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關於我們 navigate_next 研究計畫 navigate_next 其他計畫
其他計畫

  治理赤字是台灣邁向零碳社會的主要阻礙。一方面,台灣政府的治理效率不彰造成轉型瓶頸,另一方面,從過去高碳生產模式獲益的利益團體,尤其是鋼鐵、水泥、化工、運輸四大產業的抵制,阻攔了轉型。因此,台灣急需要創新治理推動零碳社會轉型。本子計畫將以四個路徑,對政府結構、管制、市場及溝通四個治理政策組合進行研究分析及實踐,四個路徑為,第一,全面性檢討轉型治理赤字;第二,評估台灣政策組合達到零碳社會的差距;第三,發展治理指標;第四,由於溝通治理是當代社會重要的政策施行關鍵,本研究將進行溝通實踐。

 綜觀全球一百多年來的科技與產業演進脈絡,其需鑲嵌在社會的認同與共識中,否則將衍生龐大社會衝突。而遲早走向被消費者淘汰的行列。甚至,當今的物聯網、AI、3D列印、能源科技、先進材料科技,無一不需要通過社會的認知、環境與健康意識檢證、社會的認同、學習與透過對話後產生更符合人性的創新。因此,臺灣在衡估未來2030、甚至2050科技、產業與社會的發展,若只有沿襲過去片面的推估,即使暫時取得推估的效應,但欠缺全觀性(totality)的角度,將無能因應與創造目前跨時代、激烈劇變的科技、產業、社會與經濟發展。面對此趨勢,於去年底舉辦的第十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中亦指出「透過系統性角度觀測我國社會現況、變化與需求動態,匯集產官學研的多方對話,形成我國科技發展願景」之重要性。

德國能源轉型近年來獲得全世界的重視。德國經驗讓全世界感到興趣的就是,再生能源運用比例最高的丹麥、挪威、紐西蘭等國都是擁有豐富天然資源、耗能重工業比例較低的國家;德國身為世界重工業大國,但2014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預計占到總發電量的25.8%,將首次成為德國電力供應最大支柱。2014年,德國太陽能發電約占總發電量的5.8%。其他再生能源中,風力發電約占總發電量的8.6%,生質能發電約占8%,水力發電約占3.4%。一般認為再生能源應付尖峰負載是其弱項,但德國透過設計與管理優良的電網,調控全國發電系統的結果,德國在當地時間2014年5月11日的中午12點到1點之間,再生能源總貢獻來到43.54GW,佔比達到74%,將近四分之三。也就是說,再生能源在一些特定時段,已經能夠應付德國這樣的重工業大國的尖峰負載。

 

電業自由化之法制與社會治理面向
  目前政策上電力市場自由化的部分尚僅只於發電市場,故現有排碳量的資料亦僅只於發電部門,未來通盤實施電業自由化後,輸、配電部門即可從現有的國營事業獨立出來,甚至進一步可發展至售電部門的競爭,因此在未來可預期電力事業的切割經營之下,如何預先掌握累積輸、配電部門的排碳資料,並且將節能減碳的思惟及策略充分納入電業自由化的規劃考量當中,而進一步反映在電業法的修訂,即為電力政策上的重要課題。

  在電業自由化的規劃方案中,電力網業一般被認為仍係屬於「管制性的部門」,而非如同發電業和售電業屬於「自由競爭的部門」。由於再生能源的供電,一般認為具有不穩定性,受天候、環境因素的限制,對電網本身的管理營運構成挑戰,當能源政策上積極推廣再生能源,提高再生能源占總體發電量的佔比時,則輸電網路及配電網路要如何因應,以確保其穩定性和安全性,即為電力市場轉型過程中之核心議題。臺灣目前與此相關的能源政策即為智慧電網的興建與推廣。

近年來,臺灣空氣污染議題已不斷地發酵與升溫,引起社會與公民團體的廣大注目及輿論。然而,空氣污染的問題不單單涉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亦涉及我國人民的健康風險危害,更而甚者,涉及到國家治理下環境不正義的風險分配問題。可以發現的是,人類社會的空氣污染,其實呈現典型風險社會特徵,因為「空氣與人」有切身親密的關係,最直接影響的就是人身生命安危課題。因此,空氣污染的環境管制課題,其實險峻地考驗政府的風險治理模式樣態,若採取過往處理環境政策的傳統思維,交付單一類型行政機關進行空氣污染管制政策,則可能使得政府遭致人民的不信任與抗爭衝突。因此,其議題更需要跨越不同政府部門來進行協調與跨域治理,才能解決空氣污染課題下的環境永續、健康危害以及環境教育等議題。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設立與維運計畫」為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所承接之科技部旗艦計畫,旨在因應具跨學科特質之當代議題,透過傳播正確的科學新聞與建置具可信度的傳播網絡,成為促進整體社會學習對話與共生的平台。

  從近年台灣面對科學風險爭議事件的脈絡中可以發現,官方以實證主義科學做為風險評估的單一基礎,可能忽略事件跨界風險的質,而延伸出其它問題與挑戰;而媒體在傳播相關資訊的過程中,也受到跨學科專業資訊以及政府部會資訊整合的挑戰。至終,民眾在大量龐雜且交互衝突的資訊衝擊下,缺乏參與投入社會學習的動機,並對政府與媒體資訊皆投以不信任。據此,在面對政府、科學機構、科學家、媒體與公眾等多元參與者,我們嘗試整合科學家與媒體之間的合作關係,作為建構可信賴的溝通平台的基礎,兼顧資訊的正確性與可讀性。

近二十餘年來臺灣政府雖然隨著國際綠色公約要求,逐步調整永續經濟與產業政策方針,在現實的產業擴張上卻不斷發展與規劃高耗能與高排碳石化業,並在不同階段引發重大的社會抗爭。而即使面對國際減碳與國內環境運動雙重壓力,但仍然遏止不住新興工業化國家經常以擴充能源密集產業、尤其可製成各種民生必需品之石化業為主要快速經濟擴張手段。跨年比較石化業、能源密集產業、工業部門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碳、能源密集度與GDP貢獻,可以看到,近十餘年來石化業的能源消耗與排碳佔全國比例節節升高,並帶動全國的增長;然而,其GDP的貢獻比例並沒有增加,反而一直維持在低的平盤水準。換句話說,其顯示十餘年來石化業大部份仍然停留在耗能性的低附加價值產品,並未積極轉型。對長期能源高度依賴的臺灣,其除了為造成國內高耗能、高排碳之系統性成因,其長期以來未變革的結果,也結構性的造成臺灣產業轉型困境的問題所在。

資料庫的建立乃是一切研究計畫的基石。本研究針對基礎能源轉型資料庫的建置,採取批判性、議題導向以及和知識轉譯導向、與大眾日常生活相關的方式進行推動和建立。長期以來,臺灣有許多的研究者都提出相關數據探討我國能源政策、能源產業發展與產業耗能等各種議題,而官方單位與國營事業如經濟部和臺灣電力公司等也都不斷出產相關數據來作為論述基礎。然而,學術上的數據目前仍然缺乏彼此比較和討論,並且散落在各種學術論文之中;另一方面,官方數據雖然較有作為比較基準的潛能,但鑑於我國官方單位所予之數據經常未能將其計算過程也一同公佈,因此在使用上也容易受到質疑。

  「深度低碳社會」網站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邁向深度低碳社會:社會行為與制度轉型的行動研究計畫」轄下的資訊平台,由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管理。

  深度低碳(去碳)代表著國家經濟、社會型態與民眾生活方式的大幅轉型,這不僅需要上位的法制與政策、科學的基礎研究、產業的技術應用開發等,更亟需公民社會的積極參與及實踐,以降低轉型的各種阻礙。國際上針對此議題,已於2014年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倡議下,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網絡(SDSN)與法國永續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所(IDDRI)共同提出深度去碳途徑計畫(Deep Decarbonization Pathway Projects, DDPP),針對21世紀中後期設定深度減碳目標、提出可行的研究報告,目前已有16個國家30個智庫參與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