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宛蓉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助理教授
林敬軒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氣候變遷與環境危機深刻影響人類生活,極端天氣如豪雨、乾旱和高溫等對全球乃至臺灣的公共衛生帶來嚴峻挑戰。此影響更呈現世代不公平—較晚出生的兒童青少年世代雖然生成較低的碳足跡,卻承擔更高的環境代價。研究顯示,相較於1960年出生的人,2020年出生的兒童在其一生中將經歷「加倍」的極端氣候事件,如2倍的野火、2.6倍的乾旱、2.8倍的洪水、2.8倍的農作物歉收風險、6.8倍的熱浪,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將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和發展(Luthen et al., 2021)。兒少對於當前這場全球性的危機雖然負有最少的責任,但卻承受最嚴重的惡果,並擁有最少的資源和最小的聲音與機會來因應這些個人和世代層面的衝擊與挑戰。因此,氣候不正義(climate injustice)已然浮現成為世代間的議題與考驗。
隨著氣候變遷成為全球最迫切的挑戰,其影響不僅關乎環境保護議題,更深刻威脅著兒童權利。「氣候危機即是兒童權利危機」(the climate crisis is a child rights crisis),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2021年發布的報告主題,重點關注全球氣候變遷對於兒童發展和權利的影響。該報告顯示全球約有十億兒童(接近世界一半的兒童)生活在氣候風險較高的國家,直接暴露在空污、乾旱、洪水、豪雨、高溫等氣候威脅之下,這些兒童面臨著健康風險、糧食短缺、教育中斷、居住環境惡化等危機(Bult, 2023),影響他們的生存發展以及免於剝削等基本權利。因此,綜觀全球,國際社會在氣候變遷下,對兒童權利影響的關注日益增加,各國已逐漸將兒童納入氣候變遷適應的計畫中,例如:2024年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強調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應確保兒童和不利處境群體的權益;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倡議將「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的資金分配優先考慮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兒童需求;2021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報告介紹「兒童氣候風險指數」(Children’s Climate Risk Index),藉以呈現兒童對於環境危機的暴露程度和氣候變遷影響的脆弱性。
臺灣於2014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將兒童權利的國際標準施行於現存所有跟兒童相關的政策法案之中,並隨後於2017、2022年進行兩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檢視國內兒童權利落實情況。在第二次審查中,國際審查委員特別關注氣候變遷為兒童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建議臺灣應參考《兒童權利公約》第26號一般性意見,加強政策面因應兒童權益的保障,並制定具體措施評估氣候變遷對兒童權利的影響。該一般性意見首次確認兒童享有「乾淨、健康和永續環境」的基本權利,同時將環境議題連結其他權利條文,包括不受歧視權(第2條)、生命權/生存權/發展權(第6條)、健康權(第24條)、適當生活水準權(第26條)、受教育權(第28條)、遊戲/休閒/娛樂權(第31條)等等。此外,該一般性意見特別強調「兒童最佳利益」和「表達意見權」的落實,意旨國家政府在因應環境議題時,應同時考量最佳利益原則,評估氣候環境造成兒童的獨特風險,不能僅消極保護兒童免於受環境危機影響,應更積極預防未來潛在風險和劇烈影響的發生。同時,在制定環境議題相關決策時,應積極徵詢兒童的意見,確保這些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群體有足夠的機會參與環境事務的決策過程、影響政策制定。
國際社會對於氣候不正義的關注除了在政策倡議,也反映在學術研究上。許多國家開始探究各種與氣候相關的心理議題,嘗試理解氣候變遷與環境危機之於兒少的具體影響,如:氣候焦慮(eco-anxiety)、氣候憂鬱(climate depression)、氣候困擾(climate distress)及氣候相關的創傷前壓力症候群(climate-related pre-PTSD)。一份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與 ecoAmerica整理數百篇科學研究成果並於2023年發佈的「心理健康與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因兒童需高度依賴父母或照顧者提供支持,所以相關影響可能從其出生前即已開始。許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氣候可能提升孕婦與胎兒面臨早產、低出生體重、胎死腹中、大腦發育異常等風險,導致兒少日後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習能力缺陷和自我控制能力下降(Clayton et al., 2023; Ha, 2022)。因此,氣候變遷對兒少會構成特別嚴重的威脅,並可能以不可逆的方式干擾其生理系統、認知能力及情緒調節的正常發展。此外,若當氣候變遷的影響與其他威脅兒少心理健康因素相互交織(如父母健康、憂鬱/焦慮、歧視、貧窮、居住安全、營養充足度、醫療可及性),更容易加劇兒少心理健康的脆弱性。
除新生兒與兒童階段,氣候變遷的衝擊亦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一項針對來自10個國家計一萬名16至25歲青年的調查研究,反映出氣候焦慮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氣候焦慮」一詞描述人類對氣候變遷的認知、恐懼與憂慮。研究顯示近60%的受訪者對氣候變遷感到高度憂慮,超過45%的人表示這種憂慮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包括工作能力(Hickman et al., 2021)。其他相關研究更進一步證明氣候變遷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增加壓力,嚴重則會導致心理疾病的診斷,像是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廣泛性焦慮以及自殺意念等(van Nieuwenhuizen et al., 2021)。亦有研究證實氣候變遷對於兒少心理健康的直接急性影響和延伸至成年的長期風險,包括PTSD、憂鬱、焦慮、恐懼症、睡眠障礙、依附障礙及物質濫用等症狀,以及影響情緒調節、認知發展、學習能力、行為、語言發展及學業表現,可能增加其成年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Burke et al., 2018)。氣候變遷引發的急性影響(如極端氣候災害)會在短期內導致創傷與PTSD,若缺乏適當的介入,可能造成兒少長期心理健康問題(Clayton et al., 2023)。以上國外實證研究皆呈現氣候變遷與環境危機對兒少心理與福祉(well-being)的衝擊,因此,聚焦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及其對年輕世代的影響已是當代迫切的議題。
國際社會強調兒童享有健康環境的基本權利,也呼籲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時,必須將兒童最佳利益置於首位,並保障兒童充分參與環境相關的決策過程。這不僅是對兒童權利的承諾,也是對未來世代責任的體現。近期研究顯示兒少普遍對氣候變遷表現出高度關切(Burke et al., 2018),但年輕世代對政府回應氣候變遷不力感到焦慮、挫折、與背叛(Clayton et al., 2023)。因此,政府和社會有責任為下一代的權利和健康把關。雖然我國政府和部分公共衛生學者已經開始研擬行動策略,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但有關於氣候變遷對於兒少心理健康和心理福祉的關注仍相對不足(Chang, 2023)。建議社會必須為氣候變遷對健康與福祉日益加劇的影響做好準備,將世代正義與公平置於優先考量;各國政府皆有責任保護兒童免於環境危機所造成的直接傷害,並應採取積極行動以保障氣候變遷所影響的兒童權利。特別是在協助年輕世代應對氣候變遷無可避免的心理健康影響時,支持應以系統性方式提供(Clayton et al., 2023),例如跨系統層級的應對措施、擴大心理健康照護的可及性、透過教育與倡議提升兒少參與、協助主要照顧者促進兒少適應能力以及培養心理韌性等行動策略,皆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對臺灣兒少與青年福祉的影響,同時關注延伸之世代正義議題。
- Bult, P. (2023). The climate is changing our children: This is a child rights crisis. UNICEF.
- Burke, S. E., Sanson, A. V., & Van Hoorn, J. (2018).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ldren.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0, 1-8.
- Chang, H. C. (2023). Systematic policy review of air pollution governance for children in Taiwan: perspective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42(3), 283-293.
- Clayton, S., Manning, C. M., Hill, A. N., & Speiser, M. (2023). Mental Health and Our Changing Climate: Children and Youth Report 202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ecoAmerica.
- Ha, S. (2022). The changing climate and pregnancy health. Curr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 9(2), 263-275.
- Hickman, C., Marks, E., Pihkala, P., Clayton, S., Lewandowski, R. E., Mayall, E. E., Wray, B., Mellor, C& Van Susteren, L. (2021). Climate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 global surve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5(12), e863-e873.
- Luthen, S., Ryan, E., Wakefield, J. (2021). Born into the Climate Crisis: Why we must act now to secure children's rights. Save the Children Child Rights Resource Centre.
- van Nieuwenhuizen, A., Hudson, K., Chen, X., & Hwong, A. R. (2021).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3, 1-9.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