹臺灣持續操作、調整的審議式民主;從風險理論的角度,探討風險知識的價值、組織內部在進行的知識管理;同時,如何將風險知識轉化為創新及組織再造的資源及動力;或從臺灣實際發生的幾項重大污染及環境保護事件、高科技安全爭議事件的脈絡談審議式民主、資訊公開、或談社會運動脈絡、公民在地知識如何實際發揮影響力,並與政府官僚意見進行折衝及溝通的方式。
本書進而指出我國的治理典範應進行持續修正調整及改造的必要性,在後常態科學時代,應重新在新興科技和社會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溝通、民主決策面的治理典範轉移。希冀能夠透過各種角度來為我國的風險治理模式帶來創新與改革參考。
談到食品安全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會聞之色變。畢竟是吃進肚子裏的東西,誰不會多看兩眼有關的新聞?誰不會多問兩句有關的情況?不過大部分的人想了解的,都只不過是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問題。譬如說:那甚麼食品有甚麼傷害啊?我家門口那餐館有問題嗎?真的吃了要馬上就醫嗎?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況。也不是說普羅大眾有甚麼錯的地方,但我想我們除了上述的問題外,需要思考的面向還有很多很多。閱讀更多
相關連結:【影音】周桂田教授談《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揭露與理解我們的食品安全到底哪裡出了錯》
高雄氣爆事件發生於今年8月1日凌晨,至今正好是事件滿一百天。政府除了提出石化專區的構想,以及認為石化產業高值化辦公室能解決石化業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值的問題之外,並沒有提出任何因應世界上氣候變遷、能源及產業轉型的方向與策略。臺灣的石化產業建立在政府能源補貼的獲利基礎上,創造出的產品附加價值不到4%,卻耗用了工業部門能源消耗比率的44.84%、更佔能源產業的能源消耗比率達71.9%,顯見石化產業已經面對整體經營環境的嚴峻轉型挑戰,未來,世界各國一旦啟動碳排放貿易制裁,將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因應臺灣整體產業、能源、環境與民眾健康,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以探討我國的石化業問題。
二十世紀中末期以來全球新興科技衍生各類科技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網絡散播、流通下,迅速擴散為對生態、健康、倫理、族群、性別與社會分配等衝擊,而嚴重的工業跨境污染更造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災變威脅。這些跨界的環境污染及科技風險,將當代文明帶向高度無法預見、無意圖後果的轉型爭議。全球化風險文明衝擊,除了巨大的影響經濟社會、社會安全體制的穩固性、生態環境的永續,也全盤的挑戰人類健康、倫理、社會風險,並威脅人類生存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基石,而啟動人類社會無止境、不可逆的鉅變。因此,我們需要擬定新的社會分析理論與變革議程。
本書從認識論探討當代風險社會的形成、全球在地化風險研究與政治實踐、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建構,指出當代人類面臨劇烈的結構、行動與知識本質等變遷,需要的巨觀與微觀兼備的治理思維與視野,並反省當代政治社會制度能耐與決策模式之改變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