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台灣如何透過能源轉型結合電業創新,以達到穩定電力供應、強化電網韌性的電力政策目標。本研究不僅從發電端關注電力事故與電力政策,也同時探究輸電、配電、售電等電力政策面向。
政府有一個「不缺電」的規劃。「不缺電」是專業工程師提出最佳化、優化的技術方案,政府選擇其中一種來施政。規劃都有其失敗風險,妥善處理風險才能達成預期績效。本文分析臺灣不缺電,先處理五項主要
2021年五月,發生了二起嚴重的全國性停電事故,皆與高雄興達電廠的運作異常相關。然而,這不單純是人員或硬體因素所致,也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對此,本期Open Energy將試圖釐清五月停電風波的歷程、直接影響與原因,再逐漸聚焦至全文核心,即氣候變遷電力系統調適的命題。
減少「每逢颱風必停電」、減少電力傳輸時的損失、在炎日用電尖峰時舒緩壓力,這是小而分散的優勢,核心就是電力自主,往往使用的是綠能。雖然,在台灣大家習慣「停電就罵台電」、「缺電罵政府」,但是,小而分散電力其實是國際間追求趨勢。台灣想要,那如何可能──公民電廠?
從2018年底縣市長大選及十案公投後,可以說是臺灣能源轉型成敗最關鍵的時期。2018年11月的十案公投,第16案「以核養綠」公投的通過,威脅了「非核家園」的進程,電業法「非核家園」遵照公投結果刪除...
本文首先解析臺灣的夏日尖峰特性,再分就住商小用戶以及工商大用戶中分析可行的抑制策略,最終則就如何建構一以「效率優先」的夏月尖峰戰略提出綜合新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