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以下簡稱WEF)的《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4)在開頭即提醒全球領導人,世界局勢正受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衝突兩大危機嚴重影響,全球的前景仍充滿著不確定性,全球面臨地緣、人口與科技以及氣候變遷等四結構的系統性轉變。而今年報告的重點也在於這些結構性力量是如何導致全球風險與危機的提升。 ...
COP28 通過的「阿聯酋共識」(UAE Consensus)呼籲各締約方在2030年將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到2022年的三倍,或至少達到11,000GW;同時要求2030年之前,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從2%提升至4%,相當於2022年的兩倍(COP28 UAE, 2023)。這項目標不僅將成為全球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能源轉型治理挑戰。
經過多年的溫室氣體盤查推動,企業漸漸意識到「用電」所產生的範疇二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一股不容忽視的風險管理危機,不僅受到國際進出口貿易碳足跡的威脅,更可能為此失去品牌商客戶未來的合作機會,這正是近兩年來「使用綠電」這議題已經高度頻繁地出現在你我生活中的最大原因。
自臺灣推動離岸風電建設以來便爭議不斷,其中又以漁業權爭議協商問題更是複雜。彰化海域、苗栗竹南、雲林沿海等地的漁民曾發起海上抗議行動,抗議的起因主要有二,首先是漁民對於生計的訴求和生態的擔憂,如預計興建在雲林外海的大型風場,當地漁民擔心未來20年捕不到烏魚與白鯧
憑著巨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奧運會是向大眾展示應對當今挑戰(如氣候變遷)技術的絕佳機會。作為一項全球性的重大賽事,奧運會有責任減少排放,成為永續發展的催化劑。
再生能源的發展使地緣政治重新洗牌,疫情中,人們發覺潔淨能源供應鏈相關技術集中在少數國家具有潛在的風險。
北海被英國、挪威、丹麥、德國、荷蘭和比利時包圍,是世界上產業活動最頻繁的海域之一。由於在未來幾十年內,氣候協議將使北海風電場大規模擴張,為應對自然保護、能源生產、海鮮漁穫能在北海上共存的挑戰
就在本週,IEA發佈了全新的再生能源2020趨勢報告,文中強調了再生能源的各種潛力,包含逐漸增長的韌性、對抗疫情的效益,以及在能源政策與綠色振興上的未來前景等。本中心為大家做了簡明的整理
德國國家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s Leopoldina, 利奧波帝納研究院)是德國聯邦政府最重要的科學顧問機構,為德國的國家政策提供實際的科學背景及建議。德國國家科學院針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表第三份聲明。
再生能源發展在國際上為勢在必行的主流趨勢,國內學術研究單位對於國外案例分析亦多如繁星。然而自2000年開始的鼓勵政策至今,再生能源在推動過程仍面臨強烈地方抗議聲浪。主管機關、環團、公司行號及支持者縱使投注許多人力、時間進行溝通與釋疑,但質疑仍反覆出現,在政治操作下更深化對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