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柏元 台中青諮會都市發展組組長
壹、前言
青年諮詢委員會(簡稱青諮會)是一種近年來在全台遍地開花的政府內部組織。雖然各有運作的制度和法規,但是各縣市青諮會其實都有一個目的,讓各縣市政府的高階官員們(通常為專門委員至局處首長等簡任官)聽見青年們的訴求,拉進政策與青年的距離。筆者任第二、三屆台中市政府青年諮詢委員(簡稱青諮委)。同時,現任為台中青諮會第三屆都市發展組組長,在本組會議中擔任主席的角色。本文將從筆者第二屆及第三屆參與之實務經驗介紹台中青諮會運作模式、參與環境議題提案執行過程、與公部門協作的經驗及未來參與機制的建議。
貳、台中青諮會簡介
一、招募與分組
台中青諮委的招募與許多縣市一樣都是用俗稱「廣發英雄帖」的模式。透過投遞履歷進行書面篩選,通過書面篩選的青年得進入實體面試。而後引入社會上較公認權威之人士(例如獨立媒體人、大學教授等)擔任評審舉辦面試。最後由市府公布正取名單共100人,擔任為期二年的青年委員。於近兩屆的運作中,由台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簡稱研考會)統籌規劃青諮會的運作並依據青諮委們的志願和關注議題分成三組。分別為都市發展組、就業經濟組以及社福文教組,再分別由都市發展局、勞工局及教育局擔任幕僚機關。
圖1說明:上圖為筆者自製台中青諮委參與歷程示意圖,過程皆為筆者親自體驗。
二、開會與議題討論實踐
台中青諮會活動模式有三種,分為各組小組會議(簡稱組會)、全體委員參與的大會以及增進委員素養的培力活動。各組組會、大會及培力活動一年內各舉辦兩次,委員依個人意願參與,以下舉例都市發展組組會流程:
(一)第一步決定開會時間地點
委員們利用多數決投票,選出某一個假日開實體會議,時間通常是三小時,地點則依照市政府當日能夠借到的場地為主。
(二)第二步提交委員及要求市府專案報告提案單
委員們於平時撰寫提案,通常會先於組內議決,確認哪些提案優先討論。由組長在組會的三周之前,送交提案給市府對口,讓相關局處準備研處意見。組長同時亦匯集組內意見,提供青年關注的市政議題給予市府,由市府人員研擬專案報告。
(三)第三步召開會議和後續管考
會議流程包含專案報告、委員提案討論以及臨時動議。過程中,由組長擔任會議主席,主要工作為主導會議流程、確認發言順序、控制討論品質、掌握會議時間、裁示局處會後代辦事項以及議決會議結論等等。專案報告由市府針對青年關注之政策說明,並由委員給予政策反饋及建議。委員提案由組長和提案人說明市政問題和解方,經與市府人員逐案討論後達成決議。部分組會提案,經該組過半委員同意,得送大會由全體委員討論。會後由研考會持續辦理管考追蹤。會議記錄亦於整理後上傳至台中青諮會網站。市政府依照個案情況採納提案,分成完全採納、部分採納與不予採納三種情況。
參、淨零碳排參與實作
一、案例一,都市發展組青諮委聯合要求市府針對都市降溫提出專案報告說明並深入討論。
(一)提案過程
近年來台中市都市熱島效應擴大,夏天溫度明顯增高。去(2024)年夏天,筆者邀請有意關注本議題的委員討論,確認專案報告的目標、架構與範疇。而後於同年9月要求市府應於10月19日組會跨局處專案報告,舉行有關熱島效應的政策與討論。
(二)提案訴求概要
委員們所要求市府專案報告內容應包含如下:
- 目前有哪些已經實施的都市降溫措施?這些措施的具體成效如何?
- 是否有增加城市綠地或植樹的具體目標?
- 是否有要求建築物採用降溫技術(如綠屋頂等)?
- 是否考量利用水體調節氣候?
- 是否有計劃減少高溫天氣中的能源消耗,或推動環保交通工具?
- 戶外活動如音樂會、運動賽事、進香活動之調適作為?
(三)會前回應
筆者作為都市發展組組長,並於會議中擔任主席。因此常常於開會前接到各有關機關的承辦人致電,確認命題範疇,避免議題討論失焦。以本專案報告而言,水利局承辦人員針對「是否考量利用水體調節氣候?」與筆者進行會前討論,筆者說明委員提案源自於新加坡旅遊時,發現當地利用大面積湖泊和帶狀河川等方式增加水面積,降低白天升溫速度。溝通過程中,由於水利局除了河川開蓋工程未再規畫其他措施,明顯感覺承辦人語氣略顯緊張,疑似顧慮無法交出成績單或成果,進而遭受譴責。但青諮委不同於市議會等民意機構,筆者當下立刻告知我方態度是「沒有計畫就沒有計畫,由委員提案補充即可,切勿硬生出無關專題的資料」,以降低水利局的疑慮。
(四)開會當日討論
前40分鐘由各局處針對降溫政策輪流簡報,後續討論30分鐘。討論之結果由主席裁示納入市府政策參考或執行事項。
有關整體降溫策略市政府提出「引風、增綠、留藍」三大策略。大致上為構建都市內連續風廊及利用河川廊道引風;推廣公園、植樹和綠建築等提升綠色覆蓋面積;執行都市河川的「開蓋整治」工程,打造親水環境。討論時,即有委員指出有關「風廊連續路徑」之政策模糊,有委員認為如果都市風廊的研究是建立在已經推動的策略基礎上,是否代表既有策略的效果並不顯著?是否有精進的改善措施?市府方面則是回應風廊行經地區之具體執行策略包含,研議建築物退縮的管制規定、優先劃設為綠地廣場;優先把都市計畫的公設朝向留設風廊或串連開放空間等方式處理;串接水空廊道,同時改善水綠環境,並舉例綠川及豐原葫蘆墩圳開蓋工程。
這部分筆者即於裁示辦理都市計畫時,應避免風廊通過區域大幅提高容積獎勵,即使執行容積獎勵應考量其他補救風廊措施並配合建設局綠化工程,才能確保風廊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圖2:113年10月19日台中市政府於都市發展組組會所展示之政策簡報
二、案例二,委員提案:建請市政府使用科學化方式(調適框架、科學數據)精進臺中市第二期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
(一)委員訴求
除了筆者所召集之專案報告,本提案是接續於專案報告後討論,由楊鈞委員擔任主提案人。提案單中除了提及暖化和氣候協定等客觀指標,更指出依據臺中市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多數行動計畫尚未引用科學化方法進行篩選擬定,宜再檢視各項調適執行措施與其對應領域與目標之關聯性是否恰當。
(二)討論摘要
低碳辦公室表示目前預算和數據有限,無法確定所在的風險區域會發生什麼災害,將加入相關調適元素,進而調整出屬於臺中市的執行方案;未來在第二期部分,即115年以後,將再擴大調查對象,掌握在地形災害風險,完備調適執行方案。
另外本案亦已導入氣候變遷調適框架,後續將配合滾動檢討,每年檢討策略成效。建本案目前已導入多項NBS方案,以自然過程來因應氣候變遷影響。未來也將廣邀各領域氣候調適專家學者提供建議。
(三)主席裁示
為確保弭平資訊落差,筆者請市府會後提供相關原始資料給委員,並建議台中市政府於第二期執行方案擬定前和委員溝通,以利第二期執行方案能引導各局處,以基於科學數據為前提提出新調適策略。
(四)後續管考
依據研考會113年11月29日更新之資料,目前第一期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112年-115年)已提報中央待核定,第二期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116年起)將滾動式檢討第一期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並依委員意見調整修正。
圖3:113年10月19日都市發展組小組會議照片
圖片來源:台中研考會
表1 提案案例整理表
肆、未來策進與結語
不論淨零或是青諮會,都是近十年才逐步發展之政策。筆者觀察,有關淨零政策或青諮委提案,地方政府仍保守應對,也因此青諮委在市政參與上整體仍屬較為被動的地位且議案討論也較為形式主義。即使抱持看似開放之態度,但多數機關對於委員之提案仍有一種國家高權的抗拒感。考量青諮會是新興的政府諮詢組織,淨零碳排對於多數機關更是鮮少深入探究之議題,與公務體系顯然需要更多磨合,單純開會顯有浪費人才或做做樣子的疑慮。各機關應利用日常開會、政策草擬或政策說明時就邀請青諮委參與,才能達成公正轉型及青年入府的理想。
此外,台中青諮會關注淨零政策的力度並不明顯,各局處討論度亦低。甚少淨零政策是由青諮委員或市府機關主動提案,更遑論從頭草擬或滾動參與。除了待淨零議題更加成熟,筆者從會議上觀察到,與官員的溝通過程中,光是釐清客觀事實就耗費不少時間,進而導致無法深度交流。即使會後有研考會協助,在提案採納上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僅僅想靠會議討論就修正完整的政策似乎過於理想。即使提升委員論證能力,使其提出具有深度的見解,但一年也就開會四次,難使政策有所著墨。
一個政策從開始到結束往往需要經過許多階段,包含政策發想、意見蒐集、計畫草擬、簽陳長官、開會討論、正式定案、編列經費、落地執行、滾動修正、驗收成果及事後檢視等。但就實務而言,青諮委在討論公共政策時,往往是到了驗收及事後檢視的階段才能發言,早已過了納入青年意見的黃金時期。筆者認為市府可以從秘書角色通盤考量,輔助青諮委主動參與各項市政,諸如邀請參與市政會議並提供會議資料等,讓委員們提前參與政策擬定並在修正政策的過程中表達青年的意見,減少事後檢視時才能表達的困境。舉例而言,台中市政府於去(2024)年7月15日召開「永續低碳城市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除針對112年溫室氣體減量進行成果報告,也審查「113-115年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本會議審查議題重大,顯然對於淨零政策具有顯著影響,但是卻未邀請青諮委參與會議,筆者認為實屬可惜。青諮委參與淨零政策其實並不遙遠,只要市府從日常讓青年代表參與會議,就是重大的一步,更能降低溝通成本並落實青年參政。
- 台中市政府(2021)。〈臺中市第三屆青諮會委員招募〉。
- 台中市政府(2021)。〈「第二屆青年事務諮詢委員會」最終錄取名單出爐!百位新血脫穎而出〉。
- 台中市政府(2024)。〈2024-10-19 13:30青諮會第三屆-都市發展小組-第3次會議臺中市政府文心第二市政大樓行政一館3樓簡報室〉。
- 台中市政府(2024) )。〈中市府召開永續低碳城市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 盧市長:重視地球危機共創永續未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