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概述
德國能源轉型近年來獲得全世界的重視。德國經驗讓全世界感到興趣的就是,再生能源運用比例最高的丹麥、挪威、紐西蘭等國都是擁有豐富天然資源、耗能重工業比例較低的國家;德國身為世界重工業大國,但2014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預計占到總發電量的25.8%,將首次成為德國電力供應最大支柱。2014年,德國太陽能發電約占總發電量的5.8%。其他再生能源中,風力發電約占總發電量的8.6%,生質能發電約占8%,水力發電約占3.4%。一般認為再生能源應付尖峰負載是其弱項,但德國透過設計與管理優良的電網,調控全國發電系統的結果,德國在當地時間2014年5月11日的中午12點到1點之間,再生能源總貢獻來到43.54GW,佔比達到74%,將近四分之三。也就是說,再生能源在一些特定時段,已經能夠應付德國這樣的重工業大國的尖峰負載。
德國之所以不只是改變能源效率、促進節能減碳、發展和增加再生能源、鼓勵新型能源的開發和節能減碳技術之研發,樣樣並重,乃是因為德國早在90年代,就開始重組國內產業結構,規劃採取有效氣候對策以降低整體碳排諸多政策,重視整體「能源轉型社會」的社會變遷工程。事實上,包括澳洲和日本等國家報告也提到行為變遷和生活方式改變等非科技面向的配合。因此一個成功的能源轉型,應該是根基於社會轉型。生活方式改變及其背後的相關的制度及政策轉變,應是臺灣成功轉向「深度減碳社會」(Deep Decarbonization Society)不可或缺的必要和必備條件。
2011年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WBGU)公布了一份名為「全球變遷下的永續社會共識(World in Transition, A Social Contract for Sustainability)」的報告,倡議一種集體責任,用以面對還未發生的危險性氣候變遷以及其他傷害性的災害。全球社會契約仰賴有強大力量的國家引導世界,此想法來自於自然法概念,社會共識的精神是增加參與的文化、公民責任、對於下一個世代關懷。接櫫德國成功進行社會轉型的社會與政策基礎轉型條件,提供全世界能源轉型社會與政策改革的他山之石。
這份報告首先談到德國在世界永續發展概念當中,如何進行Karl Polanyi「大轉型(great transformation)」所需要的社會共識(social contract直譯社會契約,惟中文日常語境譯為社會共識更容易為大眾理解)。這個社會共識,來自包括生產方式、規範系統與生活習慣改變。大轉型必然是從一個能夠長期目標上,在社會與自然世界間如何共存的大命題下,重新思考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的民主制度設計,使得低碳、永續的經濟系統鑲嵌在社會共識的背景中。因此本報告第一部份即在闡述德國進行這樣社會共識的過程和機制。
第二部份談到德國對低碳與非核未來的未來願景。德國在經過數十年的社會辯論中,最後同意未來發展策略應該朝向長時間的投資策略在再生能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應該從保護大氣層觀念,轉向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創立一個新型的經濟模式。報告中特別指出推動低碳政策,要著手發展應該是再生能源而非核能,核能只是滿足目前電力需求,但真正問題應該要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報告也認為決策者應該要順應這個潮流趕緊發展,技術上突破是指日可待,但在政治上、法律上、制度上扮演了相對重要角色,如何推動永續發展教育亦是同樣重要議題。目前最為人詬病事情不是無法技術突破,而是根本不願意改變。因此建議,應該要有前導的國家從事技術開發以外,也要在制度上進行改革,提供後進國家參考的範本。
第三部份報告談到以氣候變遷為核心概念的轉型三個領域(transformation fields),三個領域在不同的動態實踐過程中彼此相關,但又分別進展。但在德國的經驗中,三軌並進能夠更加全面進行能源社會轉型的大工程。首先是能源轉型 - 能源生產與供應方面,包含減少化石燃料、再生能源發展與節能,以及其衍生的經濟影響等。它直接關聯於減碳與能源、經濟系統的改變,特別是新興工業化國家會面對更嚴峻的考驗。第二是都市化轉型。都市化使得能源和更多的資源被消費。所以當都市本身朝向低碳發展,可以說是社會轉型的關鍵。第三是土地利用轉型。這概念包含整體的國土利用,而最直接的議題便是農業生產。但更細緻的看這個問題,會發現其核心在於人類與土地利用、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人們必須重新思考與土地和大自然應該恢復到怎樣的關係。當聯合國農糧組織預估到2050年,全世界糧食生產必須增加70%才能足夠食用時;農業生產、土地永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等面向間,正遭受到嚴峻的考驗。
在上述德國相當吸引人且明確的報告中,確實可以給臺灣借鏡,但那畢竟是屬於德國、相當歐洲的一份實踐策略。本研究希望以WBGU的「全球變遷下的永續社會共識」報告為基礎,先藉由轉譯這份報告、深入研究分析德國情況,再深入研究臺灣能源、社會、經濟現況,提出臺灣永續社會共識的可能性。
研究產出
學術產出 | |
學術產出類型 | 內容 |
專書 | 變遷中的世界:一份永續社會契約(摘要中譯版) |
專書 | 徐健銘、周桂田(2017)。〈驅動能源轉型的社會新契約〉,收錄於周桂田、張國暉主編之《【能】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頁3-24。 |
專書 | 徐健銘、周桂田(2018)。〈啟動能源之長程轉型路徑〉,收錄於周桂田、張國暉主編之《轉給你看:開啟臺灣能源轉型》,頁13-32。 |
媒體投書與專題報導 | |
媒體名稱 & (作者) | 篇名 |
環境資訊中心 | 能源轉型借鏡德國經驗 學者:制度更重於技術 |
研究報告 | |
報告類型 | 篇名 |
working paper | 《THE WORKING PAPER OF RSPRC 2017》許一個臺灣的新發展願景:從能源轉型啟動社會轉型 |
富邦報告 | 2017年研究計畫案期中報告-驅動能源轉型之價值、政策與法制研究 |
富邦報告 | 2017年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驅動能源轉型之價值、政策與法制研究與資料庫建置計畫 |
其它產出 | |
類型 | 標題 / 活動名稱 |
電子報 | 認識德國WBGU |
電子報 | 全球氣候變遷調適在臺灣:對脆弱性與韌性的重視 |
電子報 | 地方縣市政府與COP 21 |
電子報 | 歷屆地球高峰會及臺灣的參與情況 |
電子報 | 先「產業」後「綠能」?簡評新政府的綠能政策 |
電子報 | 地方政府該拿溫室氣體怎麼辦?東京都是這麼做的 |
電子報 | 歐洲近年對治理的幾個新概念:系統、風險與轉型 |
電子報 | 需要積極型國家帶動體制轉型創新 |
電子報 | 地方轉型案例-比利時根特氣候保護 |
電子報 | 永續轉型視角下的台灣循環經濟推動策略 |
電子報 | 臺灣為什麼需要談社會轉型創新 |
活動紀實(論壇) | 臺灣風險社會論壇:許一個臺灣的新發展願景(TWiT) |
活動紀實(論壇) | 告別碳時代 轉型加速度:2018臺灣風險社會論壇-超越14+N的空污治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的臺灣新願景 |
NPOst 趙家緯 | 【活動現場】「進步」的社會從何判斷?趙家緯:「落實 SDGs,公民社會有 3 大著力點!」 |
翻譯文章 | 轉型社會創新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