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活動與回顧 navigate_next 活動回顧 navigate_next 其他活動回顧 navigate_next 【活動回顧】與方念華對談-媒體的數位轉型、國際永續脈動之轉譯、永續職涯
2023-08-22
點擊數:368
【活動回顧】與方念華對談-媒體的數位轉型、國際永續脈動之轉譯、永續職涯
活動回顧
活動回顧:

文/王鴻銘 中心助理;校對/呂東昱 中心專案執行

 

  臺大風險中心的年度規劃盼能以政策、法制及企業治理為基礎,扮演永續青年在氣候行動與淨零倡議上的樞紐。希望透過落實青年沙龍、講座,與培訓課程等系列培力計畫,與國內永續青年達到系統性地互助、協作與串聯,進而使未來能在淨零、能源、公正轉型等議題上,共同形塑對公領域的影響力,合作推展臺灣的轉型進程。

 

  本年度(2023年)下半年第二場【青年淨零力實踐平台】系列沙龍於8月17日午間登場,中心邀請到資深新聞工作者方念華老師,以「媒體的數位轉型」、「國際永續脈動之轉譯」與「永續職涯」為題,與青年進行對談。由於本場沙龍全程採對談形式進行,中心特別針對報名青年提問,預先歸納整理成三大子題,供方老師進一步發揮及回應。

 

0817 2

  

  首先,在開場時方老師提到我們在新媒體時代對媒體必須要有互相期待的正確想像:很多人不喜歡傳統媒體是源於被單向傳遞資訊,然而,最重要的是媒體與閱聽人雙方得有正確的認知與想像,否則其他的行動仍是徒然。但媒體與市場必然扣合,所以媒體並不排斥與青年對話,亦不獨尊青年較其他閱聽人優越。在媒體與你我當中,媒體是可以選擇的,很多人卻抱有錯誤的期待,導致想像媒體是萬能的。與其對媒體過度期待,不如去選擇適合的媒體,並加以運用會是比較有智慧的做法。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要有「資訊不等於知識,媒體不等於世界」的宏觀認知。

 

  接著,進入到與談的第一個主題:「數位轉型的機會與挑戰」。第一個問題提到傳統媒體能夠如何生存?方主播回應道,我們應當先行定義何為傳統媒體,並且說明媒體的生存雖主要仰賴是廣告業務的收入,然而若論及生存的目的,如何維持影響力則便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

 

0817 6

 

  當被問及對於媒體數位轉型的總體看法時,方老師引用知名媒介理論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媒體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1964)概念,主張不同的媒體是敘事手法的差異,而非思維與價值的取捨。相較於新媒體,傳統媒體能夠積累的是更多的對話空間,生成式AI則無法取代媒體工作者的個人特質。而生成式AI和新媒體結合的關鍵在於使時間的分配上變得更加自由,選擇也如無底洞一般。在這樣的數位轉型架構之下,方老師也提到自己最喜歡的是過濾訊息的自主性,使得時間成本降低;但她卻不太喜歡閱聽態度太過受市場影響而改變的趨勢,閱聽點擊增加的同時,內容差異化往往是減少的。談到該如何適應的數位轉型的總體壓力議題時,方老師說自己是消費者和使用者,也是製作產出者,應該學習如何拉開距離,給予自己足夠的增長空間,不會有全有或全無的焦慮。

 

  那麼該如何培養對於國際議題的知能和轉譯呢?方老師在第二個主題就提及培養國際觀的方式中,碎片化不一定代表淺薄,而是累積。因為新聞資訊與一般資訊的主要差異在於新聞的目的為連結於人,而且是連結特定對象而非所有人。新聞資訊是把特別記憶點透過一次說清楚一件事、總體背景的反覆提供與開放性的結論。所以面對國際新聞不要自說自話,需要保持謙卑,以國際永續的在地行動而言,方主播提及這類的報導時常會有教導者的姿態,然而取材上是否具備前瞻性才是關鍵。

 

0817 1

  

  當更深入地談到氣候變遷的倡議時,方老師認為當氣候變遷已然成為日常的生活經驗時,就不再僅是理念的推廣,更是關乎危機處理的方法學。她以明年(2024)即將舉辦的巴黎奧運為例,指出如何參照韓國今年(2023)對世界童軍大露營的不夠成熟的氣候風險治理經驗,便是巴黎奧運的重要課題。一旦我們都處在這樣的日常經驗當中,此類的議題將是未來需要急迫面對的。方老師表示與科學家的專題合作會是有效的取徑之一,如此才能有更具科學基礎地對相關議題進行深究。更重要的是,在轉譯環境永續的議題時,不應是談論教忠教孝的高大尚,而是從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著手,去激發有感的故事:透過故事的敘事方式來讓觀眾更加感受到與其生命的連結。例如,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上廢棄物如何處理的問題,自己所做過的專題《零垃圾人生》就是想從分享有關淨零的生命故事著手,提供觀眾淨零碳排的一種生活實踐選擇。

 

  在第三個主題「傳播媒體數位轉型之下在青年的公民參與」。方老師認為傳媒首先需要跨越傳統的傳播模式,不再是單向的傳遞,而是需要找到新的自我定位,並擔負重塑社會價值的責任。而媒體提供的守望很重要,是把未來的趨勢看作現在正在發生,而告訴社會這些是我們現在就應當知道的。另外則是補充關注的偏廢與促進社會對話。方老師強調社會溝通才能真正反映出對不同社群對社會想像的落差。至於在數位媒體與青年的互動層次上,方老師提醒要避免錯誤的想像:無須硬是變成另一個青年,而要去思考有效的互動為何,以及如何去界定彼此的關係。方老師也對青年如何面對迷惘與不安的問題提出建議,認為不要用對未來的恐懼和想像來做現在的導航,要對自己有多一點的耐性,容許自己不斷的變化。當未來來臨時,或許這些變化已經可以讓自己駕馭並面對恐懼了。

 

0817 5

  

  此部分最後的提問者向方老師提及面對建立永續的制度時,總會有對立面的個人利益與妥協。方老師則認為個人與公眾利益的衝突會發生在所有的層面上,因為個人不會消融在公眾之中,所以比較重要的是如何去拉近彼此的落差?藉由自身的思、言、行,去進行生活的選擇與實踐。若是思、言、行取得一致時,便會促成改變。方老師更提到面對這些議題時,重點是時間的尺度,正是因為生命那份面對死亡的焦慮感,成為了對於自我的導航。故我們應當停下來思考思、言、行的內在驅動為何?如此才比較能夠學會應對無力感和失望。方老師主張「面對永續的議題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永續的單位。」即便人的肉體已經結束,我們依舊受到前人所帶來的影響,所以當自身在思、言、行做出努力時,就會促成社會的改變。

 

  最後,在方老師的結語提到「這些永續的力量會一直活著」指引了我們如何以自身去促進環境的永續行動。在與方老師的對話過程中,也啟發了永續青年們理解到不論是巨觀的傳統媒體,到中層的數位新興媒體,乃至於社會中的個人,都有行動與改變的可能,而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更是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努力前進的。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