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活動與回顧 navigate_next 活動回顧 navigate_next 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 navigate_next 【活動回顧】告別碳時代 轉型加速度: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臺灣深度減碳的關鍵挑戰專題演講暨綜合座談
2018-01-23
點擊數:4112
【活動回顧】告別碳時代 轉型加速度: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臺灣深度減碳的關鍵挑戰專題演講暨綜合座談
論壇活動回顧:

告別碳時代 轉型加速度: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臺灣深度減碳的關鍵挑戰專題演講暨綜合座談

 

文/蔡穎杰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文編小組

 

  面對今日極端氣候、空氣污染和產業發展等持續存在於臺灣社會中的挑戰,轉型已成共識,但怎麼加速轉型卻仍然莫衷一是。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與財團法人富邦文教基金會,於今年1月17日聯合主辦「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暨臺灣風險社會論壇」;以此作為平台,邀請專家、學者、公部門以及公民團體,一同關心臺灣未來發展願景,如何加速告別以化石燃料為主體的社會與經濟思維和體制,接軌到新社會與經濟趨勢之中。此次講堂亦感謝富邦金控贊助,與研究合作計畫「深度減碳,邁向永續社會─邁向深度低碳社會:社會行為與制度轉型的行動研究計畫」支持。

  講堂以「告別碳時代 轉型加速度」為題,邀請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以「臺灣邁向深度低碳社會的關鍵挑戰」發表演講,切入臺灣邁向深度低碳社會之現況,以及未來短、中、長期發展的要點。廖院長分別從全球、臺灣和關鍵挑戰等三個層次來討論。他首先指出在過去五十年來,由於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氣)的使用,溫室氣體濃度與地球溫度快速上升的趨勢已無科學爭議。伴隨而來的極端氣候和災難,使得未來的情況只會更嚴峻。

  廖院長從全球碳循環的角度說明陸域和海洋的碳循環過程,其中由於人為使用化石燃料而導致每年約增加100億噸碳到大氣中,日積月累的結果將會非常可觀。廖院長接著說明一些可行的減碳措施,如再生能源、增加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為生質和化學材料,以及有效的利用農畜業排出的甲烷作為生質和化學材料。然而全球人口不斷增加,新興發展國家的需求不斷上升,在能源用量勢必增加的情況之下,至少要做到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才行。接著,廖院長轉回臺灣的情況。臺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並且化石燃料依然是主要能源來源,且臺灣位於地震帶,核廢料是無解的難題。臺灣每賺1美元的GDP,排出0.5公斤二氧化碳,高於全球平均的0.43公斤,臺灣每年人均碳排也超過十萬噸,是居世界前幾名。與碳排相關的空污問題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相當嚴重,而且在地理上影響不均,中南部嚴重受害。

  

  面對此一全球局勢和臺灣的處境,廖院長分別從短、中、長期的觀點來提出見解。短期目標應該是增加能源效率、佈建再生能源,並且從民眾有感的空污下手以減少排碳目前臺灣能源用量裡面,20%用在電力,因此需要的是提高能源效率。尤其是必須提供工業部門誘因,來增加能源效率,例如優化製程、更新設備、熱回收等等。在建築方面,鼓勵推動綠建築。交通方面,鼓勵大眾運輸、改善油耗率,並強化社會減碳意向。他也以中研院低碳環境營造計畫為例,說明中研院投入短期發展的心得。並強調應該以社會投資的概念,來推動太陽能板建置。

  中期而言,則需要建構高效能低碳社會體系,發展設計導向、腦力密集的低耗能產業並且智慧電網的架構需要建立以推動再生能源。加上完善大眾運輸與能資源的循環利用,例如電廠廢熱回收、城鄉垃圾回收、廚餘回收。同時,開徵碳稅是一個可行方向。長期而言,則需要邁向碳中性社會。例如,推動電動車(配合綠能發電)、儲能技術、二氧化碳轉化技術。廖院長並闡釋傳統汽車與電動車、氫能車的碳排放差異。並邀請在場各界提供想像和意見。

 

 

  在廖院長專題演講後,接著是綜合座談,由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院長主持。與談人包含早前進行專題演講的廖院長、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楊順美秘書長、臺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李堅明理事長、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劉書彬教授。楊順美秘書長首先指出,目前政府設定的減碳目標甚佳,以94年為基準年,預定到119年減少20%。不過目前先緩後速的策略設定比較困難,應該是先速後緩比較合理,並且推動政策時,往往涉及跨部會合作,最好有統籌單位來提供民眾補助以及正確資訊,並建議政府應提出明確的能源轉型路線圖李堅明理事長提及,歐盟與紐西蘭已經在規劃零碳排社會。藉由負碳排技術與碳交易提供市場誘因,希望2090年時達成全球零碳排劉書彬教授認為,綠色經濟轉型需要民眾作為投資者來提供誘因,例如電價應該合理化反映外部成本。劉教授並闡釋能源民主的觀念,需要兼顧民主參與、所有權、價值創新與就業、生態保護。廖院長回應,不同的減碳經濟誘因策略值得進一步分析,但民眾的意願非常重要。

  綜合座談會後的討論非常熱烈,有民眾提出不同數據和不同能源之觀點。廖院長則進一步闡釋其短、中、長期的發展策略。他指出,短期來說,只能以現有科技做多少算多少。中期,需要更多研發跟政策支持,長期來說,需要持續研發創新與公民的推動。科技的進步是可以期待的,例如過去幾年手機的發展。我們需要不停向科學的極限挑戰。詹院長也補充科學家需要talk to people,這樣社會才容易改變。也有聽眾提問高雄加速產業轉型的建議,邀請在場專家各自提出見解。廖院長出應以能源效率增加為優先,所以先進行設備更新與製程改良應該是先做的。他進一步破解迷思,說明臺灣說的製造業轉型常常指的僅是新產品或是降低成本。但是應該增加的其實是效率或自動化。未來臺灣應該研發這些技術,輸出技術而非產品。楊秘書長則點出臺灣空有法令但執行不佳,比方有規定800KW以上的廠商,要有一成綠電,但卻不知道執行狀況如何。李理事長則說明可以要求廠商申報老舊設備,國際上的做法是導入市場機制,結合公民電廠概念,由政府協調利害關係人。

 

 

  場內的前環保署魏國彥署長提問分享碳封存臺灣可以考慮,但是離岸風場可能要再研究;臺灣地熱有潛力,但是目前是零;至於各部門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去年底已經公布,但實際減量成效後續可再追蹤檢視。廖院長則一步說明為什麼需要增加共識,並呼籲在面對轉型挑戰的現在,不能只考慮利基,囿於現有技術,而抹殺掉所有可能性,面對過往理論與實際應用無法達成的重大挑戰,應該運用基礎研究,積極地開發新科技,不斷突破科學技術,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廖院長指出與其一直辯論困難的地方,希望大家從辯論進化到實踐,一百人裡有一人成功就是大進步了。

 





相關檔案下載:
  • pdf_icon
    深度減碳刻不容緩 楊順美秘書長

    Size: 3.07 MB
    Hits:0

  • pdf_icon
    臺灣深度減碳的關鍵挑戰 李堅明副教授

    Size: 3.06 MB
    Hits:0

  • pdf_icon
    台灣減碳環境的創造 劉書彬教授

    Size: 1.22 MB
    Hits:0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