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主題 navigate_next 治理與政策 navigate_next COP28對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啟示與挑戰
2023-12-28
點擊數:5284
COP28對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啟示與挑戰

文/黃偉任 中心助理研究員、林雲翔 中心兼任助理研究員

  在2015年的COP21大會上,簽署了《巴黎協定》,旨在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其目標是確保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代升高不超過2℃,並努力限制在1.5℃以內然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發佈的《2023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截至2023年10月,全球平均近地表溫度已比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4°C(圖1)。根據截至2023年10月的數據,可以幾乎確定,2023年將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為炎熱的一年。

  在此背景下,COP28將首次正式檢視自《巴黎協定》以來這幾年各國自訂貢獻目標、規劃與進程,等同於對各國近年減碳成績的全面檢視,並且鼓勵各國提出更為積極的承諾和行動。

 

圖1 全球平均溫差值
圖1 全球平均溫差值(與1850-1900年平均值相比)
資料來源:(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2023)

 

建築淨零的重要性

  根據2022年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研究報告,如圖2所示,建築與營建業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高達37%,並且佔全球能源需求達34%(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2)。這顯示減少建築業碳排放已經變得非常迫切。與此相比,過去幾年全球能源領域在明確的發展目標與大量資金投入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在再生能源領域,如太陽能和風能不論是發電量或是技術革新每年都有顯著成長。與之相對,建築領域減碳相關部門近年來主要聚焦於新建建築與公共建築,因為這些項目更容易整合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綠色建築原則。然而,針對既有和老舊建築的改建與減碳在多數國家的政策和投資計劃中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因此,本文將先聚焦COP28會議上關於建築部門減碳議題之討論內容,並盤點國際上各國對於實現淨零建築的途徑和政策,最後檢視我國在淨零建築政策領域的現況和準備狀況,以期為我國未來的淨零建築行動提供實質且有益的參考。

 

圖2 左-2021年全球建築及施工營運及流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右-2021年全球建築與施工最终能源需求
圖2 左-2021年全球建築及施工營運及流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右-2021年全球建築與施工最终能源需求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2)

 

COP28對於建築部門減碳之討論

  在2023年12月6日的COP主題日討論中,特別強調了建築部門在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中所占比例近40%的重要性。為應對這一困境,當日會議最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倡議,包括《水泥和混凝土突破》(Cement and Concrete Breakthrough)和《建築突破》(Buildings Breakthrough)等。

  《水泥和混凝土突破》由加拿大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聯手主導,其主要目標在實現水泥和混凝土產業的脫碳。該倡議除了希望推動低碳甚至零碳水泥成為未來市場的首選,同時指出水泥是全球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佔2019年全球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6%。此外,水泥業是歐盟未來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的首批管制行業之一。對於台灣的水泥業而言,這不僅是一項產業升級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建築突破》是由法國與摩洛哥兩國共同領導並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支持下協調,並提到建築業的發展會與各國文化、經濟、環境和社會相互影響,因此對於建築業的投資的方向非常重要。其主要目標在於加強國際間的協作,實現建築業的脫碳目標,其內容不僅包括新建建築物的設計和建造,還包括改善和更新現有建築物。目前已有中、美、德、日等27個國家加入。

  COP28會議上除了持續追求更新建築技術與低碳永續的建築材料外,亦開始將建築部門減碳納入其他考量,如加速推動與交通運輸結合的15分鐘城市規劃、提高住宅能源效率、協助能源貧窮居民之公正轉型等,以加強建築部門的減碳進展。

 

國際建築減碳目標

  以下將初步檢視歐盟、美國、新加坡與中國四國之建築部門淨零相關政策與目標,如歐盟有提出針對氣候變遷的「階段性目標與政策」以及2030年的氣候目標,包括將相對1990年基準減少55%的溫室氣體排放。特別關注建築領域,並計畫在2030年前進行3500萬棟建築的翻新與綠色轉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23a)。

  美國聯邦政府也推出EPA的「能源星級建築計劃」和美國能源部的「淨零能源商業建築倡議」,要求新建商業建築在2030年前實現零耗能標準,而其餘50%的商業建築則需在2040年前達到相同目標,最終在2050年實現全面淨零耗能(王榮進等人,2019:14-15)。

  新加坡則以《2030年綠色發展藍圖》為基礎,提出了「2030年80-80-80目標」,包括使80%的建築物符合BCA綠色標誌認證、使80%新建築為超低耗能設計,以及提升綠色建築的能源效率達到80%(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3b)。

  中國則計畫自2025年起,所有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並在2030年前提高建築物的再生能源使用率達8%。同時,新建公家機關建築和廠房屋頂的太陽能使用率也將提升至50%(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23c)。

 

表1 歐盟、美國、新加坡、中國之建築部門相關減碳政策表

 

2030

2040

2050

歐盟

較1990年減排55%、完成3500萬棟建築翻新與轉型、整體能源消耗減少36-39%

強化電氣化、太陽光電和再生能源供區域供暖、40%成為零排放建築、完全淘汰建築物中的化石燃料使用

符合氣候變遷減緩、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世紀目標

美國

所有商業類「新建」建築達到零耗能標準與新建築物和重大裝修的化石燃料減量標準,於2030年達成碳中和。

所有商業建築零達成耗能標準成、逐步汰換與禁止相關化石燃料設備的使用與安裝更新

所有建築達到淨零耗能、零排放要求

新加坡

80%的建築物符合BCA綠色標誌認證、80%新建築為超低耗能設計以及綠色建築提升80%能源效率

不明確

實現長期淨零排放目標

中國

2025年開始,新建的建築物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

2030年以前,促使建築物的再生能源使用率達8%,新建公家機關建築和廠房屋頂的太陽能使用提升至50%

不明確

碳中和的目標年份為2060年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經初步盤點,國際上各國皆以新建建築與公共建築的改善優先,對既存建築僅有歐盟有較明確且大規模的翻新計畫。起因於歐盟鑑於現有建築物每年僅有11%進行一定程度的翻修且較少觸及能源效率的革新,故歐盟執委會決定提出一項「引發歐洲改造浪潮」的策略(原文:this Communication presents a strategy to trigger a Renovation Wave for Europe),以打破現有之建築轉型速率的長期障礙,藉此刺激數位化與創造整體翻修供應鏈的就業和成長機會,並將目標訂為2030年前完成3500萬棟建築物的翻修與轉型。藉由提高並維持歐洲建築物的翻修及革新的速度與深度,以實踐2050歐盟碳中和之目標(European Commission,2020)。

 

我國淨零建築之政策與未來挑戰

  目前我國針對建築減碳散落在國發會十二項關鍵戰略裡的「淨零綠生活」與「節能」兩項戰略中(圖3、圖4)。包含推動被動式節能建築、節能設備、建築材料碳儲存與推廣綠色標章與提高家電能效。然而,考慮到我國目前擁有900多萬住宅(宅數:總樓戶數總和),僅依靠目前的政策力道並不足以引導全台的住宅淨零轉型。建築部門在實現淨零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更具整合性和系統性的國家政策支持。

 

圖3 十二項戰略節能計畫目標與路徑

圖3 十二項戰略節能計畫目標與路徑
資料來源:國發會(2022a)

 

圖4 十二項關鍵戰略淨零綠生活推動策略及措施圖4 十二項關鍵戰略淨零綠生活推動策略及措施
資料來源:國發會(2022b)

 

  截至2023年第二季,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統計數據,我國現有住宅達912萬宅,平均屋齡已達33年,而超過30年以上的建築物佔比高達53.3%。特別是在台北市,超過30年以上的建築佔比更高達72%(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3)。

  儘管目前至2030年前的建築減碳路徑尚未涵蓋老舊建築翻修,但針對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是實現永續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老屋翻修不僅可以增進氣候調適,改善能源使用效率,也能納入居住安全等多面向的思維。同時,我國地處板塊交界帶,地震災害頻繁,促使相關建築法規在科技進步和安全意識提升的背景下不斷加強,如《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設計地震力」係數從0.23g調整至0.33g。之後2006年1月1號再修正將全台灣7組斷層帶及地盤類別納入影響因子(王明鈞,2018)。換言之,由於台灣多數房屋的平均屋齡較高,這些老舊建築當時建造時的標準較為寬鬆,因此其抗震及抗災能力可能相對較弱。政府需要考慮如何改善這些老舊建築,以提高它們的抗震性。並在改善同時一併提升建築的減碳、能效和氣候調適韌性,以因應未來日益嚴峻的氣候和環境風險。

  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儘快盤查既有建築與分類規劃,並制定不同建築類型和屋齡的翻修法規和相關經費預算。於COP28的討論,除了技術與材料進步,以及對新建建築的要求,若要加速淨零城市與未來建築減碳的發展也有賴於改善既有建築物。 除此之外,更應擴大考量永續性與公正轉型議題,並協助相關產業升級轉型等,這些都應納入我國未來建築部門減碳計畫的考慮範疇,以建立更全面且永續的建築部門減碳策略。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3)。房屋稅籍住宅類數量
  2. 王明鈞(2018)。〈花蓮地震後 你住的房子是安全嗎?〉。信傳媒。
  3. 王榮進、鄭政利、陳麒任、呂文弘、徐虎嘯、廖婉茹、李招蓉、陳瑜芳(2019)。〈綠建築與近零能源制度之調合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4. 國發會(2022a)。〈十二項關鍵戰略-節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簡報)〉。
  5. 國發會(2022b)。〈十二項關鍵戰略-淨零綠生活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簡報) 〉。
  6.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3a)。〈歐盟〉。全球碳規範指引網頁。
  7.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3b)。〈新加坡〉。全球碳規範指引網頁。
  8.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3c)。〈中國大陸〉。全球碳規範指引網頁。
  9.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A Renovation Wave for Europe - greening ourbuildings, creating jobs, improving lives. 
  10. Global cement and concrete association (2023).“Canada Launches the Cement & Concrete Breakthrough Initiative at COP28.”
  11. Global alliance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2023).“Fostering Collabor ation: Buildings Breakthrough.”
  12.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2).“2022 Global Status Report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13.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3).“Provisional State of the Global limate in 2023.”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