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胡祐瑄 中心助理研究員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河南省七月中水災造成當地傷亡,其中鄭州地鐵事件更是受媒體矚目。然而,本次專題的焦點並不是放在鄭州地鐵淹水的悲劇,而是在事件中於中國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一篇文章,其中描述了當地因為水患而無法進行任何消費行為的現象。接下來,本文將先簡單介紹七月河南水災事故的成因,並進一步說明以上議題的來龍去脈,然後將以「系統風險」的概念來解釋本次事件中能源系統韌性不足是怎麼衝擊到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 、 2021年7月河南水災
2021年7月17日,中國中部遭遇罕見的特大暴雨,淹沒了大片農田與村莊,更是造成多個城市嚴重水澇,導致許多交通事故與死傷事件。同時,因為嚴重淹水造成了電力系統故障,許多地區斷電時間持續了數天。長年耕耘中國水災研究的中國水利專家王維洛分析本次水患,其中指出兩個主要成因,其一是當地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都市規劃輕忽了河流排水功能的重要性;其二是,身處傳統缺水的省份,河南省管理人員長期重視蓄水多過排水,因此當地難以立即對於像本次這樣的災難做出應對。
事實上,當地政府在過去十年之中曾經斥資超過500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2150億元)將鄭州打造成「海綿城市」(sponge city),所謂「海綿城市」係指城市機能如同海綿一般,降雨時能吸水,而缺水時能夠擠出水來。然而,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李強指出,《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公示稿中設計的應對降雨量為20.5毫米,這樣的涵容力對於今年7月20日下午小時降雨量超過200毫米規模的降雨毫無招架之力。
二 、 水災造成的斷電所帶來的影響
災情期間,有一篇紀錄當地狀況的文章在中國的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有別於多數與地鐵淹水相關的報導,文章作者以當地居民的視角描述鄭州當地大水破壞電力與水利系統,因而連帶造成斷電、斷水以及斷網的情況。其中有句話被各家媒體一再引用: 「7月20號之後,鄭州彷彿一夜之間回到了2000年左右。」
作者提及,當地不只是家戶,甚至有數個醫院都斷了電無法正常提供醫療服務,而交通系統更是因為斷電幾乎停擺。首先是地鐵與火車等交通網路,由於大範圍停電難以運作,再者是計程車,配合中國推動電動車相關政策,許多司機已經換成新能源車,也正因如此,在本次的大停電中這些電動車失去動力來源而無法提供服務。而即便仍是使用傳統能源的車種,也因為沒有網路,司機一來收不到在網上叫車的訊息,二來因為無法使用導航準確獲得路況而寸步難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在事發當下,大多的市民根本無法取得貨幣進行任何消費行為。中國電子支付普及程度非常高,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於2019年發布的《2019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PwC 2019 Global Consumer Insights Survey),在當時,中國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就已高達86%,其中已包含相當比例的農村人口。中國大部分區域,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幾乎使用不到現金,多數人不會持有太多紙鈔,而鄭州市貴為河南省省會,更是人口高達一千兩百萬人的大城市,當地的消費習慣早已高度依賴電子支付,在斷電當下,多數民眾並沒有準備足夠的現金,根本無法購買任何的商品或服務,於停電那幾天,鄭州便出現人類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現象。
三 、 極端氣候的系統風險
由今年年初的美國德州大停電 、五月中台灣的興達電廠停機事故,到本次的河南斷電事件,都可以看見現有的發電系統受到極端氣候干擾,使得當地系統無法正常運作的現象,其中不僅帶來經濟上的損失,更是奪去許多人的性命。當高碳排的能源使用模式加劇氣候異常的同時,異常的氣候更早已開始衝擊能源系統。然而,在現今的社會中,許多人尚未真正地理解到氣候變遷正在帶來破壞,常常會有這個議題距離自己很遙遠的錯覺,很難具體想像氣候異常究竟會對自身帶來甚麼樣的影響,每每在類似事件發生當下,媒體上的主流論述仍是以高度驚訝的態度來進行報導。
然而,若觀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年度《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s),可得知相關氣候異常的風險在近十年來早就榜上有名,而從環境問題衍伸出的各式風險也一年比一年佔據衝擊與可能性排行前五名中更多的位置,氣候正在一點一滴地侵蝕人們的生活。氣候危機,除了帶來難以忍受的天氣狀況之外,因為酷暑、酷寒、洪水 、乾旱等現象越發頻繁地出現,影響的不僅僅會是生活的舒適程度,更是破壞了能源系統的穩定性,並且延遲了高度仰賴電力的數位化發展進程,而整體系統穩定性下降並不利於經濟成長。
圖1 WEF《全球風險報告》近十年風險可能性與影響排名(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在戰略情報(Strategic Intelligence)系列中更仔細地說明了氣候風險(Climate Risks),也在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的主題下提及,根據德國的慕尼黑再保險公司( Munich Re)的數據,2020 年因颶風、野火、乾旱和洪水等氣候災害造成的財務損失總額超過 2000 億美元;而美國在2018 年底發布的《國家氣候評估報告》(The US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則是預估,到本世紀末,美國每年相關損失將達 3000 億美元。這些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帶來經濟損失,更是大幅增加社會成本。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數位化是勢不可擋的趨勢。在教育 、醫療、交通運輸等部門以及一般的消費行為中,對於網際網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而隨著新興能源的發展,以及各國減碳政策的實施,以電力取代傳統能源的動力交通工具將逐漸成為市場中的主流。在這些趨勢之下,電力的需求將繼續增加,而能源系統的複雜程度則是會日復一日的提升,也使得氣候風險對能源系統的影響越來越大。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從本次討論的案例中可以認知到,在錯綜複雜的能源系統裡,一個錯誤或干擾都極可能牽一髮動全身,造成各部門運作全面停擺。因此,在享受數位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應注意到這些存在於時代中難以避免的系統風險。
以目前的情況觀之,很難期待未來不會再有像河南水災這樣的悲劇發生,相反地,在碳排放量不停升高的趨勢下,類似事件的發生極可能越來越頻繁,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做到完全防堵這樣的問題。以本次的事件作借鑑,於短期內,執政者需強化能源系統的韌性,並對於升溫情境做出有效評估,而在中長期對氣候調適策略做出規劃,並且善用數位科技減緩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除此之外,應該更根本地意識到氣候風險的嚴重性,在各部門的發展方針中落實淨零碳排。
參考資料:
- BBC News 中文. 2021. 河南水災:特大暴雨致數十人死亡 最初24小時發生了什麼 — BBC News 中文.
- PwC Taiwan. 2021. 資誠發布《2019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數位行為將主宰消費市場 做好四策略迎接經營挑戰.
-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1. 要聞解說 — 王維洛:導致鄭州特大水災的四大因素.要聞解說 — 王維洛:導致鄭州特大水災的四大因素.
- Strategic Intelligence. 2021. Climate Change.
- Strategic Intelligence. 2021. Global Risks.Global Risks.
- 香港文匯網. 2021.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失去了互聯網 — 香港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