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容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生育情形少子化最大的衝擊,即是直接導致我國青壯年人口數將逐年減少。孫得雄(2009)就指出,2010年臺灣的扶養比為73.4%,但若生育率持續下降,到2050年扶養比將降為35.9%,換句話說青壯年與老年人口比例將從現在的6.8:1變為1.5:1。
這不僅影響未來的國家稅收、勞力與人才資源供應,也對國家的生存發展與競爭力造成威脅。再者,我國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在生育率逐年下滑的情形下,使得退休年齡延後、青壯年勞力減少、老人小孩負擔比增加、需要引進更多的外國人力才能補充我國的人口不足與勞力需求,不但對社會安全造成影響,也排擠國家資源的分配。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需從提高生育率著手,因此直接可行的方法是鼓勵生育。
內政部統計,台灣總生育率由2010年的0.895、2011的1.065,回升到2012年的1.265,出生嬰兒數達23萬4千599人,創下近10年新高;政府希望能擺脫全球總生育率最低國家。但是去年是龍年,傳統的社會文化和生兒育女的價值觀一直很難脫離"龍年與龍子"的期盼,因此這種龍年效應實在是有待觀察的。2011年則因為建國百年,國家有許多鼓勵特殊措施,因此這一年,可能也不是很準。以下圖示: 顯然經建會的報告中對我國生育的預測並不是很樂觀。
圖 我國人口總出生率趨勢
資料來源:經建會(2010)。
政府似說,最近幾年的鼓勵政策,如零至二歲育兒津貼補助、幼兒學前扣除額、擴大托育及保母制度等,成效已顯現出來」(Sina 澳洲日報 全球新聞, 2012.0105)。
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問題一直是多年來政府非常憂心的社會問題,馬英九總統甚至視前者為國安問題。但是國家的政策是否有效?是否真的能對台灣晚婚和不婚、不孕和不育的問題對症下藥呢?最近兩年(2012和2013年)的諸多多研究仍顯示,理想小孩數約2個,但是實際小孩數似不到一個,除了龍年和建國百年例外。
我們也必須多了解Espin-Andersen(2009)指出,傳統解釋生育率兩大理論是(男性)「賺錢力」(earning capacity),以及女性有小孩之後終生可能可以賺錢力損失的「母親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f motherhood)。但是跨國研究中發現,就業率高的國家生育率也高;高生育率的國家女性就業率也高。台灣如何有此走向呢?
最近有一位NYU的教授,來台演說曾說因為得各種癌症的女性年齡層越來越下降(不要懷疑,男性也是,很多女性得癌症時還沒生育,她專門幫這些病人保留生育的機會(俗稱凍卵,或者是凍胚胎/卵巢。她很直接講28歲之前的卵當然最漂亮,38歲之前的她也還可以接受,38之後,尤其是40之後她就「退貨」,表示生育越早是越好,卵子的健康除有助於受孕之外,從優生學的觀點,醫學數據顯示,晚婚的婦女產下唐氏症寶寶的機率會越高,這也是許多女性晚婚後不生或是不能有小孩的原因。因此,台灣的晚婚和不婚問題,說不定在政策提供時也需要新的配套,那就是凍卵政策,讓晚婚的女性,錯過最優的生育年齡也可以生小孩。
最後台灣的生育型態畢竟還是傾向婚育三部曲「戀愛、結婚與生育」的模式,偏偏國人晚婚和不婚是趨勢,更難談生育了!如何鼓勵生育可能先得鼓勵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