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出版

文章瀏覽點擊數
8372858

【活動回顧】鉅變新視界沙龍-台灣永續發展轉型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面對全球化時代下的氣候變遷,社會需要轉型,再面臨鉅變的現代社會,政府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台灣再生能源議題上,政府卻沒有積極應對,導致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遲緩,再生能源與產業、國土規劃、社會轉型息息相關,許多國家再生能源得以快速發展,關鍵在於民眾給予政府極大壓力,明年初即將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便應積極、審慎思考產業轉型問題。

第五次沙龍開場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則認為,台灣在發展政策上一直產生失誤,國家應該要提出一個完整的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 Network,像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降低至一定水準。又像是台灣農業糧食自給率只有30%,台灣人均農產品消耗大,如果糧食不夠將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國安困擾,台灣面臨許多嚴重的發展問題,政府必須要有極高的決心來改變。

李遠哲談世界變遷與人類的未來

  台灣光電產業秘書長陳文咸則針對光電產業提出見解,今天談太陽光電問題十分重要,前不久光電產業才被美國反傾銷法案課重稅,政府應該出面解決此出口困境,台灣再生能源產業成長緩慢。從晶片到模組,台灣生產量僅次於中國大陸,每年所產的電磁片佔全世界20%,但因為國內應用市場太小,90%生產的電磁片皆為外銷。鄰國日本在兩年前才核准太陽光電,但卻有迅速的成長,而台灣相較之下卻是原地踏步,政府與產業的認知差異導致產業發展的遲緩。

陳文咸談再生能源成長與能源產業

  太陽光電是乾淨的能源產業,台灣技術其實領先各國,但政府的新能源政策保守,政府消極的補貼政策,導致民間大多自掏腰包投資,台電沒有做到領頭羊的角色,政府需要訂定正確的能源方針,跟隨新能源政策發展。台灣政府相關政策保守,像非洲除了南非以外90%都在缺電,但這些地區日照都十分充足,若台灣適當推廣太陽光電產業,不僅有經濟面助益,連人道面也能兼顧。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對於國土規劃的議題則認為,台灣必須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台灣多地震,其實不適人居,且每兩年就會發生水災,台灣水利專家無法再界定出百年水災界線,各地方縣市政府是否有能力自行處理災禍,我們需要多少決策單位來解決相關的災害問題,中央與地方的溝通問題必須要解決。台灣的國土規劃面臨的問題是,有八百萬人集中在台北,荷蘭土地/人口跟台灣類似,但卻沒有一個城市超過八十萬人,產業也平均分配,而台灣是否每個都市都需要科學園區與工業區?

李鴻源談氣候變遷與國土防災

  政府現在忙著蓋高速公路,但再過幾十年石化燃料可能會用完,能源因素如果放到國土規劃中,許多政策便都需要換個思維。政府需要訂出一個明確的政策,台灣是政治上出問題,而非技術上有問題。政策制定需要跨部門跨層級的規劃與溝通,做完Data mining才能繼續到政策制定,台灣略過前面的步驟,直接跳到願景分析,缺乏一個機制面對未來可能面臨的規畫問題。台北如果遇到大災害,其實很難處理,台灣應該要朝非工程手段來解決淹水問題,善加利用透水城市的設計。台灣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台北,該如何將資源分散至台灣各地,製作台灣防災地圖,讓各個社區也能有周全的防災機制,是現在重要的考量,我們無法期待災害不發生,政府該做的是將情況控制再可控制的情況下。政府應該趁這個機會將這種機制整合到地方,在法令上需要再檢討,許多法規不合時宜,運作方式應該改變,組織要重整,台灣應該在根本面做出全盤檢討。

李遠哲回應防災規劃問題與太陽能產業趨勢

  周桂田教授針對能源是否要被納入國土規劃,以不久前的高雄管線爆炸來說,石化管線在美國的管制是很嚴苛的,歸屬於交通部管轄,風險資訊相對來說是透明的,資訊是被統合過的。台灣過去的颱風災害,其實已經整理出一定的範疇。能源產業如果沒被整合進國土規劃,風險資訊是否能夠被民眾感知,是很重要的關鍵所在,台灣相關的災害風險,唯有台灣了解災害的風險資訊,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歐美國家許多施政結果也是由公眾對政府施壓,要求電業自由化,發展再生能源,才能有當今的發展。

  在接下來的提問時間,有參與者好奇為什麼台灣政策如此保守,真的是因為政治因素以及藍綠惡鬥嗎?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則回應,今天討論的問題,在立法院其實不受重視,台灣的民主制度及法令,並無法反映當今的狀況,台灣高碳足跡的現況,其實反映了台灣產業發展的問題,台灣官員並非能力不夠,而是受迫於各種影響,政策應該從多種面向切入。像是核四議題:便應該全面調查台灣的能源現況,評估社會影響,應該訂出短中長期目標,一邊輔導再生能源產商,訂出專業的轉型計畫,像核四議題被定義成是非題,政府決策方式出現嚴重問題,與政治文化有很大的關連。

臺灣政策保守與法規限制多是政治因素嗎

  又像是在氣候變遷以後,天然災害的damage更大,民間對於如此的風險了解是不足的,該如何提升民眾的風險意識,況且有許多資訊或資源,政府與民間該如何統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提到,在美國發生災害,損失一塊錢66%是保險公司賠償,政府的公共建設、防災業務需要更進一步地與民間整合,台灣需要防災的整合中心,防災是非常專業的,從預警到防災賠償,必須持續推動相關業務,政府必須要有相關單位來負責。

風險管理意識與民間資源整合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則認為,政府的再造是重要的,政府層級間的協調做得不理想,國土規劃的資訊並沒有公開給老百姓知道,因為其關乎到房價的漲跌,攸關利益。美國言論自由法規修憲以後,許多大企業得以操控媒體,變成”一元一票”,民主制度遭到威脅。環境變遷是全世界的問題,台灣人口密度高,如果不與其他國家合作,不可能解決問題,這牽涉到政府政策,人民的生活習慣,影響層面甚廣,並不是一句口號說要改變就會成功,人口超載,台灣過度開發,耗費能量的發展模式不再被接受,台灣應該有自己的發展方式,而不是跟著其他國家。

風險資訊公開與由下而上的溝通

  周桂田教授回應則是,當今面臨的是跨領域的時代,因此需要跨領域的合作,而這次高雄氣爆事件,如果只停留在究責,只有政治的口水戰。接下來的能源會議該如何進行,從這次事件,石化原料的管理機制,專責機構以外,是否也該思考台灣的產業轉型,轉型的時代,並不是交給專家治理就好,每個民眾也需要透明化的資訊,一併思考產業轉型。

  最後,則有參與者提到,如果從由下而上的政策建議開始,讓財團法人的智庫提供相關政策建議,使否可以利用民間專業來說服政府,讓人民相信政府的決策?李鴻源以自身擔任過內政部長的經驗回應,其實許多資訊都有公開在政府網站,要讓NGO瞭解政府在做什麼,而非落入情緒的批評,或是意識形態的框架,這樣並無法解決問題,短暫的會議沒辦法解決龐大的問題。荷蘭2005年就在討論氣候變遷,全國花了兩年總共四千小時對話,決定出共同的政策方針,荷蘭政府花了兩年與受國土政策影響的牧民/農民面對面溝通,才一同制定出國土規劃的相關政策。

  周桂田教授認為,為什麼台灣社會如此不信任政府政策,只掉入藍綠鬥爭的爭議。如何讓民眾信任政府,需要的是政府與人民的充分對話,以及適度的資訊揭露,美國1979年便規定危險管線必須充分公開,如果在法治的建構上有足夠的資訊公開,民眾才有可能相當程度地信任政府。

  光電協會理事長陳文咸最後提到,生產太陽能板所耗費的能源是否比其產生的能源還多,這點絕對是錯誤的,生產太陽能板所消耗的能量,0.8年就可以回收,當然不能什麼事都靠政府,像風力發電確實有噪音過大的考量,蓋一個核能電廠,可以蓋四個太陽能發電廠,光電產業成本越來越低,像是能源會議年年都召開,但為什麼無法有效推動,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時的阻力反而是台電,台灣許多法令限制再生能源的發展,政府要有guts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國外都已經推動電力自由化。

光合作用以外的二氧化碳轉化方式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提到,台灣如果要推動再生能源,台電的位置十分矛盾。台灣社會走向一個貧富不均的情況,政府如果沒有積極處理相關問題,經濟的發展是幫助財團還是老百姓。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認為,針對高雄氣爆事件,現在得要求新的社區,要設置相關管線必須要有透明化的資訊,難處在於,台灣都市密密麻麻的居住型態,共同管道難以設置,或者重新整頓,需要耗費大量心力與經費,但還是得嘗試進行,答案很簡單,但實際完成很困難。

共同管道與高雄氣爆事件檢討

頁岩氣趨勢與能源產業

活動剪影: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

 

會後報導:

風傳媒:

災害應變能力不足 李鴻源:應成立防災總署

新唐人:

台防災能力差 李遠哲:對政府失望

中央日報網路報:

國土規劃/李遠哲:台灣能源政策還要努力

中央社:

李遠哲:台灣能源政策還要努力

李鴻源:官員做對的事要付代價

自由電子報:

李遠哲、李鴻源:台灣能源要轉型

丙烯漏 無人知 李遠哲︰不可思議

中時電子報:

李遠哲:台灣能源政策還要努力

中央廣播電台:

氣爆檢討 李鴻源促設共同管道

聯合新聞網:

看高雄氣爆 李遠哲:專業操作訓練不足

李遠哲:台灣能源政策落後

周桂田:多國早開放管線配置圖

蘋果日報:

李鴻源:要有專責單位整合防災事務

大紀元:

台大教授周桂田:多国早开放管线配置图

 

風險vlog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