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婉瑜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
城市綠地的可及性決定人與人連結的社會韌性
許多科學研究都指出,親近自然可以有效調節身心靈健康,自2018年起,蘇格蘭的家庭醫師就正式將漫步荒野、海濱以及聆聽鳥鳴列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處方之一。去年許多經歷封城的國家,民眾長期居家缺乏戶外活動與社交,對身心健康產生了嚴峻的衝擊,因此有部分國家仍允許民眾外出使用綠地。而長期處於封城狀態的英國,更在2020年7月起由國民健保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提出綠色社交處方(Green Social Prescribing),鼓勵醫療從業人員進行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的社交活動,如散步、社區園圃、食物種植…等來紓解身心壓力,前後投入九百多萬英鎊,推動以自然綠地為場所來連結社會照護與社交活動,從而降低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y)的問題並且提升地區的社會韌性。
的確,在不鼓勵移動與群聚的狀況下,要讓所有人能在步行的範圍內就擁有一方可以喘息的綠地顯得格外重要,居家附近的公園綠地因此成了維持社交距離與身心健康的最大公約數,這樣的認知推動了國際上對於綠地規劃的反思。許多綠地倡議捲土重來,強調可及性綠地在(後)疫情時代對於促進身心健康、適應極端氣候以及形塑社會韌性的重要性。如近期常被提及的巴黎15分鐘城市,便是主張由完整的步道和自行車系統來取代過去以汽車為主的城市規劃,讓更多灰色空間得以釋出變成綠地,以城市自然化作為應對氣候與健康雙重危機的手段。這樣的承諾與遠見也使得巴黎市長Anne Hidalgo在2020年的大選中得以連任。而C40 Cities也將相關概念納入「綠與正義復甦」(A Green and Just Recovery)的倡議之中,這無非是認知到城市綠地的是連結環境與社會系統的關鍵基盤,因此主張綠地規劃經該考量到健康與社會公平。由這個面向看來,台灣的鄰里公園以及近期所推動的都市農園(園圃)都提供了可及性很高的綠地,但這兩種綠地的數量雖多但事實上卻遠低於各國,再加上鄰里公園往往充斥著各類設施,綠覆率與自然程度都不高,像這樣的「綠地」是否能肩負市民親近自然的渴望,達到因應極端氣候、調劑身心健康的多重目標,或許還得打個問號。台灣自五月三級警戒以來,有許多城市的公園綠地採取全區封閉的做法,雖然避免了群聚的風險,但似乎也反映出我們尚未正視綠地在疫情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圖一 僅封閉設施的做法似乎較能兼顧防疫與紓壓的需求
另一個因疫情而浮現的綠地問題是城市對於外部資源的高度依賴,許多國家在封城之後面臨糧食供應鏈中斷的問題,導致糧食短缺、價格攀升,在國際上引起不少討論,也讓都市規劃界重新思考在城市中保留生產型綠地的必要性。過去一年,有許多學者及團體主張利用社區園圃提升糧食安全,同時也能帶來心靈調劑、氣候調節、園藝治療、環境教育、生物多樣性…等多重效益。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經由耕種活動所產生的社會連結,因為這些人際網絡,在災害發生的時候,往往扮演社會安全網前線。身處於台灣的我們雖然幸而未明顯感受到疫情對於糧食安全的衝擊,但日前北農的疫情擴散導致休市一事或許就是一記警鐘。近年來有許多縣市積極推動都市農園政策,如台北的田園城市,新北的可食地景、台中的食物森林等,紛紛利用閒置空間與建築屋頂,在市區中創造出大大小小數百餘個園圃,這在疫情底下似乎顯得格外有遠見。然而,這些立意良善的都市園圃在產量與運作上卻存在著許多限制,是否能提高社區的糧食安全與社會韌性其實有待商榷。以台北市來說,田園城市基地有高達56%以上位於校園內或是公家機關的屋頂上,這些園圃仰賴特定團體維護管理,在使用對象與時間上均有限制,想必在三級警戒的當下,早已成了不可及的綠地。另外,雖有30%左右的園圃坐落在社區的空地內,但絕大部分位於公有土地,隨時都得面臨用地被收回開發的壓力,因此台北的田園城市政策,無論是在食物安全的保全、生態系統服務的提供、或是社會韌性的營造上其實都不具有永續性。
圖二 即將被闢建為社會住宅的台北市復建里幸福農場
這個六月政府從善如流的免去夏季電價,紓解了居家防疫吹冷氣而產生的電費壓力,但增加冷氣使用對於都市高溫與全球暖化而言無疑都是火上澆油。放眼國際,無論是位於寒溫帶的英國格拉斯哥或是亞熱帶的越南河內都在近年立下都市林政策,將在幾年內種植數以千百萬的樹木,以自然的力量協助城市因應氣候變遷。而對於弱勢族群而言,城市中一片提供納涼的綠地或許更能抵禦酷暑,而他們在公共空間中所形塑的特殊文化與社交網路也是都市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身處在極端氣候下的疫中世界,城市綠地所扮演的角色越發鮮明,它是銜接環境與社會韌性樞紐,應該被作為台灣追求城市永續的當務之急與長遠之策。
相關連結:
參考文獻:
- Barton, D., Haase, D., Mascarenhas, A., Langemeyer, J., Baró, F., Kennedy, C., Grabowski, Z., McPhearson, T., Krog, N.H., Venter, Z., Gundersen, V., and Andersson, E., (2020), Enabling Access to Greenspa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Perspectives from Five Cities, The Nature of Cities. Retrieval Date: 8 July 2021.
- Carrell, S. (2018). Scottish GPs to begin prescribing rambling and birdwatching, The Guardian,. Retrieval Date: 28 June 2021
- Shih, W.Y. (2020). The Pandemic Magnifies Spatial Inequality Arising from Greenspace Planning in Cities, Urban Green Adaptation Diary. Retrieval Date: 1 Dec 2020
- 石婉瑜 (2020) 當新冠肺炎讓都市農園的價值再現-台北的都市農場卻面臨威脅,Urban Green Adaptation Diary,. Retrieval Date: 28 June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