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碳費風暴掃到誰?3都房貸負擔高!22縣市買房痛苦指數公開)
文 / 管婺媛
當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政府對企業碳排大戶課徵碳費後,台灣社會可能會遇上哪些淨零轉型的問題?
為了理解台灣現況與潛在風險,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淨零碳排研究團隊合作,再度展開《2024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這回,我們以碳費為核心,計算各縣市企業所要繳交的碳費總額,並將其與各縣市人均所得、房貸負擔率等條件做交叉比對後,盤點出碳費徵收後衍生出的通膨現象,哪些縣市區域的居住負擔會加重?哪些地區民眾可能更買不起房?哪些縣市民眾可能是碳費風暴下的脆弱族群,需要政府更多關注?
圖表一(左)碳費拉抬房價! 台中、台南難負擔,僅嘉義安全
圖表二(中)高碳排、空污、碳費! 雲林、高雄成「3高」縣市
圖表三(右)花蓮、雲林、台中經濟負擔大, 恐成綠色通膨受災戶
註1:碳排與低收入戶數據為2022年、房價相關為2023Q3;碳排以企業排放申報所在地計算,包含電力業,繳納碳費以300元費率計算
註2:房貸負擔率、房價所得比標示*為過去3年變動值前5高,即房價負擔力惡化最快縣市;房貸負擔率30%以下為健康、30-39%為承擔能力略低、40-49%為偏低、50%以上為過低;世界銀行定義房價所得比6倍以下為健康,22縣市平均值為9倍,若以全台總房價/總所得計算為9.86倍
註3:部分縣市PM2.5濃度包含境外污染,WHO建議空氣品質標準為5μg/m3內或24小時內不超過15μg/m3
資料來源:環境部、台灣電力、內政部、衛生福利部
研究分析:台大風險中心淨零碳排研究團隊
本次調查內容涵蓋環境部、台電、內政部、財政部與衛福部的上千筆資料,由台大風險中心淨零碳排研究團隊分析後,與商周共同提出以下三點發現:
企業碳費負擔大、碳排高的縣市,面對碳費引發的房價上漲,居住負擔最重是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雲林縣、花蓮縣企業貢獻碳費多,經濟弱勢也多,恐成綠色通膨脆弱區。
發現一》都會、非都會區都受影響
中南部居住負擔比北部更重
台灣房價年年上漲,但民眾所得成長幅度跟不上,導致民眾居住負擔越來越沉重。根據內政部統計,民眾房貸負擔率在三成,算是合理負擔範圍,但全台22縣市中,除了嘉義、屏東與基隆三縣市外,其餘全都破3成,都會區更是「名列前茅」,如台北市、台中市、新北市都超過5成,尤以台北高達67%最高。
若看房價所得比,根據世界銀行標準,發達國家正常的房價所得比一般在1.8至5.5倍之間;發展中國家約在3倍到6倍之間。
但,台灣各縣市全數爆表!台北市高達15.7倍、新北市高達12.9倍、台中市高達11.7倍。
台灣人居住負擔已經夠沉重,一旦碳費徵收後,引發房價上揚,部分縣市民眾會「住」得更辛苦。
例如,假設每噸碳費課徵300元,我們根據申報工廠所在地,盤點出各縣市企業要繳交的碳費後發現,光是台中市企業要繳交的碳費就高達55億元。但該市不論是房貸負擔率與房價所得比,都排名全台季軍,而低收入戶戶數比率也排名全台第六。
又如,高雄市是重工業大城,高碳排工廠林立,企業要繳交的碳費高達110億元,但房貸負擔率同樣近4成、房價所得比也高達9.3倍。
台南市企業雖然要貢獻的碳費總額為32億元,但該市的房貸負擔率、房價所得比排名全台第四名。
七都之外,花蓮縣工廠企業的碳費負擔也高達近20億元,但縣內低收入戶數比率卻是全台第二;而碳排高、空污大的雲林縣,其企業、工廠得負擔的碳費破百億元,但低收入戶數比率為全台第四。
碳費開徵後,若政府沒有提出因應配套與調節方法,而引發不合理的房價上揚,不論是都會、非都會區民眾,他們都將成碳費海嘯第一排受災戶。
發現二》高碳排區也是脆弱區
兩縣市所得低於平均,碳費卻破百億
高碳排、高空污的雲林縣、高雄市,在碳費開徵後,也成為碳費貢獻度最高的「三高」縣市。
去年,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團隊在調查中發現,碳排高的地區,多為重工業或發電廠所在地,除了居住環境不佳,所得也顯著低於高科技與商業區,在淨零轉型的過程,它們背負的減碳壓力最為沉重。
如今,當碳排開始計價後,這些重工業縣市的工廠企業們,恐怕也會成為碳費貢獻度最高者。例如,高碳排、高污染的高雄市、雲林縣,其工業碳排量分別高出台北市約128倍與90倍,但兩縣市的所得卻低於全台平均。當明年碳費開徵後,這兩縣市的高碳排工廠們,還會繼續貢獻高碳費。
若以碳費每噸課徵300元計算,雲林縣、高雄市企業貢獻的碳費都破百億元。
發現三》高污染重災戶未受惠
碳費分配制度空缺,資源難回饋地方
碳費基金徵收後,空污、碳排重災戶可能看得到卻吃不到。許多地方縣市碳排高的工廠,其總公司都位在北部,屆時碳費是由母公司來支付。而根據環境部部長薛富盛的說法,若碳排大戶採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方式自主減碳,未來可能享有碳費優惠稅率,或獲得較多的回饋補貼。
至於,碳費收取之後,會使用在哪裡?企業獲得碳費優惠與補貼之後,是否用於地方工廠的改善?或用以降低地方空污、碳排負擔?
現在相關制度還付之闕如。
「碳費分配目前沒有明訂中央、地方、企業可以獲得多少,也沒有訂定用於科研減碳、企業減碳、公正轉型、回饋地方就業的比例,因此這一塊需要全民關注與監督,」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認為,公正轉型、照顧淨零轉型過程中的脆弱族群,不能只靠碳費,但碳費一定要有部分用到公正轉型。
所謂公正轉型,就是在社會邁入淨零目標的過程中,會有人權益因此受損,或是所得收入較低的人,會因為綠色通膨,生活負擔更大,需要政府關注與照顧。
因此,從公正轉型的角度來看,長期受高污染、高碳排所害的脆弱族群,理應可以要政府與產業給予更多的資源協助。
台大風險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趙怡萌指出,目前空污多、碳排大、產業貢獻碳費多的縣市,應該要可分配到較多的碳費基金,以減少地方工廠的碳排、污染量。
否則,這些長期受到高碳排與空污影響的縣市,不只未必會因碳費而受惠,只能看得到、吃不到,甚至,經濟負擔較大的家戶,還得因此負擔更高的房價、物價。
我們若想改善前述情況,降低民眾因碳費風暴造成衝擊效應,該怎麼做?
第一,建立科學數據與模型,讓低碳轉型引發的負面效應得以被監控與管理。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建議,除了要讓碳費基金用於補助弱勢者因應碳費導致的房價上漲之苦外,政府還須拿出可說服大眾的「科學證據」,做為管理依據。
例如,碳費開徵後對房價、物價的影響幅度到底多大?對產業的衝擊如何?「這都需要科學計算,才能說服大眾,否則對弱勢族群影響很大,」周桂田說。
他指出,公部門與營建業應分別進行碳費徵收之後引發的房價上漲比例,做出科學計算模型,「一方面,這才會讓營建業可以有具體且合理的憑據調整房價,而不能只以預期的預設通膨來上漲;另一方面,行政院也才可能據此對房價上漲幅度進行管理。」
第二,定期公開相關數據,讓資訊更透明。淨零轉型過程中,政府要頻繁與產業、社會溝通,若是缺乏相關基礎數據,只會引發更多因為資訊落差而造成的通膨恐慌。
「這些都是『心理性通膨』,因為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指出,政府有義務要釐清。
他以近期政府調漲電價為例,正因為資訊落差,大家開始把諸如高鐵票價漲價、拉麵漲價,都歸咎於電費調整,直到經濟部近期公布統計報告,將每個行業的電費支出占比數據攤開來,大家才得以在事實基礎上做討論。
「其實這類資訊,應該是常規性的公告,才能讓大家不會恐慌,避免讓廠商隨意喊漲。」趙家緯說。
第三,政府應同時設計「棒子與胡蘿蔔」,要課徵碳費,也要增加產業淨零投資的誘因。
美國能源部近期宣布要撥款60億美元,挹注鋼鐵、水泥等碳排大戶共33個地方投資案,一邊降低工業碳排,一邊確保地方經濟發展及勞動權益。
「這33個投資案,有8成都位在環境與經濟脆弱地區,除了可以確保地方經濟,同時也促使產業改善製程,減少碳排,」趙家緯認為,台灣在碳費使用上,也可以參考這種精神,例如耗能產業申請製程汰換補助時,可要求應優先用於經濟弱勢地區,而地方政府提送申請計畫,也可以將此列為必備項目,讓資源更直接回饋到地方。
邁向淨零的過程,不只衝擊位處海嘯第一排的產業、企業端,一般民眾如你我,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持續做《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就是為了盤點出現況,以及社會不能忽視的風險隱憂。
《2024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研究團隊與資料來源
歷經2個月研究,交叉比對全台22縣市申報廠所碳排量、房貸負擔率、空污數據等資料後,推出全台第2次碳排城市調查。
研究分析:台大風險中心淨零碳排研究團隊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 周桂田
台大風險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 趙怡萌
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王瑞庚
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黃偉任
資料來源:環境部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台電縣市用電資訊、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報告、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社會福利公務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