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哲群 中心專案執行
2022年3月,我國政府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正式宣告2050淨零倒數計時。不過,在洋洋灑灑的政策背後,是否忽略年輕世代聲音?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站在第一線的青年們是否能夠決定自己想要的未來?因此,臺大風險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透過舉辦「2050淨零倒數:轉型新世代之青年宣言」系列活動,鼓勵新世代青年參與、了解和討論淨零轉型議題。
本中心於今(2023)年3月9日中午時光,於臺大社科院108室舉辦《2050淨零倒數:轉型新世代之青年宣言系列活動—油電轉型的「騎換」旅程》,聚焦電動機車、共享機車運具以及綠色運輸的未來,由本中心王瑞庚博士後研究員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到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張國暉副教授,同時也是本中心研究員,以及WeMo Scooter威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劉于遜執行長蒞臨與談。
與談來賓張國暉副教授研究專長之一為交通運輸和電力系統相關科技如何與社會脈絡共同演化;而劉于遜執行長善於整合大數據和各種資源來提出解決方案。主持人王瑞庚博士介紹兩位與談人背景之後,以長年研究觀點和角度切入今日主題,從原始人透過發現「火」可解決並改變當時資源匱乏的生活問題,藉此帶動遠古時代的社會演變,時至今日「電動車」、「共享經濟」的創新制度是否能解決我們目前遭遇的生活問題,並帶動我們邁向淨零社會呢?未來的淨零社會中,不論從家裡到工作或約會的地方,這些點到點的移動都屬於交通運輸的範疇,也是淨零轉型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去思考未來共享式的社區有何發展空間?WeMo這樣代表性的企業可以在發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從轉型治理的角度來思考系列性問題。
第一段與談由張國暉副教授上台分享,其認為處理氣候變遷等頑強問題,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市場機制,二是政策引導,意即政府如何透過政策來達到倡議或防範未然之目的?過去經驗顯示大眾比較能接受創新的政策,但只靠創新足夠嗎?政府能否加強政策力道由提倡轉向強制介入管制呢?轉型政策的途徑在過去已經發展大概20年,主要有四個途徑,分別是多層次視角(Multi-level Perspective, MLP)、科技創新系統(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IS)、策略利基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SNM)以及轉型管理(Transition Management, TM),未來政府智庫、政策分析師或公務員等可以透過以上途徑檢視政府未來的轉型政策。
針對電動運輸,張副教授認為比起降低「碳排」,減少「污染」更是關鍵。PM2.5來自交通運輸的比例相當高,僅機車一個運具就佔去13%的比例。由於空污會對普羅大眾造成影響,可見運具電動化並不僅影響汽機車使用者。假設我們是政策制定者,應該跟燃油機車及電動機車的廠商都有所互動,但政府不會為特定業者宣傳,將透過基礎建設、安全規範等,避免阻礙電動機車等新興產業發展。然對於燃油機車等傳統產業,政府也會透過政策督促傳統產業邁向進步。
「到底臺灣發展電動機車的經驗可以給全世界一個什麼樣的意涵?」最後,張國暉副教授提出這個問題,來引出個人分享的總結。我國政府政策在電動機車的推動上主要聚焦在促進產業發展以及環境的完善,或能提供其他國家發展電動運具政策上的參考。
第二段與談由WeMo Scooter威摩科技劉于遜執行長分享WeMo如何具體實現社會創新、綠能永續、共享經濟等重要目標。WeMo於2016年正式成立,迄今在雙北及高雄已投入將近7000輛機車,民眾24小時都可以透過手機租用服務,並擁有近100萬以上實名制的用戶。
WeMo觀察到大環境正面臨許多挑戰,例如都市化帶來的擁擠現況、薪資停滯甚至化石燃料運具對環境的衝擊等,因此,其決定以創業的創新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同時探索如何提升產業價值並打造全新商業模式。這也與2015、2016年共享經濟的起飛不謀而合,而臺灣高密度的機車佔有率也成為絕佳的切入點與機會。
劉執行長指出:「機車其實一天有超過23小時是閒置的,消費者擁有一台機車是為了移動,但如果今天移動便利性夠高,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擁有一輛機車?」WeMo希望發展永續共享的模式,讓消費者從「油」轉到「電」、從「自有」轉向「共享」、以「租賃」代替「購買」。如果一台共享運具可以取代15台私家車,那臺灣只需要100萬輛的共享運具,就足以應付大部分的運輸需求。
劉執行長不諱言:「WeMo服務背後仰賴的是科技。」為了要走入大家的生活,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還是必須仰賴科技以及大數據的穩定運作,讓車子可以在對的時間充電、對的時間點出現在對的地方、讓消費者可以更精準地找到可以租用的車子,以增加大眾對於電動機車的使用體驗與使用率。此外,WeMo不只是做共享機車服務,同時也將本身具有的軟硬體技術,共享給傳統的車輛租賃業者,其相信,這樣可以加速環境更快的從「油」轉「電」、從「自有」轉「共享」,WeMo希望在2023年這個關鍵時間點,可以成為加速淨零碳排實踐的一份子。
在本次座談會議上,參與者們提出了一些反饋,包括用戶可能會擔心騎行途中電量不足的「里程焦慮」問題,以及WeMo會如何拓展使用者年齡層和觀察運用使用者行為統計等方面的問題。
劉執行長大方回應,電池技術每年都在進步,也持續提升整個車隊的騎乘里程量讓使用者減少「里程焦慮」。WeMo的數據蒐集有助於使用者行為分析,甚至可以配合消費者喜好來行銷。
王瑞庚博士串起觀眾對於能源的提問,進一步討論到有關國家電網建設、儲能建設、V2G (Vehicle-to-Grid)等議題,提出若WeMo的車隊電網在離峰時期以電網或儲能的方式貢獻一己之力,劉執行長回應相當樂意,但仍有待政府做進一步整合。
現場也討論政府所提出的1280元月票如何整合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政策是否需要對電動機車的發展作更多的規範或介入?以及2050年淨零的目標是否足夠務實等問題。張副教授坦言,在公共運輸本來就不多的地方,提供再多1280月票這類短期式政策也會有困難,增加公共運輸這種基礎設施才是正途。若政府在政策規劃上可將運輸看作一種服務,即可以想像出更多不同方案,除了補助之外,也可以增加諸如停車費等使用成本。
關於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目前雖然已有起點,但過程中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青年世代的參與是相當重要的,政府應隨時進行檢討和修正政策以確保未來發展符合整體社會的需要和期望,也需要聆聽青年世代對環境議題的看法和建議。而在油電轉型的部分,政策除了促進創新,也應該積極營造讓青年世代能夠發揮創意的友善環境,並提供多元策略來解決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