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姵妤 中心助理研究員
本次風險中心專訪了臺英風電台灣分公司副總經理Tom Manning,瞭解風電在台灣發展可再生能源中的經驗,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臺英風電股份有限公司(CWind Taiwan)是由英商CWind與國際海洋船舶技術顧問有限公司(IOVTEC)合資成立,專門提供人員運輸船隻、離岸技術人員、建設和運轉與維護服務,以及人員培訓,以下為當天訪談概要。
RSPRC: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臺英風電在台灣所提供的服務嗎?
Manning:臺英風電是英國和台灣的合資企業。在台灣有許多業務,目前公司擁有5艘船和30名員工。著重於在建造風力發電機之前進行現場調查,以協助開發商瞭解海岸特性與情況,查看海洋的對稱性與水深,檢查是否有未爆彈或可能破壞安全的因素,進行地質技術調查,並提供有關海岸性質的數據。人員運輸船(CTV)也是公司的一大業務——基本上就像是水上的計程車,將船員從海上的風力發電場接回。
當案場建成後,Cwind便提供檢查和維修服務,例如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作或是有腐蝕,以及需要進行哪些保護工作。此外,公司也提供其他服務包括在風力發電場執行任務的技術人員培訓,以及協助發電機安裝電纜等等。
RSPRC:您如何看待台灣海上風能產業的本土化工作?
Manning:臺英風電對此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我們的重點策略是讓本土化的工作有更大的成效,我們辦公室與政府單位共同合作,於台中港設立風能訓練中心,除將培訓經驗帶入台灣,也邀請學生來辦公室實習。
RSPRC:為了給台灣帶來更大的利益,你們的本土化策略是什麼?
Manning:我們主要是利用軟體和設備來提供服務。但也不是直接提供技術轉移,而是進行知識上的轉移(Knowledge Transfer)。舉例來說,有經驗的工作人員為台灣風電場示範基地提供了經驗、知識和技術,以及船舶管理系統的培訓等等。
政府的本土化目標與許多在台灣成立的合資企業是一致的。當然,在政府的海上風電項目中,與其他風力開發商、發電機製造商和一級承包商合作也存在些挑戰,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僵化的政府政策。
儘管經濟部能源局(BOE)對建設風力發電場保持樂觀態度,但卻沒有太關注風力發電場後續20至25年的規劃,政府還需要將人才的聘僱、創新和供應鏈成本降低等放進考量,採納靈活且具彈性的制度,使工作更有效率,讓整體能源成本降低,但政府沒有積極鼓勵開發人員往此發展,因此使國際供應鏈在這方面失去競爭力。
RSPRC:您認為台灣在海上風力發電產業本土化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Manning:許多本土公司多專注於發展風機零件,台灣政府也希望利用這樣子的機會,支持台灣的傳統製造業,創造可以出口相關產品的公司。但是這些台灣企業所關注的產品大多沒有太大的出口市場。例如,以鋼鐵零件而言,韓國、日本、越南和大多數亞洲國家在製造這方面的材料都比台灣還要更強。因此,台灣只能創造新的人為優勢,而非將沒有競爭力的產品放入市場,若只透過台灣國際船造公司(CSBC)來推動台灣未來十年的海上風電本土化,是不夠且不具誘因的。
除了製造方面,台灣其實擁有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高品質電子工程勞動力,在電子元件製造方面也具有絕對優勢,而風電廠需要使用數位資料或大數據去觀察發電機的生產效率以優化功率,並瞭解如何利用智慧電網調配電力以使電網不會過載,這些技術都是台灣所具備且佔有優勢的,因此我認為這些電子工程的技術和人力是台灣在未來20年內應該投資的項目。相對的,現階段台灣政府的目光仍短淺,還將資金投在鋼鐵建設等方面。
RSPRC:換句話說,台灣應該專注發展軟件,比如說數位化、電子工程和人工智能,而非硬體方面,如:發電機、葉片等建設?
Manning:是的,另一個方面是,台灣有潛力作為風力發電數位化的領頭羊。
政治很關心執政連任與否的問題,若政府能創造繁榮經濟和就業機會,人們就會將選票投給執政者,而風力發電產業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若回顧過去兩年的資料就會發現,現行社會就業趨勢不是在鋼鐵產業,而是由科技公司所創造的數位化產業—這些公司將推動未來20年的就業。台灣若要找到風能產業本土化最有效率的方式,則需要透過數位化來實現。
RSPRC:您認為台灣政府在發展海上風能產業需要更多企業介入或民間壓力嗎?
Manning:實際上,產業比政府發展來得快是很正常的,政府通常較為落後於整個產業。產業面應該先確立需求,再讓政府來設計政策與訂定立法。像日本和韓國擁有好的資源和強大的供應鏈,來支持它們的海上風電產業,但它們的政府並沒有夠大膽的政策,相對得,台灣政府在支持再生能源方面較具有野心,也可望具有更多彈性。
RSPRC:能與我們分享建設海域風電時附近居民所面臨的生態問題嗎?
Manning:通常有三種反對意見。包含風場如何影響動物生態、景觀上的妨礙,以及風機運轉的噪音污染問題是最常見的,且多數人還是覺得,燒煤比風能發電更便宜。因此,我們將大量精力集中在提供經驗數據上,說服當地民眾相信風力發電的效益,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風力發電比燃燒化石燃料更乾淨。
其次,根據他國經驗,這對當地社區也有許多好處,不僅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風力發電場的建設也有助於產生利潤與振興當地經濟。如前所說,我們在台中成立了一所風能培訓學校,讓學生們可提早體驗離岸風機與再生能源行業實際操作情況。也與當地漁民協會合作,善用他們過去的知識,扣合風能發電與當地社區積極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