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時代下的新導覽:轉給你看-開啟臺灣能源轉型
文/黃翰榆 中心助理研究員
近幾十年以來,巨大天然災害席捲全球,異常氣候也影響物種生存、慢慢改變了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我們所認識的臺灣或許也不再是以前的臺灣。這已經不是眼睛業障重不重的問題,而是讓你嚇到吃手手的危機存亡之秋了!
你可能表示黑人問號?有這麼嚴重?那……或許可以嘗試想一會下面幾個問題:
1. 一下子冷一下子熱的天氣,是不是讓你在選擇出門衣服的時候不知所措?
2. 越來越髒的空氣,是否會讓你願意繼續用乾淨的肺來提供別人的用電?
3. 很納悶那些綠色、轉型的口號到底是在喊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像李組長一樣眉頭一皺,覺得案情不單純的話!那你一定要好好啃掉這本書!
其實忽冷忽熱的天氣,來自於極端氣候的影響,使得災害更加劇烈、極冷與極熱的現象逐漸頻繁。黑烏烏的空氣產自於化石燃料燃燒後的成果,懸浮在空中的PM2.5更是危害了你我的呼吸權利與健康。這些異變的災難與風險,已不僅僅只能靠單一領域的專家來解決,更關聯到各種地質、海岸、農業、社會與公共衛生等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問題。
為了解決與因應這些風險,綠色永續、能源轉型的概念需更加被推廣與發芽。而概念中最重要的核心主軸就是,我們必須減少不必要的能源使用與浪費、環境污染、溫室氣體排放,並發展資源再循環利用的綠色永續模式。不論你身處那個領域、社會階級、世代、族群,都「輸不起」這些未知、不可逆的風險衝擊。要達成這樣的願景,國家與人民應當共同努力,其中更有四個面向不得不讓我們重視:一、治理上的翻轉;二、政府政策的變革;三、電力發展的創新;四、公民的參與跟社區的行動。簡而言之,在永續與低碳轉型中不能只靠產業、政府與專家來驅動,也需要社會公民覺醒與認知到永續傳承的責任,並監督政府的環境治理能耐,進而參與決策來共同對抗劇烈的氣候變遷威脅。
在當代社會不斷變遷之下,不論空氣污染、能源、產業轉型都是相互關連的議題,政府必須試圖從系統的觀點來著手治理,並帶動產業、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轉型。從澳洲的經驗來看,臺灣有必要強化能源轉型、國家經濟與金融發展的結合,特別是新技術發展的前期投資。同時,更不能忽略國際低碳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應嘗試推動新型態的城市治理機制:「城市轉型實驗室」,透過平台激勵創新、整合新構想與資源,促使公、私、市民、研究者等多元行動者,協同合作來參與、共創,提出永續轉型的解決方案。因此,透過擴大公民參與和審議途徑,可以強化政策的彈性與適應性,使其更貼合社會價值與需求。而政策如何維持整個議程不停地被推動、修正、實驗和執行,將會是未來永續轉型的關鍵。
政策與策略的改革與變動亦是重點,欲達成減碳目標,提升能源效率與發展低碳能源乃是關鍵,這代表未來能源相關設施投資組合配比,須大幅變動。過去政府補貼化石燃料來穩定和維持低油價以維持經濟發展的做法,勢必要被移除來促進資金流的轉移。根據國際組織的檢視,政府現今的補貼機制只為抑制燃料與電力價格,而並未考量受益者之社會與經濟需求,缺少利害相關人觀點、項目、金額與用途公開化等內容與過程,難以建構政策改革的社會正當性。除此之外,在政府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目標之下,有許多人擔心「是否需要更多燃煤火力發電?」 、「增建的燃氣發電設施是否會影響當地藻礁生態?」、「電價會不會變得很貴?」。其實從目前的政策規劃來看,加速再生能源發展、擴大天然氣占比的能源轉型方向,以及發電設施的替代場址方案(如臺北港),是可兼顧非核家園、低碳社會、生態保護與確保公共健康等多重目標。電價方面,依照國際能源總署(IEA)以及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評估發電成本的變化趨勢,未來電價的漲幅可控制在2.6%左右。
另外,說到電力發展議題你可能會想到很多人在吵的電業法修正案,以及未來將不只有台電一家公司會賣電給你。從目前的條文內容來看,管制機關藉由爭議調處審議會的設置,給予利害關係人風險溝通的空間,但是過度限縮管制機關獨立行使的職權空間,將無法有效遏止市場中的不當競爭。或許,政府應該在市場機制設計、電力市場監管、法律案研擬等工作上,開啟更多利害關係人參與決策的機會。而可惜的是,在節能減碳部分,國內仍然處於查核輔導、宣傳獎勵自願性節電階段,缺少具強力誘因的技術與市場導向措施,更未採取有效強制規範。交通系統、整體建築建材耗能上,整體節能方案亦無新意,甚為遺憾。比較值得高興的是,隨著近年開放資料的興起,國內電力資訊的逐漸透明與公開可結合基礎建設、雲端管理、物聯網等技術,將為能源應用效率帶來更進一步的提升。透過環保署、台電與經濟部的公開資料,我們得以繪製能源地圖,觀察從城市到鄉鎮的用電與增長情形,有助於使我們瞭解電力耗用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
或許看到這裡,你的心理可能會OS:都是一些「老司機」在說很難懂的事!但是,不妨想想如果今天臺中髒兮兮的空氣與中油煉油廠惡臭都出現在你家旁邊,你打電話給環保局請他們查明原因、加強取締,但官員來時卻檢測不到違反規範的超標物質,此時的你/妳要怎麼辦?要不要學學來自高雄市的文府國小師生,徹底硬起來,透過對環境變化的詳細觀察、檢閱官方監測資料,並進行多項科學實驗,尋找出空氣污染源頭,挑戰不合宜的法規制度,促成制度性改革的可能性。而住在偏遠地區與離島的人們,受限於舊有集中式發電廠與分佈電網造價與電力運送挑戰,無電可用。如果能協助他們發展在地的再生能源,例如簡易太陽電能設備,即有助於解決問題。在進一步討論在地或社區的能源建構與發展時,我們更該學習國際上的案例,納入更多以社區福祉為導向的指標。目前的澎湖低碳島計畫,就是個很好的案例,透過籌設能源公司讓鄰近風場的居民因共享發電利潤而減少抗爭,全民入股的模式更能直接回饋居民。
簡單來說,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人人都切身相關,讓我們體認到臺灣進行低碳社會轉型的必要性。如果只靠政府、專家的力量,你我一定都「覺得不行」!要擺脫過去我們習慣的生活模式,除了良好政策的搭配、產業結構轉型之外,更需要大家一起動起來參與及監督政府決策。本書帶你從四個不同的視角入手,告訴你哪些專家、政策、政府與法律做了什麼努力以及可以進步的空間,更闡述了公民力量的重要性,希望你也能覺察到自己對於未來世代的責任,共同朝向全新的社會典範邁進。
相關連結
轉給你看 — 開啟臺灣能源轉型
本書特邀十餘位跨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十三篇專文向讀者介紹:
什麼是能源轉型?
能源政策如何推展?
綠電該怎麼做?
公民可以怎麼樣參與能源轉型?
書籍介紹
搶先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