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健銘;紀錄/林雲翔、張睿寧、徐健銘;校對 / 陳哲群
在疫情和戰爭之外,極端氣候的影響也日趨有感,各國都需要採取更有效的淨零轉型策略。今年富邦全球化講堂由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風險中心)、富邦金控與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協辦,就目前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net-zero emissions)局勢,以「淨零2.0X轉型加速行─邁向以人為本的公正轉型」為題。上午場匯聚海內外專家探討如何藉由淨零科技和國際經驗加速淨零轉型過程外;下午場則以台大風險中心完成國內首份針對「公正轉型」範疇的「臺灣高碳、高耗電產業之公正轉型意識調查」呈現產業觀點和擔憂,並由日韓學者、中央及地方分享經驗與回應。
下午場次「臺灣高碳排產業之公正轉型意識調查」記者會由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主持,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報告研究中的重要發現。該調查基於能源局、台電所公佈的資料,資本額新台幣100萬元以上,加上碳排密集度、電力密集度、總碳排、總用電加上電費佔成本比例等五項指標篩選出臺灣的高碳排產業。此次調查的一項特點在於涵蓋到正面臨轉型考驗的「中小企業」,最後選出15個產業,並且調查不同職位層級的受訪者。調查委託執行單位為中華徵信所,調查時間為2022年11月1日到11月15日,共完成533份電訪成功樣本。
圖一、台大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
圖二、台大風險中心王瑞庚博士
周主任表示在淨零轉型的過程會帶來許多社會與產業的衝擊,儘管這些現象尚未完全發生,但我們應該要對此有所準備,在我們的社會脈絡中找出適合解決這些挑戰的路徑。王瑞庚研究員接續報告時,首先強調公正轉型是全球在COP27下已熱切討論的議題,全世界也已經有許多「公正轉型實踐」被啟動,再加上美國拜登政府以G7推動的「公正能源夥伴關係」,涵蓋的地區又更加廣大。民主國家如臺灣更必須重視這樣的議題,因為這關係著社會經濟與統治的基礎,也是未來數十年邁向淨零碳排之路上重要的課題。而從初步篩出的產業名單中,可以發現過去較少提及的產業可能都將受到衝擊,例如「漁業」,以及涵蓋「汙水處理」與「有毒水處理」而可能排放出高量的甲烷與溫室氣體的「用水供應業」。
調查中,針對「淨零碳排政策,你瞭解它嗎?」,高達66%受訪者完全不清楚,15.2%不清楚。交叉分析顯示感知到淨零政策對未來生計影響極大(50%)的是漁業,與當前「離岸風電」以及「漁電共生」的海面和內陸養殖都有關。這顯示出政府需要強化相關溝通,尤其這些議題即使平時對業者無感,但如果衝擊發生時,擔心的感知又會迅速飆高。再加上當問題設計中加入化石燃料:「2050年減碳情境下,極少使用化石燃料的情況,詢問受訪者認為10年內對工作的影響」,回答者的擔憂程度就馬上提高9.2%,包括陸上運輸業(36.2%)、石化業(30.6%)、鋼鐵業(25.6%)、電力業(20.8%)、漁業(16.7%)。
受訪者中,74.9%認為減碳政策對油、電價會有影響。進一步交叉分析方面發現:「受訪者身分若為企業中10人以下的主管,對油電價的感受最為敏感(達顯著差異)。」即所謂基層主管或是小主管,他的感受特別明顯。在「家庭支出」上,63.2%受訪者意識到電價、油價其家庭支出的影響,交叉分析後顯示若家庭所得屬於中間所得者,其對於減碳政策對電價影響最為敏感。在「低碳交通」上,受訪者已經預期無碳交通的影響,不過也有35.7%認為沒有影響或影響極小,因此無碳交通方式仍應積極推廣。但仍要注意的是,意識到影響有點大到極大的受訪者亦高達44.1%,呈現兩極化。將來需要再進一步分析並釐清如何轉型。
調查中有關正義的問題,則顯示受訪者擔心責任轉嫁,並且要求更多的「參與」而非不順暢的「溝通」,而勞工對於損害補償的要求強過企業。在「分配正義」(減碳責任)上,中高階主管和負責人、股東更擔憂轉嫁到員工(63.1%;達顯著差異)。在「程序正義」上,75%受訪者認為政府協同產業、員工一起參與尋找解決方法。王瑞庚研究員解釋到,在實地深度訪談過程中,當提到「政府溝通」的時候,受訪者其實會講:「不用再溝通了,沒有用。」因為你有溝也沒有通。所以調查中也顯示83.3% 受訪者認同應該在政策推出前充分溝通、事前討論可能影響和解決方案。在「恢復正義」(補償程度)上,受訪者認為的補償程度主要集中在從中間到全部補償。勞工補償略大於企業,但差異不大;不過大部分受訪者希望透過立專法來補助,就像疫情紓困需要統一標準與指引。雖然有些部會已經啟動公正轉型的相關會議,但問題是主政者究竟是從公正轉型的角度回應,或者僅僅只是損害補償而已。類似的情況也體現在淘汰老舊大柴油車或二行程機車中的汙名化議題,本次調查也顯示受訪者感受到從新聞、政府或大學將其產業視為高碳排產業時,高達49.7%-50.1%受訪者感受到污名化。王瑞庚研究員建議打破這個僵局的最好方式就是事前參與,共同構思解決辦法。
周桂田主任接續報告本次調查的政策意涵與建議時,便舉法國的黃背心運動,以及國內2018年的柴油大貨車議題,兩者都在轉型中讓民眾產生相對剝奪感,所以調查中也顯示民眾和產業渴望更多瞭解與參與,但這也是臺灣長期不足之處。所以數據中呈現出的就是知情權、參與權、溝通、中間所得者、油電價格、補償、汙名化,這幾個面向供大家參考。周主任進一步強調臺灣的能源轉型太慢,深陷低電價、油價和水價的褐色經濟中,一旦面臨全球要求的極速轉型和供應鏈綠化,包括淨零轉型、歐盟碳關稅以及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的內容,恐怕會造成極大的衝擊。
不過,他也認為目前政府以大帶小的產業減碳策略走在正確的方向,未來還需對產業供應鏈的碳排盤點,並且輔導減排。另一個重點是需要辨識脆弱群體,並且重新評估弱勢族群的生活基本需求,並且透過碳稅而非現行草案中的碳費來實現社會重分配,針對弱勢者補償。前述的中間所得者也是政策上需注意的族群。周主任也建議公部門未來應在全國各個區域,可結合各大學、非營利組織、地方團體來建構多元、多網絡、多層次的產業、社會轉型機制,創造出新的社會、循環經濟、生產模式,以新的生態系來解決各項淨零碳排之問題與挑戰,最後也要「強化溝通、參與共享與分潤」的機制。
現場提問綠電應優先供給高碳排或者重要產業的衡量基準,周主任則回應重點還是綠電不足,其次則是要再看政策的細部設計。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雅婷則表示與《商業周刊》合作的調查顯示產業也注意到這點,未來若政府進一步溝通來降低用電大戶的用電門檻,納入更多產業將有助於推動再生能源。針對現場提問涵蓋產業,王瑞庚研究員回應本次調查是從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篩選產業,所以畜牧業本次並未納入,而半導體則包含在電子業中。針對中低收入如何辨識和能源貧窮,周主任認為能源貧窮調查應由政府執行,而郭雅婷研究員表示實際的收入調查仍較難揭露,未來可以加入相關的感知調查。針對氣候變遷法草案中的公正轉型、原住民部落、農漁村到臺南綠蟑螂等議題,周主任回應政府需要一些策略以及更多的社會科學研究與調查,未來也仍需強化跨部會的統整架構來回應問題。
圖三、台大風險中心郭雅婷博士
記者會後的「國際公正轉型的挑戰與實踐」綜合座談由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主持,與日本、南韓學者與我國國發會和產業工會代表共同討論。首先由首爾大學環境研究所教授尹順真發表「南韓實現2050年碳中和之路與實現公正轉型的挑戰」(The Road to 2050 Carbon Neutrality and Challenges for a Just Transition in South Korea)。她指出碳中和轉型也會帶動社會變遷,有些人會拒絕,也會遇到困難,因此民眾會要求政府保護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疫情之後,南韓政府提出南韓綠色新政(K-Green New Deal),文在寅政府也提出碳中和政策,並且成立如她在上午場所分享的碳中和委員會以及最初的3種情境和定稿的2種情境。委員會中設有公正轉型的次級委員會,並且立有5項原則,其中的公平原則正與公正轉型有關。
圖四、首爾大學環境研究所尹順真教授
她認為現在重要的是面向2030的目標,希望產業界逐步降低排碳,因為能源產業和工業是其中的關鍵點。特別是從全球趨勢來看,南韓自1990年的排碳量已成長2.7倍,高於全球平均的1.7%年複合成長率,全球排名9~11名。若比較臺日韓,臺韓人均排碳高於日本,但從累積的碳排來看,日本高於臺韓。南韓的能源部門排碳比例雖然已有降低,但仍高達87%,且高達6成用於產業,轉換為電力後也有5成用於產業,問題就在於每個產業需要減排的量。她先以燃煤電廠的位置和關閉計畫為例,南韓西側忠南道的燃煤電廠是為供應首爾用電所需,文在寅政府希望在2030年關閉18座燃煤電廠,但這也會讓大量勞工失去工作,嚴重打擊當地經濟。另外一個受影響的是汽車產業,由油轉電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勞工較少,而且電動車所需零件和維修也較少,因此也衝擊到週邊產業。2018年南韓的汽車產業勞工約為190萬人,未來都可能失業。接著她分析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南韓民眾,從無背景資料到獲得資訊之後,民眾認為需要延後燃煤電廠和汽車產業的轉型以符合公正轉型,這也是現在所面臨的一項困境。既有法規和架構已列出公正轉型的議題,而第二屆的碳中和委員會下的子委員會由8個減為4個,但公正轉型委員會依然是其中之一。目前的公正轉型已備受討論,但相關的縝密計畫還不足,所以需要風險與衝擊評估,法律的保護,並且籌措更多的資金。
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學堂副教授Gregory Trencher則分享「追求日本的公正轉型:以發電和公路運輸部門為例」(Pursuing a Just Transition in Japan: The Case of the Power Generation and Road Transport Sector)。他首先指出公正轉型並不是日本的相關政策文件中的用詞,但相關概念其實已被討論,例如太陽光電發展和電動車產業的轉型,而且學界、NGO和產官學網絡有3份重要的報告檢視了日本的公正轉型。這些報告中指出較為重要的是汽車產業,因為有20萬名勞工會受到影響,特別是東海(Tokai)地區。
圖五、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學堂 Gregory Trencher 副教授
他接著以太陽能和汽車產業轉型為例。從日本的能源組合來看,希望在10年之內將再生能源提升到36-38%,核能提升到福島核災之前,以減少化石燃料的比例。日本的太陽能產業已有相當大的成長,但預期在2030年會產生80萬噸廢棄物。日本政府調查顯示大部份廠商都沒有廢棄物處理的計畫和預算。這種棄置太陽能板的情況類似日本過往棄置加油站的經驗,所以目前日本修正法律要求廠商提撥基金處理。太陽能發展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們往往架設在山坡,影響生態、環境和社區的安全,但被認為沒有為社群提供利益和就業機會。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因此要求以環評來處理太陽能板的架設。其次,日本政府將在2035年停止販售燃油車,但受到豐田(Toyota)汽車總裁的挑戰,公開反對政府的政策,誇大勞工失業的數字,展開抹黑政府的宣傳,強調敵人是「碳」,不是燃油引擎。日本的加油站因為人口老化和燃料效能提高等問題正在衰退,未來也希望轉為複合式的能源樞紐。日本政府也希望透過教育訓練和補助讓油車產業的人力資源和廠商轉向電動車產業,例如經產省的Mikata計畫,以及綠色成長策略。最後他也指出目前的公正轉型概念大多提到勞工和產業,但也需要注意其他產業跟非勞工社群也有可能受到再生能源的影響,考量環境衝擊和未來世代將面臨的廢棄物管理負擔。
在日韓學者分享後,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施克和和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分享並共同座談。施克和副主委的講題是「公正轉型的挑戰與實踐- 臺灣經驗」,他首先提出今年3月30號國發會發表的淨零路徑4大策略便有包括公正轉型,也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的第六條和第八條中,目前還在立法院審議中。長期追蹤的立委包括洪申翰委員也對公正轉型的框架提出修正案。12個路徑的新版本將會在這個月(12月)公佈,除各部會的回應外,如Prof. Trencher指出,核能和石化業退場與中小企業如何轉型都需要考慮。他進一步指出公正轉型的狹義面,仍然是工作和就業為主,但廣義包括勞動就業、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民生消費、政府治理等課題。
施副主委認為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經驗借鑑,例如新政策引進對於勞工以及產業的衝擊,可在WTO與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找到類似的問題。目前對於公正轉型已有許多工具,如綠色就業模型、經濟學的評估、風險評估和環評等。一個包括勞動就業、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民生消費和政府治理的框架,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轉型,對行政當然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有學界和商界的投入將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這個框架還需要考量到投資者跟股東,需要考慮到包容性以及分潤的結構,不能只談成本。他最後以蘇格蘭政府、臺灣的運具電動化和無碳化以及漁電共生為例,說明每個國家公正轉型都有其特殊的挑戰。儘管當前政府還在初期階段,而且公民參與從過去到現都很困難,但就目前的政府的做法而言,未來希望會就公正轉型的角度有更多的商談,並且成立公正轉型的委員會,以不遺漏任何人為目標。
圖六、國家發展委員會施克和副主委
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則從高雄的生活經驗分享。高雄的空氣品質長期受到產業結構的影響,以中油大林煉油廠爆炸案為例,除了該廠過去就持續造成各種問題外,大林蒲地區更是深受其害。大林蒲的生活品質惡劣,但若要他們遷村卻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居住權和勞動權。從公正轉型的原則來看,合理的工作、消滅貧窮、永續發展都是大林蒲所需要的。他再以大社工業區降編乙種工業區為案例,2018年高雄市政府將降編案送入內政部後便沒有下文,而且工會要求政府不要降編而是決定遷廠還是關廠,協商沒有共識的情況涉及到公正轉型中的利害關係人參與。他提供我們一個思考點,雖然大社工業區包括不同廠商,但還是可以比較中油過去順利關廠時對勞工的溝通和協助經驗。他認為大家雖然都同意轉型重要,可是也要考慮員工。就像電動機車轉型,總部在高雄的光陽及其下游廠商也都遇到類似的問題。
圖七、高雄市產業總工會葉品言總幹事
在提問與討論中,尹順真教授指出處理淨零和失業的最佳方案是準備社會服務網絡,如就業訓練;也需要社會對話和社會共識;她強調如果我們只看成本,我們很難轉型,所以我們需要看更大的願景以實現變革和創新。有別於過去的能源使用改變,當前的能源轉型是有目標、有意為之的轉型,所以更應規劃如何容納受影響的人。Trencher教授也認為當前的轉型與過去不同,是有目標且受到環境因素重要的影響。他認為日本政府已釋放清楚的訊息給市場,但日本自身的產業文化可能不會那麼快地調整結構,且國際轉型趨勢也可能會對Toyota等廠商造成壓力。施克和副主委表示目前國發會有公正轉型委員會的規畫,將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政府跨部會協調的機制,一是社會部門,包括產官學和利害關係人,也會有一個類似技術部門的討論。他也認為行政部門在轉型中的橫向溝通有變快,但仍需要更多的討論與對話,也要確保資訊交流的效率並且考量日韓學者提到的空間與國土規劃問題,並且檢討既有的社會安全機制適不適用。葉品言總幹事則指出當前的轉型較過往有更高的不確定性、期程很長,資方可能較為瞭解,但對勞方可能是不熟悉的,而且當前的勞雇關係和勞動結構也與過去不同,將會有更大的挑戰。
本次「富邦全球化講堂」綜合座談最後由楊瑪利社長總結,透過講者的分析與回應,我們已知道當前挑戰在哪裡,目標在哪裡。未來的實踐,仍有賴社會各界的關注與交流,才能促成真正以人為本、加速淨零的轉型。
圖八、遠見雜誌楊瑪利社長
公正轉型調查
國際公正轉型 尹順真教授
國際公正轉型 Gregory Trencher
國際公正轉型 施克和副主委
國際公正轉型 葉品言總幹事
國際公正轉型 綜合座談
-
1111215_臺灣⾼碳排產業之公正轉型意識調查.pdf
Size: 859.38 KB
Hits:25 -
1111214_葉品言_國際公正轉型的挑戰與實踐.pdf
Size: 1.10 MB
Hits:8 -
1111214_Trencher_Pursuing a just transition in Japan.pdf
Size: 6.51 MB
Hits:4 -
1111214_尹順真_The Road to 2050 Carbon Neutrality and Challenges for a Just Transition in South Korea.pdf
Size: 2.89 MB
Hits:4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活動連結
2022富邦全球化講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