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出版

文章瀏覽點擊數
8364780

【活動回顧】公共論壇-食品風險治理(上)

鉅變新視界電子報編輯室 周裕容紀錄

  有鑒於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迭迭生波,相關因應措施之爭議甚囂塵上,突顯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的諸多問題,本中心特於2013年12月18日舉辦了一場「食品安全論壇」,邀請官方代表、業界代表和學界代表共同研討政府、廠商、學者、公民團體和消費者的多方互動關係,期能進行有建樹的意見交流,進而促成可能的體制改善。

  首先,中正大學哲學系吳秀瑾教授開宗明義談企業倫理,拋出「企業能不能以共善(common good)做為經營目的?」的問題。企業從事多種具有社會影響的活動,有些或許是公益的,有些卻造成汙染。吳教授認為公司的經營應該要能夠促進共善,維護多元文化的資產。

  其次,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蕭寧馨教授舉了實證研究的結果。她指出,過去這二十年來國人攝取的油脂變化非常大,其中豬油和花生油的攝取量減少,橄欖油則大幅增加。所有油脂的使用都會在我們身體留下痕跡。食用橄欖油增加,理論上應該會看到國人體內的n9脂肪酸增加,但檢測下卻沒有看到明顯的增加;也就是說,攝取的食物和檢測結果是有所矛盾的。選擇怎樣的飲食和生活型態,不僅影響餐飲業,也影響到農業,以及社會意識。飲食要追求健康,食品的品質是食安問題。資訊必須透明化,讓消費者可以獲得資訊。媒體告訴民眾說,只要攝取均衡飲食,就可以維持健康;沒有吃到均衡飲食,就是消費者自己的責任----這樣的思維是有問題的。風險考驗我們專業、預測和前瞻的能力。

  接著,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郭文華教授引用了「管制科學」的概念。管制科學本身是一個諮議的過程,包括價值判斷的層次,而這個價值判斷要透過參與來完成。跨領域的問題,確實需要論壇;論壇的效果產出是什麼,是管制科學比較在乎的。基本上就是要用比較清楚的語言,而不是科學主義的語言。政府不是不願意成立跨部會的組織,而是成立了以後,應該要有好的聯絡和配套。「依法行政」如果華而不實,會重創政府的公信力。我們必須揀選適當的參與者和議題,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事實不是常數,也不是參考值,它本身是可以被辯論的,這也牽涉到許多社會建構的成份。進一步而言,要試圖透過立法技術跟行政技術,來達成社會共識。

  下一個程序進入開放提問討論。有來賓問吳教授關於企業如何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之間做排序的問題,吳教授回應時表示基本上還是希望不是以經濟為最高的指導原則;西方鼓勵講究企業倫理的社會投資,我們某種程度上可以去學習。隨後,蕭教授回應來賓提問有關健康食品發展過程中政府和企業的關係時表示,許多國家發展健康食品,其實是要塑造多贏的局面;也就是說,企業要提高產品的品質,提高生產的技術,而消費者使用時,也可以得到它保健的功效。蕭教授另外提及,我們都把風險溝通簡化成媒體溝通;風險溝通前瞻性的作法應該是----所有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都要一起討論。

  郭教授指出,政府常把管制語言和政策宣示,以及一些願景混在一起。學界在投身相關論壇時,可以認真去考慮:「我們貢獻的角度是什麼?」、「我們代表的社會責任是什麼?」,釐清與政府的委託關係,而不是事件一爆發出來,就急著作責任切割。

  歐盟在2008年強化風險溝通。我國近十年來事件的風險溝通,都強調要教育和啟蒙民眾,甚至啟蒙媒體,這樣的方向正不正確,值得省思。公眾參與包含很多面向,我們的管制和法規,有沒有納入公眾參與的條款呢?緊接著是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女士進行發言。她表示,不誠實的標示讓消費者非常地痛心,講百分之百的天然,卻不是百分之百的天然。消費者沒有辦法一一檢查油品應該是怎麼樣的比例。公權力的管理應該要進來,作好稽核的工作。我們希望廠商不要欺騙消費者;消費者很希望買的東西安心,並且是經濟實惠的。廠商常常把一些東西誇大,魚目混珠;廠商可能也會覺得長期都沒事,結果積非成是。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消費者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消費者應該是要被教育的,增進對於糧食的認識、對於營養的認識、對於環境的認識,還有對於健康的認識。如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做全盤的討論,事情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們現在是食品衛生管理法,不是食品安全法;然而,衛生和安全其實還是有一段落差。

相關文章:

【活動回顧】公共論壇-食品風險治理(上)

【活動回顧】公共論壇-食品風險治理(中)

【活動回顧】公共論壇-食品風險治理(下)

活動剪影: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

 

風險vlog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