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瀅 計畫專員、呂東昱 中心專案執行
極端氣候災變、新冠肺炎危機、地緣政治緊繃與全球通膨,加上國際淨零減碳浪潮,臺灣的永續路怎麼走?臺大風險中心攜手富邦金控、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以「面對全球多重危機 臺灣關鍵轉型」為題,並根據今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之《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3)為背景,關注新冠肺炎、嚴峻氣候災變、地緣政治與全球通膨等導致之複合、多重危機,加上淨零碳排轉型之國際壓力下,臺灣如何重新檢視與前瞻未來之定位,建構淨零轉型與氣候緊急下之社會、經濟與能源韌性。
開場由富邦集團蔡明忠董事長代表主辦單位致詞,提及臺灣正面臨多重風險與挑戰,各行各業如何對環境正義、低碳、淨零社會及公正轉型等議題提出解方,故今年論壇改名為「富邦永續大未來」,期待凝聚社會共識、充分對話,邁向轉型未來。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表示,自政府去年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便積極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行政院與各部會態度一致,已為臺灣能源、產業政策及科技轉型打下良好基礎,相信能帶領臺灣走向淨零轉型的未來。賴清德副總統壓軸致詞強調,氣候變遷對臺灣,甚至世界,皆是艱鉅的挑戰,但同時也是機會。國家已在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以及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儲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等關鍵戰略,希冀未來能透過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力,落實產業鏈上的綠色商機。
第一場次的主題為「綠色金融3.0—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共有四位講者,依序為: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暨臺灣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林泉興、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郭倍廷,最後則由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靜貞主持本場次的綜合對談。
首先,邱副主委針對金管會目前的推動重點及未來規劃作出分析,認為對氣候相關議題的熱情和行動是目前大家最關心的議題,2050淨零排放路徑已是全球共同的目標與價值,也期待可以用公私協力的方式一起完成。邱副主委也表示,有系統且正確的資料就是知識和力量的來源,而相關資料庫也需有科學化管理的基礎,尤其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架構是透過精密、科學化的過程,轉化企業在生產及財務面的影響。另外,邱副主委除了分享政府、金管會如何推動與協助金融業與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經營,也表示金融業雖然GDP占比不高,其資產卻佔整體GDP的五到六倍。此也意味金融業的資產與各行各業緊密連結,因而風險亦會相互連結。換言之,資產的變化即為金融業的風險,企業的風險即是金融機構的風險。但若能利用金融業投資、融資的力量,協助產業正向發展,就是金融業的機會。而上市櫃公司作為規模較大的產業,可以利用碳排的揭露瞭解其營運的方向與減排的目標。在產業鏈上可以以大帶小,或以母公司帶領集團的方式做更好的碳排管理。
碳排揭露重要且需要正確,而正確就需要確信。揭露須在年報或永續報告書中呈現,前者是法律規定,後者則是證券交易所OTC的要求。至於領頭羊金融業已自2023年計畫,每年6月底進行TCFD氣候相關揭露,這些都是政府應蒐集整合的資料。同時金管會也持續推動永續金融的評鑑,主要是讓金融業明白自身風險的主要涵蓋項目後,能夠進一步做好ESG管理,並協助其他產業轉型。另外,邱副主委指出金融業也有能力設計商品,例如永續債券、永續連結貸款,便可協助企業降低碳排。在資料庫的部分,政府可以整合報告書、金融業授信所得相關資料,使得將來在進行投資分析時更能依據科學化的基礎做出相應的判斷。一方面協助產業鏈的風險管理,另一方面透過公開資料讓大眾在同一基準上得知目前的發展路徑。氣候風險管理的規模龐大,因此需要各部門都運轉起來,協助資料的介接,讓資料可以透明且在格式與標準上保持一致,讓各行各業順利執行風險管理。
童教授從學界觀點出發,分析因應氣候風險評估的資料需求。氣候變遷的實務應用與行動,並非科學研究般能經實驗反覆重來,因此資料的品質、格式,以及如何從資料的產生串接到產業非常重要。其中用於評估風險的資料,除了要可取得、能究責資料正確性,更牽涉到國家有無共同資料庫、有無整合化的系統,才能進行資料的比對。此也符合世界對於氣候風險資料庫的需求和發展趨勢。而資料庫的內容還可以分為四種層次:資料、資訊、知識和智慧。至於資料有無工具轉換,加以融入公司治理,也有待跨領域方法學的建立。童教授以保險業為例,指出氣候變遷不是防災,不僅沒有過去經驗,真正發生時還可能比預期嚴重。且由於缺乏過去足夠的經驗作為參照,只能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推估,然而當前臺灣此類的推估資料不多且尚未整合。
童教授也指出,目前大部分的危害資料、情境推估資料,都需要靠政府整合。倘若沒有一致性的資料和方法,亦無共同資料庫可進行比對,則只能審核程序,無法確知績效和結果。因此資料、資訊要能夠跨領域順暢流動,並在傳輸過程讓意義被系統化的整合,才能讓臺灣的轉型事半功倍。童教授最後提到,在TCFD策略面加入情境分析時,須清楚區分其物理性、相依性,特別是轉型風險與實體風險的情境必須相對應。臺灣過於注重企業盤查的方向也有待商榷,尤其歐美國家的轉型重點在於產品的碳盤查、碳足跡。這不僅關乎到電力排放係數,而是從原料到產品的碳盤查、碳足跡都要做。政府也要盡快推動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為未來資料庫提供良好的架構來源。至於資料要如何進入各產業,除了要考量資安問題之外,傳遞的形式與格式也很重要。童教授補充,第三期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也應開始思考相關部會如何幫助企業產出資料、能否為相應的產業提供適性的資料等面向。
第三位講者是KPMG林執行副總經理。首先簡介國際與臺灣在TCFD架構上的相關趨勢,接著分享實務案例和應用。根據KPMG每兩年針對全球永續報告書的出版及內涵進行調查和研究,臺灣在政府帶動下,無論是採行GRI準則、證交所規範或SASB準則上都有很好的成果。而臺灣在TCFD架構的導入進程也有顯著成長:在2022年的調查中,有67%的企業採納TCFD架構的指引。百大企業中則有43%聲明其遵照TCFD的氣候風險揭露架構,但其中遵循「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進行揭露者只有8%使用情境分析,1%包含財務量化衝擊評估,相較全球前250大企業是需要加強的。林執行副總經理也指出,氣候相關風險衝擊的評估主要仍跟情境分析有關,在國內外的進展都呈現膠著。此外,關於上市櫃公司須依循的9項氣候相關資料揭露事項,整體執行面而言訴諸的還是以合規性(Compliance)為主。
再者,目前在實務應用上情境和財務量化分析仍是加強的重點,也是在討論氣候變遷資料庫時不可迴避的問題。氣候變遷資料庫能夠解決金融業實務上的困難,綜觀落實準則,包含數據品質、可行性、可管理性、一致性、透明性等,其中以數據品質尤為重要。數據品質又可進一步分成初級和次級數據。前者是自己蒐研的資料,後者則可應用資料庫。面對當前多重風險而不得不使用資料庫時,就該一併思考如何整合及滿足管理意涵。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可採用的指標除了能用於避免或降低風險的風險管理,更可以發掘綠色機會。例如,綠色營收、低碳轉型分數及低碳專利分析等投資憑證與機會。林執行副總經理強調,在落實資料庫之使用上應特別注重綠色機會。另外,從實際企業案例、FTSE永續指數,以及MSCI氣候風險指標等例證說明,並不是單用一個資料庫就可以包辦所有的分析內容。最後林執行副總經理提醒,生物多樣性對企業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在國際上被關注的現況,建議臺灣企業應即早關注TNFD,並同時注意資料庫在TNFD與TCFD上的交互應用。
最後一位講者為台北富邦銀行(以下稱北富銀)郭總經理。首先從金融業治理架構中最常用的幾道防線來論述氣候風險的三道防線:從授信與投資業務單位製作報告,到風險管理與法遵單位檢查資料的正確性及適用性,最後再到董事會定期對流程進行稽核。而治理架構用於連結績效外,也須納入管理機制中。如ESG的執行成果須每半年向董事會報告,每季也會藉由定期會議追蹤各單位ESG之達成狀況。在短期目標方面,除了今年綠色貸款要成長至19%以上,北富銀也即將於今年提出第一本TCFD報告書。至於中遠程目標上,郭總經理期望企業2030年達成SBT、2040年落實RE100,以及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
在引導綠色金融方面,北富銀主要從四大構面落實氣候行動:完善氣候風險管理、推動金融低碳轉型、建立低碳營運模式和發揮氣候影響力。在實務方面也透過發行綠債、綠色投資、綠色融資等方式持續發揮影響力。同時,在風險管理評估和鑑別方面,企業也訂定相關氣候風險管理政策,設計出一套綠色盡職調查(Green Due Diligence, GDD),對客戶在綠色投入方面進行了解,以利做出往來策略。此做法將不再承做高碳排產業新增高汙染項目的放款,除非用於產業轉型、綠能開發、減碳等項目。郭總經理提到,透過專屬、專責審核流程和專人業務團隊,並搭配GDD、ESG評級制度,北富銀能夠有效運用資金影響力來協助、引導企業轉型,但國內目前尚未有氣候相關評等公司,因此未來此類公司的成立,將有助於金融業的投、融資執行。除此之外,氣候相關數據揭露的頻率與品質等,也尚有進步空間。企業若能提升氣候數據揭露的品質和頻率,不僅對自己,對客戶而言,在進行財務碳盤查時,掌握度都會提高。
本場次綜合與談,由主持人張教授開場,將演講內容大致歸納為兩個面向:從建置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出發,談論如何以政府的角色研擬綠色金融3.0的推動路徑;以及從學界視角探究如何加強資料的品質及應用。第一個面向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讓資料available(可取得)、affordable(可負擔)、accountable(可課責);第二個面向,則是從業界應用與治理的角度來談,包含對於資料揭露品質、整合、分析、比對等諸多應用經驗,以及金融業如何提供綠債發行、綠色投融資、設定成長目標,與如何建構有效的評鑑制度等,這些針對資料庫的方法與實踐,即為一個從有到好的過程。
張教授更進一步向現場與談嘉賓提問,在政府與學界方面,如何加強資料的品質,同時落實介接平台與資料的整合?又,有哪些分析工具、指標、比對等方法論可使用?並詢問政府和學界如何對企業提供介接上的協助?例如,在規範上或應用加值方面,還有何者在轉型過程中需要再加強?
首先,邱副主委回應,從觀念到實際行動,資料的基礎很重要。產業界、金融業雖對風險管理都有一定的經驗,但氣候風險管理的時間很長,且沒有過去經驗的資料作為參考。以2050年的氣候風險推估為例,各國都認為其時間太長且資料有限,因而難以作為金融業資本計算的來源。換言之,推估和壓力測試都只能作為情境分析的參考資料。這無疑顯示,以資料為基礎的精緻化過程,需要產業花時間去適應。由於我們追求的是永續轉型,應先以目前可蒐集到的資料、自願性揭露資料、國家相關各部會資料,以及產業、智庫等作為情境分析的來源,再逐步趨向充足、正確,此為一個必經的調適過程。一旦自願揭露成為法規,全世界就會有越多可信資料能夠成為資料庫的基礎。
童教授則回應,大家都在談淨零,但當前立即的風險其實是碳中和。因此要先將定義界定清楚,才能進一步影響政策。例如,碳只是指標而非任何指標的依據。在資料建置方面,也必須區分是供防災,還是氣候變遷使用。當資料定義不同,產出就會不同。任何資料應用都該有科學基礎,但不同模式、不同資料,亦可能做出不同的結果,所以一致性也相當重要。總結來說,對資料庫的發展而言,正確性、科學性、一致性、完整性、國際性缺一不可。童教授最後也提出他的洞見,資料庫不只是在幫助產業,資料庫本身就是一種產業。
林執行副總經理深入回應資料數據品質的重要性,例如,通常計算投融資資料的數據品質,可分為自身已可取得與尚未掌握的揭露數據。前者以資料庫的實際數據為主,至於沒有資料,但須推算者在實務上也有分級。這些對企業內部來說都是整合性的工作,需要搭配內部作業規範來要求,才能確認時間、資料的範疇與邊界,以及計算方式等要素,是否都具一致性。
最後,郭總經理則以金融業者的角度表示,傳統的風險模型已經有一定的建置和架構,但對於未來的氣候風險推估仍有進步空間。尤其無論是臺灣,還是全球各地的潛在風險,該如何納入綜合評估都是待解問題,未來也會對銀行營運造成影響。因此,期待日後能和各界協作,共同優化風險模型。
張教授總結,現在正是面對多重性風險的時刻,尤其氣候風險是重中之重。從本場次的發表中,已經能對如何從無到有,甚至從有到好地運用資料,勾勒出大致的路徑。如此一來,期許我們在面對全球多重風險之下,能夠有效對資料庫進行應用,共同啟動社會整體的轉型機會,甚至創造智慧商機。
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場次一 綠色金融3.0-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 - 邱淑貞
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場次一 綠色金融3.0-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 - 童慶斌
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場次一 綠色金融3.0-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 - 林泉興
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場次一 綠色金融3.0-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 - 郭倍廷
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場次一 綠色金融3.0-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 - 綜合對談
-
場次一_邱淑貞副主委.pdf
Size: 778.26 KB
Hits:0 -
場次一_童慶斌教授.pdf
Size: 4.01 MB
Hits:0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相關文章
活動連結
【新聞稿】企業承諾淨零難!依循TCFD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者不到兩成
【活動紀實】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中)- 企業TCFD落實指引,與投資臺灣大方案的挑戰與機會
【活動紀實】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下)-全球多重風險與臺灣的危機及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