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波茨坦前瞻永續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以下簡稱IASS)成立於2009年,致力於創新與跨領域研究以落實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更於2017年由德國聯邦政府指定為「2030永續科學研究平台」(Science Platform Sustainability 2030)。本中心為借鏡學習德國社會轉型發展,並透過深度對話,強化臺德雙方學術與知識外交互動,與IASS簽訂合作備忘錄承諾每兩年於臺灣合辦KLASICA研討會。
201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由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及德國波茲坦前瞻永續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共同舉辦第二屆知識、學習與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Societal Change Research Alliance, KLASICA TAIPEI SYMPOSIUM)。本次會議承襲第一屆KLASICA研討會的經驗與成果,集中討論核心敘事(narrative)中的願景及認同,引導和激勵地方、區域背景下的社會變革,以朝向公正及平等的永續未來。
本年度會議會場於臺大社會科學院,會議期間為本(2018)年09月29日至10月02日。共有41人出席,其中臺灣11人,其他30人分別來自日本、德國、韓國等12個國家。此外,本年度會議除有來自IASS科學主任Ortwin Renn教授、資深研究員Ilan Chabay教授外,更邀請到前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為大會致詞,以及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蕭新煌教授擔任專題演講者。
表 1 與會者相關統計
國籍 共44人 |
Canada:1 |
Germany:5 |
Japan:9 |
Philippines:4 |
Scotland:1 |
India:1 |
Korea:1 |
UK:1 |
|
Thailand:1 |
Indonesia:2 |
USA:6 |
Taiwan:12 |
此外,今年研討會除了邀請到IASS的科學主任Ortwin Renn教授(國際風險治理委員會創始委員)外,也邀請到前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以及特聘研究員蕭新煌教授,各自分享其對於國際與臺灣面對永續社會轉型的挑戰與經驗。
9月29日專題演講:
研討會特請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蕭新煌教授在主題演講(Who Are the Potential Change Agent for the Transition to Low Carbon Society in Taiwan and Beyond?)中談到了促進臺灣向低碳社會過渡的改變策動者。他提出四種理論方法。
首先,關於生態現代化,更傾向於支持後物質主義和環境價值的中產階級及其崛起的力量,導致了倒U型污染排放模型。其次,在風險社會中,人們對核電和氣候變遷等全球風險的風險認識不斷增強,這可能導致環境和低碳社會變革。第三,在社會資本復原力方面,一個有權力和積極的公民社會可以產生環境友好的社會行動,這可以導致節約能源和減少排放。
最後,就生態女性主義而言,女性對環境問題的敏感度要高於男性,這將有利於低碳社會轉型。蕭教授還分享了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臺灣人的風險認知水平很高,他們認為全球暖化是災難性的,節約能源也很重要。臺灣人也更傾向於採用先進的計量基礎設施等節能設備來節約能源,而不是支付更高的稅收。臺灣人對漸進式能源稅制的支持率也高於可再生能源價格的全面提升。
此外,他們認為,由於大公司應對更大量的污染和排放負責,他們應該支付更高的碳稅。在自我效能方面,16%的受訪者參與過反核運動,43%的受訪者參與過節能活動,例如使用樓梯(取代乘坐電梯)和步行(以取代駕駛)。研究還發現,受過高等教育,風險較高和社會資本較高的人更加支持低碳社會轉型政策措施。最後,蕭教授強調,他的調查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以及強大的公民社會將是臺灣向低碳社會轉型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全員會議:
全員會議中首先透過Ilan Chabay教授、IASS研究員Manuel Rivera開啟大會的討論,分享敘事研究的方法,並且期待從各組敘事的分享中,提供共同行為改變的契機,以及未來將質化分析的研究成果透過代理人模型的量化分析,再次找出共同行為改變、社會轉型的要素。
其中,也邀請德國Ecologic Institute的資深研究員Grit Martinez以及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Liz Shanahan,分享何謂敘事研究。德國Johannes Gutenberg Mainz,約翰尼斯·古騰堡-美茵茲大學,科技、創新與社會學習社會學系教授Petra Ahrweiler,分享代理人模型(Agent-based Model)的應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也邀請英國環境藝術家Kat Austen,以另一種敘事研究的形式─音樂、藝術與社會行動的交織,共同創造喚起社會對於環境意識提升行動的作品。
分組討論重點:
Group A
本組主要圍繞兩議題討論:蒙大拿州水壩及蘇老師臺灣地質公園案例。本組認為ABM不一定要從敘事角度切入,因許多學者已熟悉敘事方法,研究本身偏重於質化,或以其他方式量化不使用ABM發展研究模型。ABM更有效益是可以由風險中心自己發展,延伸至東亞網絡。
此外,本組認為敘事作為政策研擬的工具性很強,如Eric Raile提供的案例,蒙大拿州水壩建造的案例觸及跨國(美加)及聯邦、地方政府的權責、範圍,因此敘事作為政策工具是重要的。本次KLASICA會議因有許多亞洲參與者,因此本組可以用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做亞洲的對比,但在KLASICA討論過程,亞洲案例沒有出來很可惜。
Group B
本組討論有個特別的為地方原住民有地方知識可以預測菲律賓火山爆發,但一般人不相信,在某次火山爆發後才注意到其實原住民知識是可以預測的。另有案例討論中國抗議者如何運用敘事做為政策工具。
Group C
印度學者Malvya Chintakindi有田野調查經驗,她的案例為印度農夫的行為變遷,並且開啟未來與印度NGO Sehgal Foundation一起田野調查,或短期訪問交流。Elaine Huang的案例為臺灣環保署的環境教育認證,這些教師策略及敘事,這組主要在談她的案例,大家常識找出共識,但後來因為時間關係放棄尋求共識。
Group D
本組討論包含Takano Takako案例分享太平洋小島如何做漁業控管,案例中提及有兩位在地漁民在參與國際研討會後,將訊息帶回小島並建立信託基金以支持計畫。印尼案例提及新政府上台關注偏遠地方發展。臺灣的新北市節電參與、Grit Martinez提到法屬小島的食物主權議題、Elizabeth Shanahan的案例為阿拉巴馬州美國黑人迫害案例。
本組討論強調在敘事因子中間互動關連性,因此最後產出是流程圖的概念。雖然本組沒有清楚結論,但組員都覺得後續可以合作討論。
Group E
本組對KLASICA 敘事及ABM方法很質疑。本組認為敘事是論述分析的一種,但並為全面且期待納入亞洲的想法,以利推動社會改變。Leslie Mabon本身為地理學者,很會做量化,但對於量化跟敘事質性的關連性,仍有待未來觀察。
Group F
日本學者Tadashi Nakasu談到福島縣災後民眾如何改變行為,另有提供蘭嶼核廢料困境案例,香港學者Regina Fu談非洲土地交易爭議案例。因為本組有三個案例討論到原住民,因此就以原住民案例作後續類型化。
各組討論照片紀實:
Error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