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外氣候相關法規加嚴、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愈加頻繁,乃至於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等,對於企業的營收、產品價值,甚至商譽,皆可能產生潛在的衝擊。這是臺灣首度針對國內企業,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下進行...
根據臺大風險中心團隊的調查成果,目前國際間至少有14國與歐盟(14+1),已提出淨零路徑,或是完整性相當於淨零路徑的長程減排規劃(詳見附件)...
臺大風險中心認為:政府須把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並且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時刻,持續地與社會、企業進行政策溝通,以便讓世界看見臺灣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危機的決心與毅力...
從消防安全、職業安全、交通安全、國防安全,歷年來臺灣災害或事故層出不窮。而臺灣公共安全運作的監督與管理,雖然透過制度面不斷地補強,也歷經數次重大的社會傷亡慘痛教訓,從根本上仍不敵高度隱匿且忽視風險的文化慣性與僥倖心態...
本中心認為,臺灣政府及企業,需認真面對目前延燒全球的氣候倡議行動,從臺灣氣候政策長期累積的五大治理鴻溝著手,並提出五大訴求以對症下藥...
第二十三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3)方於德國波昂落幕,各國除就巴黎協議後續的落實機制(包括全球行動盤點模式以及規則書內容)達成共識以外,亦強調2020年前減量行動的重要性...
近兩週因和平電塔倒塌以及熱浪來襲所衍生的限電危機,凸顯臺灣現行集中式能源系統的脆弱度。面對此危機,雖有論者認為應以重啟燃料池已瀕臨上限的核一與核二2號機,以度過此危機。但本研究團隊認為,應仿效韓國首爾在2011年遭逢大停電後,意識到分散式能源系統與節能的重要性...
臺灣和世界各國一樣,同時承受一定水準的社會內部壓力,需要積極的擬定各部門的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策略,並尋求社會高度的共識...
在國際減碳垂直壓力與國內產業轉型水平的雙重壓力下,台灣繼2009年完成《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後,於2016年開始進行電業改革,希冀同時邁向產業、社會與能源轉型之路...
2016年11月4日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生效,我國雖受限於國際地位而無法成為巴黎協定等氣候公約的締約方,但政府應不得以此自限而延誤我國發展氣候變遷因應策略的責任...
關於汽電共生系統工業污染影響內部員工與在地居民的健康衝擊與社會影響,已是擴及環境領域甚至勞動領域的新興風險治理議題,非地方政府層級之傳統行政轄區得以專責解決的風險事件...
2016年8月22日行政院正式宣布,院長指示雲林麥寮橋頭國小許厝分校遷校,理由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當地學童暴露在VCM污染環境中,決定遷校至豐榮國小...
臺灣兩個月內連續遭受蘇迪勒、杜鵑的威力橫掃,全臺遍傳災情,特別是北北基最終決定在9/29全日停班停課,僅管北部地區風雨已經趨緩,但其跨地方決策機制與「颱風應不應放假?」的問題再次發酵.....
國立臺灣大學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2015年8月31日返校日時,我國雲林麥寮地區孩童返回橋頭國小許厝分校上課提出三項聲明...
針對本次衛生福利部就廠商偽貼日本產品標示地,進行預防性下架措施以保護消費者優先事宜,部分輿論對相關預防性下架行政措施有所質疑,本中心聲明回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