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驗

  • 經過多年的溫室氣體盤查推動,企業漸漸意識到「用電」所產生的範疇二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一股不容忽視的風險管理危機,不僅受到國際進出口貿易碳足跡的威脅,更可能為此失去品牌商客戶未來的合作機會,這正是近兩年來「使用綠電」這議題已經高度頻繁地出現在你我生活中的最大原因。

  • 溫室氣體包括81%的二氧化碳、10%的甲烷和7%的一氧化二氮,是地球大氣層內吸收熱能導致全球溫度升高的氣體。甲烷是第二大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快速增加並造成空氣污染,全球超過60%的甲烷排放量來自於人為活動,主要來源為農業(42%)、化石燃料營運(36%)及廢棄物(18%)。

  • 為配合全球淨零政策,日本菅義偉首相時代,於2020年10月26日宣布2050年碳中和,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零,以達到無碳社會的目標。根據日本經產省資料,日本正努力實現無碳社會的第一個里程碑,除了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9財政年相比減少2.7%,因為再生能源的普及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 名列G7唯一亞洲國家,日本在2020年宣示2050年淨零減碳減半50%。該如何實踐目標?如何實現?在疫情解封,搶著買機票前往日本前,先來趟永續淨零之旅,參考「日本模式」淨零行動。

  • 俄烏戰爭導致化石能源供需受阻和原油價格高漲,更加突顯國家能源安全的隱憂,使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能源政策。在地緣政治情勢持續升溫下,碳中和目標與能源安全的權衡,成為各國政府頭痛課題。韓國與台灣同樣高度仰賴進口能源,這場突如其來的戰事對韓國能源政策布局有什麼樣的影響?

  • 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全球各國紛紛宣示實現淨零目標!

    《倡議家》將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走進世界,一探各國淨零減碳策略解方。

  • 延續上篇檢視文在寅政府碳中和政策之發展概況,本篇將介紹尹錫悅政府碳中和政策之未來發展方向,進一步整理兩任政府的碳中和政策內容不同之處,並研析政策轉變的原因。

  • 本文將分成上、下兩篇,上篇的部分將介紹文在寅政府碳中和政策之發展概況,下篇的部分則介紹尹錫悅政府碳中和政策之未來發展方向,進一步整理兩任政府的碳中和政策內容不同之處,並研析政策轉變的原因

  • 2021年四月,時任總統宣布正式宣布2050淨零碳排目標。臺灣應對氣候變遷的野心一舉從「長程減碳」躍升至「邁向零碳」的層次。然而,對照當時國際上諸多國家在更早的時程便接連宣布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臺灣宣示淨零的時程卻稍顯落後。不過,在離宣布淨零目標不到一年的時間

  • 在 2022 年預算案中,財政部長黃循財宣布新加坡將加速達到淨零碳排2050的計畫。新加坡能源市場局委託「能源2050委員會」研提新加坡未來能源系統規劃,該委員會於今年3月釋出《邁向能源轉型2050》報告

  • 新加坡在2020年3月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提交之國家自定貢獻和長期低排放發展策略中表示,除了維持2030年較2005年排放密集度降低36%的目標,更進一步提出2030年達到65 MtCO2e排放峰值的絕對排放量

  • HyDeal Ambition為30家歐洲公司與機構發起的一項氫氣大型平台計畫,而「HyDeal西班牙」即將為該計畫揭開序幕,這也意味著歐洲最大的綠氫計畫將漸具規模。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多個角落也正不遺餘力的推動綠氫,值得觀察後續發展。

  • 抬頭一看,仍時常看見灰濛濛的天色,您的天空是否也是如此?會這樣問是由於,全臺的空氣污染會依各地的點源、線源、面源與生物源分布而變化。因此,雖然空污是整個臺灣的普遍現況,但我們生活周遭的空氣品質,仍有地域性的差異,值得一探...

  • 自臺灣推動離岸風電建設以來便爭議不斷,其中又以漁業權爭議協商問題更是複雜。彰化海域、苗栗竹南、雲林沿海等地的漁民曾發起海上抗議行動,抗議的起因主要有二,首先是漁民對於生計的訴求和生態的擔憂,如預計興建在雲林外海的大型風場,當地漁民擔心未來20年捕不到烏魚與白鯧;

  • 2021年11月10日COP26發布「加速向100%零排放汽車和貨車轉型的宣言」,有多個國家、地方政府、汽車製造商、汽車製造之投資商、金融機構、車隊運營商以及共享移動平台等簽署該宣言,承諾目標2040年或更早停售非零排放之汽車和貨車。

  • COP26為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後首度出訪,岸田首相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的領袖峰會上演講宣示...

  • 今年COP26大會中,東道主英國在11月10日交通日(Transport Day)發表一項題為「加速向100%零排放汽車和貨車轉型的宣言」,已有30餘國簽署了此宣言、超過40個全球各地的城市及地方政府參與,更有多個汽車製造商...

  • 憑著巨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奧運會是向大眾展示應對當今挑戰(如氣候變遷)技術的絕佳機會。作為一項全球性的重大賽事,奧運會有責任減少排放,成為永續發展的催化劑。

  • 北海被英國、挪威、丹麥、德國、荷蘭和比利時包圍,是世界上產業活動最頻繁的海域之一。由於在未來幾十年內,氣候協議將使北海風電場大規模擴張,為應對自然保護、能源生產、海鮮漁穫能在北海上共存的挑戰...

  • 現代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都脫離不了建築。城市裡充滿辦公大樓、車站、商場、醫院、體育場、旅館、娛樂場所和住宅,每年需要多少能源維持這些建築物運轉?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19年的報告指出,建築物的運轉和興建消耗全球36%的能源,並且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全球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