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於2023年2月15日公布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修正自2015年公布實施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在修正總說明即表明「氣候變遷事務有賴中央及地方合作」。明定地方須配合成立各地所屬的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以下稱「推動會」)(第14條),同時指定首長擔任召集人,用意在強化地方政府參與因應氣候變遷的角色。此外,更規定推動會的職責為每年度產出兩份報告(第15條),期待推動會發揮跨局處溝通的功能,協調、整合及推動因應氣候變遷相關事務。
2024年年終,環境部提出了台灣2030年的減碳「國家自定貢獻」。於此之前,賴總統也在「氣候變遷委員會」提到將遵循IPCC的主張,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規劃提出2035 NDC的目標;同時,因應賴總統兩個任期八年的努力方向,提出2032的減碳目標。時間點再往前,2022年蔡總統首次宣示2050淨零並入法;而2020年核定的「能源轉型白皮書」,依據是原2017年「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長期減量目標:「2050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基準年的50%以下」。
青年諮詢委員會是一種近年來在全台遍地開花的政府內部組織。雖然各有運作的制度和法規,但是各縣市青諮會其實都有一個目的,讓各縣市政府的高階官員們聽見青年們的訴求,拉進政策與青年的距離。筆者任第二、三屆台中市政府青年諮詢委員。同時,現任為台中青諮會第三屆都市發展組組長,在本組會議中擔任主席的角色。
臺灣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青年國是會議」,這是臺灣青年首次在審議式民主框架下參與政策討論的平台。會議以公平公開為原則,讓青年能直接提出訴求與具體建議,開啟了臺灣青年審議民主的實踐之路。此後,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進一步激發了青年對公共事務的熱情,促使政府設立更多青年參與機制,傾聽青年聲音並回應其需求。
在工業起家的高雄,倡議淨零排放,是一種默默含著苦甜巧克力的感覺:是重工業使打狗走向高雄,卻也是重工業讓高雄承受著密集、龐大的汙染。工業發展的偉大,與環境汙染的煎熬,就像勞動者心中無法傾訴的苦衷,常綠植物從不喊痛。我們是時候拋下故作堅強的面具,看看一座城市壓抑的那一面。
甫落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上,「氣候融資」與「國際碳市場」成為本次國際氣候談判的焦點,並取得「新氣候融集體量化目標」、「巴黎協定第六條」兩項重大決議。然而,相較於去年COP28在淘汰化石燃料議題上的進展,各國對此議題卻因主辦國亞塞拜然在COP29期間的言論和行動,以及產油國與燃煤大國的經濟利益考量,而加劇分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全球建築部門聯盟於2024年聯合發布《全球建築現況報告》,其中顯示建築部門對全球氣候變遷產生了重大影響。統計至2022年,建築營運和施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歷史新高,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37%。另外,建築產業對於能源的需求,包含暖氣與冷氣的使用以及生產建築材料所需的能源加總,亦占全球能源需求的34%(UNEP, 2024)。儘管該報告顯示,建築部門在過往的減碳成果缺乏進展並令人擔憂,但在延續COP28所提出的「建築突破倡議」(Buildings Breakthrough)之後,今年COP29大會上也提出「韌性與健康城市多部門行動路徑宣言」(Declaration on Multisectoral Actions Pathways (MAP) to Resilient and Healthy Cities)來共同應對實現永續、氣候調適和健康城市的挑戰。
氣候治理氣壓計,目的在於呈現臺灣社會對氣候變遷氣候議題的社會意向看法和態度。我們認為,在民主社會中,推動氣候政策、實現淨零轉型等是一個有關「治理」的議題,需要公眾的認同、支持和參與;因此,瞭解民眾對氣候變遷的看法變得尤為重要。透過呈現出過往的民意調查,將使我們更加瞭解臺灣社會的想法,有助於未來制定出更有效、更為人所接受的氣候政策。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的目標。建築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EA) 的報告,建築業消耗佔全球40%的能源,並產生相應比例的碳排放(IEA, 2023)。因此,如何透過提升能源效率、引入循環經濟並減少建築業的碳足跡,已成為各國推動氣候中和目標的重要議題。
我國政府在2016年定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發展方向,於2019年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其中在「展綠」原則項下,聚焦於推動優化綠電及發展潔淨能源。對此經濟部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政策目標,透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十二條(俗稱「用電大戶條款」)、及其同條第四項訂定的子法《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引導一定契約容量以上的電力用戶履行綠電義務,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
根據香港的NGO組織「低碳想創坊」在《香港公義轉型報告共同構建氣候公義城市》報告當中指出,香港需要尋找長期受到社會忽略而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群體,並且提倡「公正轉型」,特別是推動弱勢社群共融的氣候適應措施,尋求調適和緩解全球暖化對民生的影響(低碳想創坊,2022)。
能源貧窮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其意義如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7項所陳,「確保所有人均能獲得可負擔、可靠、永續並且現代的能源」。該議題涉及多元面向與不同尺度,本文則就成因、衡量以及影響等三個部分,建立理論性框架。
在全球能源危機、能源價格上漲的大環境,本國政府也為此提出變革。為確保改革過程公平且包容,實現公正轉型,轉型過程中應讓社會上所有人獲得平等的機會和權益,更包容弱勢群體,以達到持續發展並減少不平等現象。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於2023年12月13日閉幕,「脫離化石燃料」寫入正式決議,亦有「全球再生能源產能在2030年增加3倍」、「全球能源效率增加2倍」等能源相關重要產出。位居氣候戰役前線的「城市」,首次召開地方氣候行動峰會、倡議「多層級夥伴關係聯盟」,促進中央與地方在氣候治理議題上共同規劃、融資、實踐和監測方面的協作,最終獲得70個國家認可,中央與地方協作淨零已成顯學。
我們要的不「只是」轉型,而是一個「公平正義」的轉型。(We want “justice” transition, not “just” a transition.)這是非政府環境組織代表(ENGO)在人民全體會議(people’s plenary)上的發言,也是這次COP28大會談判中,各個公民團體最重要的訴求之一。
2023年12月在COP28大會主席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長擁抱之下,參與COP28的各國談判代表,鼓掌通過阿聯酋共識。在這史上最炎熱,同時也是化石燃料相關排碳量創下歷史新高的一年,創紀錄的高達近十萬人參與的氣候峰會,全球卻在這由油氣獲益堆疊而成的杜拜,共同承諾要擺脫能源系統長期以來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宣告化石燃料時代即將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