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主題 navigate_next 能源與社會 navigate_next 臺灣社會工作在氣候變遷挑戰下的展望
2025-03-31
點擊數:22
臺灣社會工作在氣候變遷挑戰下的展望

文/黃彥宜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退休教授

 

壹、前言

  氣候變遷已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對全球環境與社會經濟體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報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遷現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負面衝擊與不可逆的環境危機,危及大量的陸地與海洋物種生存,更有多達33至36億人口生活在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脆弱環境中(IPCC, 2022)。

  臺灣地處亞熱帶,屬於人口稠密的海島型國家,也是颱風、水患和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面臨乾旱與極端降雨等災害與糧食安全的嚴峻挑戰。氣候變遷對臺灣的影響不僅限於自然環境,還延伸至社會經濟領域,對農林漁業、水資源管理、災害防治和公共衛生等均構成衝擊,尤其氣候變遷的影響存在明顯的不均現象,受害最深往往是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孫文臨,2021;黃彥宜,2023)。

  氣候變遷不僅是一個環境議題,更是一個社會議題,社會工作是以促進社會正義、提升人們福祉為宗旨的專業,在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中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社會工作界需要將氣候變遷納入實踐範疇,從個人、家庭、社區乃至政策層面積極介入,以減緩氣候變遷對脆弱群體的衝擊,並協助社區和社會建立氣候調適韌性。

  本文從國際社會工作社群對氣候變遷的回應,思考臺灣社會工作所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契機,期許社會工作社群重新定位專業角色,成為積極的氣候行動者,並將氣候變遷納入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實踐。

 

貳、國際社會工作理論、教育與角色的變革

  國際社會工作社群在過去甚少討論氣候變遷問題,然而近年來在教育和實務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紛紛呼籲社會工作社群在因應氣候變遷和環境災害方面當發揮關鍵作用,有些國家的社會工作專業協會已將自然環境納入倫理守則(Madhanagopal & Nikku, 2023)。此外,社會工作專業傳統上關注社會正義,但面對氣候變遷,許多學者開始質疑在人類行為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人類世」(anthropocene)時代,只有社會正義不足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危機,因而呼籲社會工作教育和實務需要進行全面轉型,納入環境正義(Dominelli, 2014)。

  學者呼籲社會工作除積極提高人們對氣候變遷的調適外,也須瞭解氣候難民被迫遷徙和所需要的支持;社區環境遭受經濟和生態剝削等。因應氣候變遷所採取的策略可分為「減緩」與「調適」。然而,氣候變遷不只是科學的問題,減緩和調適政策也必須考慮社會層面,包括所得不均、社會網絡和社區特性等(Hopp, 2022)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多數社會工作者常自覺學校所學並未提供足夠的知識和實務裝備,鑑此,國際社會工作社群大力倡議「綠化」(greening)社會工作教育,呼籲在課程架構、內容和教材進行根本的變革,將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納入,除探討社會環境外也採取一個新的觀點,重新轉化人與其他生態物種的關係,不只關注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關係,也重視人與生活棲地間各類生態物種的關係,除社會正義外也關照環境正義,強調根除結構不均和進行跨專業的合作(Dominelli, 2018)。

  社會工作者向來在災變介入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諸多研究也建議社會工作者能超越減緩、調適和「處遇」(treatment)[註1]等層面(Ebi & Semenza, 2008),而能投入倡議、環境正義行動、結構性的變革、政策辯論、參與決策及綠能科技的運用等,除關注氣候變遷對弱勢群體的特殊影響,也能積極參與社區發展,共同創建一個更加公平和永續的未來(Schibli, 2020)

 

參、臺灣社會工作社群的現況與展望

  相較於國際社會工作社群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積極發展,臺灣社會工作學術界對此議題的相關研究與文獻仍相當有限。近兩年社福和社工專業團體曾舉辦以環境、永續發展或氣候變遷為主題的研討會,然而實質內容仍顯不足,顯示學術與實務界對這些議題仍相當陌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臺灣社會福利機構與社會企業已開始投入氣候變遷「公正轉型」議題,並處理能源貧窮的問題。正如國際趨勢所強調,公正轉型作為當代氣候變遷討論的核心概念,其目標在於經濟轉型過程中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創造公平的轉型過程,倡議「不遺落任何一個人」的理念。

  目前國內已可見到呼應國際趨勢的實務措施,諸如宜蘭縣政府與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合作進行能源脆弱度調查,並建立相關資料庫;家扶基金會推動「居家生活環境改善計畫」,致力於協助弱勢家庭擺脫能源貧窮的困境;心路基金會使其庇護工場成為臺灣首例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導入綠電的綠色庇護工場;陽光伏特家與花旗(臺灣)銀行合作,發展透過綠能建置支持社福機構的新模式;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為弱勢單位建置陽光電廠,以綠色電力提供永續支持,使一次性的捐助轉變為長期穩定的收益來源。這些創新形式對社會工作傳統單向和短期的募款方式帶來新的啟發,此等行動也呼應了國際社會工作界對於運用綠能科技和關注能源正義的呼籲。

  臺灣幾次重大災難重建和復原的經驗都顯示,生態復原力有助於災後重建的生計發展、社區韌性的建立和區域發展。這些行動也讓社會工作界意識到除了提供心理社會支持和基本需求援助外,也應關注環境永續。因此,生態環境復原不應被視為災後重建的一種手段,而當被視為是目標。從幾個成功的案例顯示,藉由重新省思人和自然的關係、友善土地的耕作、生態的復育和綠色旅遊都帶來了社區或區域在社會與經濟的轉型和「強健復原」(robust resilience)(Huang et al., 2018)。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臺灣的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確實影響社會工作因應的方式。例如,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使得經濟弱勢族群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更顯脆弱。同時,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在推動淨零排放的過程中可能對部分產業造成衝擊,引發勞工失業或轉業等問題。此外,如何在制定氣候變遷政策時納入多元聲音,整合在地文化、知識與傳統智慧,並鼓勵社區成員參與生態復育計畫,以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這些都是臺灣社會工作界未來可以更加關注的面向。

  臺灣在因應氣候變遷的教育與訓練上,應積極借鏡國際「綠化」趨勢,將氣候變遷與環境正義融入課程,無論附加、嵌入或轉型方法,宜將環境正義、永續發展和氣候正義視為核心考量。教材應更新,強調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並培養學生與相關學科、在地及原住民社區跨領域合作,共創知識的能力。透過教育訓練及研討會,提升實務者在氣候風險評估、災害應變、社區韌性營造、永續生產與消費模式等面向的知能,並鼓勵社工運用既有專業方法處理環境問題,參與集體行動,促進環境永續價值觀。

  此外,臺灣社會工作界須更主動地倡議環境正義與氣候正義,關注氣候變遷對弱勢群體的影響,並確保其權益在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中得到保障,實踐公正轉型的理念。同時,也應積極擴展社會工作者的實務角色,不僅限於傳統的服務輸送,而能投入環境正義行動、社區工作、綠能公益等領域。值得肯定的是,臺灣過去幾次災變的救援與復原已累積了豐富的在地知識與經驗,若能系統地整理和研究,將有助於發展更符合本土脈絡的因應策略與模式。加上中央政府陸續頒布氣候變遷相關政策與公民社會對環境議題日益增高的關注度,都為臺灣社會工作在氣候變遷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源與動力。

 

肆、結論

  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臺灣社會工作界應以更前瞻的視野,積極與國際趨勢接軌,將氣候變遷和環境正義視為專業發展的新契機,不僅關注個人、家庭與社區的福祉,也透過教育變革、能力提升、政策倡議和實務拓展等多方面努力,發展出兼顧生態永續、社會正義和環境正義的新實踐領域,以在氣候變遷的時代中扮演更積極且關鍵的角色。





註解:

[註1] 處遇指的是減緩環境事件對個人和團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孫文臨(2021)。〈台灣已升溫1.6°C,中研院分析減碳最好、最差狀況:世紀末前我們可能失去冬天〉。環境資訊中心網頁
  2. 黃彥宜(2023)。〈氣候變遷與社會工作:敘述性文獻的回顧2010-2023〉,《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9(2):107-160。
  3. Dominelli, L. (2014).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rough gree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key challenge for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7(4): 338-345.
  4. Dominelli, L. (2018). “Green Social Work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for the Profession.” In Lena Dominelli, Bala Raju Nikku and Hok Bun Ku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Green Social Work, pp. 9-20. London: Routledge.
  5. Ebi, K. L., & Semenza , J. C. (2008). “Community-based adaptation to the health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5(5): 501-507.
  6. Hopp, L. (2022).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climate change.” Louder Than Words, 2(1): 11-21.
  7. Huang, Y. Y., Chen, C. H., Chang, S.C., & Hsiao, S.Y. (2018). “A Post-Morakot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Reconstruction Solution: Reflections from a Green Social Work Perspective.” In Lena Dominelli, Bala Raju Nikku and Hok Bun Ku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Green Social Work, pp.132-143. London: Routledge.
  8. IPCC (2022).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Madhanagopal, D., & Nikku, B. R. (2023). “Social Work and Climate Justice: Past, Present, and the Way forward.” In Devendraraj Madhanagopal and Bala Raju Nikku (eds.), Social Work and Climate Justi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1-16. London: Routledge.
  10. Schibli, K. (2020). “CASW: Climate Change and Social Work. 2020 Position Statement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Retrieval Date:2025/3/23.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