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階

  • 在COP26前夕,國際上開始盤點各國在巴黎協定後的減碳成果,實際上是很不樂觀的。日前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便指出各國最新的減碳規劃,是不足以避免全球升溫到危險程度的(環境資訊中心、姜唯,2021)

  • 《公司法》第1條開宗明義地指出:「公司成立的目的在於營利,而在行有餘力時,可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社會責任。」然而,當企業的商業行為已嚴重破壞環境原有的樣貌及運作機制,且反過來對企業的營運活動造成負面影響時,企業是否依然可以繼續將「承擔社會責任」僅視為一種選擇性的行動?

  •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會議(COP26)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最具代表性的談判焦點包括達成減媒協議零碳排車輛宣示、美中聯合聲明承諾加強氣候合作,同時世界各國需於2022年底提交計畫,於2030年碳排放較2010年減少45%。

  • COP26氣候峰會已於11月13日落幕。作為COP21後最具重要性與代表性的締約方大會,COP26確實在全球數項減碳共識上有所進展,但多數專家認為,本次承諾目標仍然無法在20年內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根據目前各國的減碳承諾(NDCs),僅能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2.4度以內,且無法達成2030年依據2010年的水準減碳45%的目標。

  • 臺大風險中心認為:政府須把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並且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時刻,持續地與社會、企業進行政策溝通,以便讓世界看見臺灣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危機的決心與毅力...

  • 中國河南省七月中水災造成當地傷亡,其中鄭州地鐵事件更是受媒體矚目。然而,本次專題的焦點並不是放在鄭州地鐵淹水的悲劇,而是在事件中於中國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一篇文章...

  • 隨著各界對環境與氣候的危機意識抬頭,電動車在各國漸受重視,儘管目前電動車的價位仍高於燃油車,但許多國家已經設定了電動車階段性政策目標,並推出政策扶植電動車相關產業的發展。就現階段而言,電動車在世界各地推動的狀況為何呢?各國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野心與策略又是如何?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是否有跟上國際腳步?...

  • 為展現台灣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蔡英文總統4月曾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然而,國際人士頗好奇,台灣喊出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有具體的計畫嗎?據了解,行政院內部會議,曾有部會首長質疑,台灣怎可能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部會首長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當然影響施政的成效。

  • 中國承諾達「碳中和」標準,開始限縮「鋼鐵」產量,「拉閘限電」危機,乾旱、暴雨接力,天災衝擊中國能源供給。 護持地球,國際減碳警鐘,為環境負責成趨勢,過去靠高碳、高汙染堆出「台灣錢淹腳目」,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台灣採「碳費先行」,2023年公布定價制度,努力減排。

  • 誠如之前所言,新冠肺炎與氣候緊急將台灣推向世界歷史的舞台。疫情控制典範與口罩贈送,和大陸、美國、G7國家之疫苗贈送一般,放在普世價值的位階來看,具有道德的高度與並受到世界各國公平的回饋。

  • 2021年五月,發生了二起嚴重的全國性停電事故,皆與高雄興達電廠的運作異常相關。然而,這不單純是人員或硬體因素所致,也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對此,本期Open Energy將試圖釐清五月停電風波的歷程、直接影響與原因,再逐漸聚焦至全文核心,即氣候變遷電力系統調適的命題。

  • 聯合國秘書長強調目前九成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空氣品質不符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區域,導致700萬人早逝,其中60萬人是孩童。若未採行具體政策,2050時早逝人數會加倍。但若各國可以依循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規劃空污防制政策,淘汰燃煤,導入零排放運具,則在本世紀可拯救一億五千萬人

  • 憑著巨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奧運會是向大眾展示應對當今挑戰(如氣候變遷)技術的絕佳機會。作為一項全球性的重大賽事,奧運會有責任減少排放,成為永續發展的催化劑。

  • 世界歷史將台灣推向全球的舞台,其一為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引發台灣在全球生產鏈的戰略位置,晶片生產安全以及其連結之地緣政治與科技競爭。其二為新冠肺炎台灣的防守楷模、失誤、疫苗政策的調整。

  • 在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7項特別側重於能源領域,是與國際長期低碳轉型最為相關的目標之一。國際再生能源總署在今年也公開了SDG 7的最新年度報告 — Tracking SDG 7...

  • 英國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曾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2010年,英國燃煤發電占比高達40%,去年已降至1.8%,預計2024年10月起全面廢除燃煤發電。英國如何在短短10年內擺脫對煤炭的依賴?倫敦政經學院學者柏克(Josh Burke)接受《風傳媒》獨家專訪時表示,關鍵在英國於2008年通過《氣候變遷法》

  •  氣候變遷帶來危機,也帶來轉型商機。隨著歐美經濟逐步解封,全球唯一躋身蘋果供應鏈的化纖廠力麗訂單暢旺。因應國際品牌大廠如Adidas、Nike、H&M等要求使用環保再生料,Apple要求製程必須百分之百使用綠能,力麗投資設立力寶龍能源,全力發展綠能,

  • 許多科學研究都指出,親近自然可以有效調節身心靈健康,自2018年起,蘇格蘭的家庭醫師就正式將漫步荒野、海濱以及聆聽鳥鳴列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處方之一。去年許多經歷封城的國家,民眾長期居家缺乏戶外活動與社交,對身心健康產生了嚴峻的衝擊,...

  •  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科技大廠訂單滿載,在國際品牌壓力下,國內科技業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宏碁、聯電、華碩等紛紛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百分之百使用綠電。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國際品牌壓力沒有因疫情而減緩,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是大力發展綠能。」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