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是工業須減少95%碳排。相較之下,根據台灣公布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減排目標為「24%±1%」,也遠不及國際於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中呼籲:2030年碳排應較2010年減少45%(United Nations, 2021)。
本文主題是介紹在石化廠內可做到節省能源的各種方法與技術。在典型的石化廠,燃燒碳氫化合物燃料(hydrocarbon fuels)以產生能量是主要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因此,節能跟減碳相當重要。當然,節能也有很顯著的經濟誘因,因為除了原料之外,次多的成本支出就是能源。
本期電子報主題為企業進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首先追蹤在2023年3月公布的2021年排碳大戶盤查登錄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21年289家排碳大戶的直接排放量、各製造業排碳大戶直接與間接排放量、到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整理。再透過檢視這些企業2021年永續報告書,盤點台灣高碳排企業的TCFD揭露狀況。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災害頻傳,已經不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其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關乎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對於企業營運的影響更是與日俱增。
隨著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加劇,各國正急需大量資金來進行低碳能源、交通及建築等永續投資計劃。綠色債券在此背景下嶄露頭角,成為一種受到矚目的金融工具,有效地將市場資金引導向對氣候友善的開發計劃。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日益加劇,企業利害關係人與投資者日漸關注企業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每一個世代都會有其艱鉅的挑戰。於2023年初春大學開學之際值得我們探問,面對前所未有規模、劇烈地緣政治、產業變動、淨零碳排嚴峻要求的世局中,台灣大學生們您準備好了嗎?如果您曾經造訪台北植物園旁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當瞭解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緊接中美斷交、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那時基礎科技工業尚未穩固,台灣剛屬起步,岌岌可危。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在埃及舉行期間,來自台灣的官方代表團前往現場參加周邊會議,宣揚台灣訂定2050淨零願景。
今年COP27「公正轉型」熱議的程度可以看到,國際上紛紛將實踐公正轉型視為淨零碳排的最重要工作。公正轉型的目的是讓淨零碳排、低碳轉型過程中受損失的人或脆弱群體能夠在國家介入之下得到輔助與補償,
2015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和全台多個NGO共同組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針對地方政府能源治理能力進行評比,今年為了因應國際淨零趨勢,新增氣候及淨零指標,並且首次納入離島縣市。
就定義而言,石化產業是使用石油或天然氣作為基本原料,製造出一系列不同的產品。在台灣,石化產業擁有完整且整合良好的產業鏈,貢獻大約16.5%GDP。然而,在台灣每年2.7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石化產業的排放量佔有顯著比例。在減少碳排放並達成淨零的全球趨勢與壓力下,我們應該仔細地檢視石化產業,
俄烏戰爭引起各國在能源供應上的擔憂,使得各界關注能源轉型進展可能受到的衝擊。為了回應眾人的顧慮,Carbon Tracker(2022)特別對此公開了一份評估報告以FAQs的專頁的形式(Ukraine
延續上篇解讀企業在面臨氣候變遷時進行TCFD的企業驅動力、氣候變遷感知與政策感知後,本篇將先針對有進行TCFD的企業在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的揭露及執行程度等進行說明,並且設計了TCFD執行評分標準。
本期電子報主題為企業進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因此OPEN ENERGY即搭配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專題。首先追蹤各國企業提出科學目標倡議(SBTi)的情況。SBTi是一個全球性機構,為讓企業根據最新氣候科學制定積極的減碳目標,使全球企業的氣候目標同時兼顧全球經濟情況下,達到2030 年將排放量減半
氣候變遷對於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的影響已是無法改變的態勢,不僅不斷為人類健康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很難計算因應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經濟代價。加上,國內外氣候相關法規日趨加嚴、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愈加頻繁,乃至於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等...
因應國際社會逐年重視氣候變遷議題,臺灣金管會已要求2023年起,銀行與保險業都需提出氣候風險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然而,國際上緊跟著另一個比TCFD野心更大的揭露計畫:自然風險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已無庸置疑。其中,氣候變遷對企業造成之風險將影響各國甚至全球經濟體系。緣此,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於2015年組成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隨著國內外氣候相關法規加嚴、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愈加頻繁,乃至於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等,對於企業的營收、產品價值,甚至商譽,皆可能產生潛在的衝擊。這是臺灣首度針對國內企業,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下進行...
由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各國政府紛紛於2015年《巴黎協定》中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低於2 °C之內,並希望進一步限制在1.5 °C內,期望於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於2021年5月18日,國際能源署發表了...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不間斷的科學研究與評估至關重要,然而,過度側重於線性科學研究,容易忽視社會價值對於轉型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Sheila Jasanoff教授曾指出,有如IPCC這般的科學評估,有助於將氣候變遷確立為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會將知識與價值抽離。
第 1 頁,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