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主題 navigate_next 產業與金融 navigate_next 永續金融評鑑之發展與挑戰
2024-11-06
點擊數:751
永續金融評鑑之發展與挑戰

文/王嘉緯 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壹、 評鑑目的

  「永續金融評鑑」,係利用評鑑制度評估各金融機構的ESG推動績效,鼓勵表現優良業者發揮標竿功能,藉此引導所有金融業者逐步落實永續目標。事實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推動永續金融評鑑,就是期盼國內金融業者更重視永續發展,從而在擬定永續經營策略時,能跟我國永續政策重點及監理方向同步。自2022年底發布評鑑指標、2023年底公布首屆評鑑結果,如今已邁入第二屆作業期程。

  受全球暖化影響,極端氣候事件愈趨頻繁,據統計近廿年因為極端氣候所累積的經濟損失,已逼近1980至1999年的兩倍。  [註1]而氣候暖化實為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所致(如二氧化碳、甲烷),為此,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進而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已是因應氣候風險無可迴避之課題。 [註2]OECD研究就曾估計,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巴黎協議》的2℃目標,每年平均得花費6.9兆美元,是以淨零排放的核心議題之一,在於如何經由金融管道引導資金協助產業淨零轉型(OECD, 2017)。

  這正是為何金管會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尤其強調淨零轉型,並據以擘劃對策。具體措施除碳盤查資訊揭露、制定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鼓勵金融業支持永續專案、擴大永續報告書編製公司範圍之外,推動機構合作以建構永續金融生態系亦屬重點項目。而永續金融評鑑就是生態系建構的重要工具,藉由評鑑凝聚金融業共識,從而促成國內金融業者共同落實永續目標。

  若觀察評鑑指標內容,不難看出金管會期盼透過評鑑,督促金融機構更積極審視氣候變遷及ESG相關風險,藉以強化應變能力,在氣候風險備受關注之際,這對於向來以風險管理為要務的金融業而言格外重要。再者,利用評鑑促使金融業發揮永續影響力,引領產業共同朝淨零前進。換言之,不只金融機構本身需要貫徹永續目標,怎麼善用投融資力量,影響往來企業加速淨零轉型,更是可否成功達成2050淨零排放之關鍵。

 

貳、 評鑑架構與指標設計

  永續金融評鑑之架構係參考國際間常見ESG評比所依循的方法論,如S&P Global、MSCI ESG Ratings等,涵蓋「支柱、構面、指標、權重」等主要組成項目,構建出【圖1】之評鑑框架,由「永續發展」與「ESG」三支柱組成,並各自包含若干評鑑構面。比如環境聚焦氣候風險、淨零轉型,社會著重金融消保、普惠金融、人權及資安個資,至於公司治理則是參酌現有公司治理評鑑,關注利害關係維護、治理及內控機制、資訊透明等議題。至於「永續發展」,旨在綜合檢視各機構之永續策略、治理結構,以及國際接軌程度、永續商業模式創新。

  指標則區分為質化、量化兩類型,前者以是非題型呈現,譬如是否遵循聯合國永續金融有關原則,後者像是永續有關活動之辦理場次數量。再者,考慮金融不同業別各具特質,故除共同題以外,就銀行、證券、保險各業別另設分業指標,以銀行業為例,受評銀行須填覆綠色授信與永續連結貸款占企業金融放款餘額之比率。

 

圖 1永續金融評鑑架構

資料來源:金管會(2024)〈第二屆永續金融評鑑說明〉;作者重新繪製。

 

參、 評鑑特質

  當然,市面上絕不只有永續金融評鑑一種ESG評比,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就曾經統計,全世界有600種以上的ESG排名和評分方式。不免有人擔憂,永續金融評鑑是否會跟坊間ESG評比重疊?其實若對照永續金融評鑑跟其他ESG評比,即可發現兩者之目的、性質截然不同,簡而言之,相較於一般ESG評比著重企業或產業的ESG比較,永續金融評鑑較為強調永續政策導向

 

一、 以質化指標引導遵循政策

  永續金融評鑑的政策導向,係反映在其質化指標之設計,實際上在共同題中質化指標占比逾九成。透過該些質化指標的問題描述,可使受評機構更能掌握現行永續政策重點,從而將其放入策略目標、管理流程、治理架構等經營層面,以逐步貫徹永續目標。另一方面,參照首屆結果公布方式,僅發布前20%名單,但不揭露成績高低及排名,與現行公司治理評鑑作法相仿。即給予績優者正面表揚,藉此激勵其他機構見賢思齊,尚待改進者則不公布,這跟坊間ESG評比結果悉數公開之方式亦有所區別。

 

二、 ESG三支柱等權反映永續均衡發展

  評鑑另一特徵在於ESG三大支柱權重比率均等,以此宣示我國推動永續金融,係秉持著ESG齊頭並進的原則穩健發展。特別在淨零減排呼聲四起的今天,儘管金融機構無不競推綠色商品或服務,但須知公司治理本為金融業營運之根本,且諸如弱勢關懷、普惠金融等社會議題,都是金融業長期關切焦點,故無任何一支柱得以偏廢。

  但值得留意的是,儘管支柱權重比率均等,但針對不同議題的權重比率卻仍各有高低,據以凸顯現階段永續金融發展重點。例如環境支柱的淨零轉型支援、氣候風險策略兩構面,所占權重分別為11.8%、7.4%,高於自然資源保護的1.5%、自身節能減碳4.4%。此比率設計恰恰呼應永續金融評鑑之目的,即藉評鑑提升金融業對氣候風險之應變能力,並冀望發揮影響力,與客戶共同形塑永續金融生態圈,以加快淨零轉型步伐。


肆、 評鑑挑戰與精進方向

 

一、 部分質化指標轉為量化

  評鑑逐年推展,內容怎麼與時俱進,恐怕是未來最艱鉅之挑戰。尤其是評鑑初期基於永續政策考量,指標設計係以質化題組為主軸,期盼藉此達成金融機構行為引導之目的。但質化指標的答覆與評分,難免引發主觀判斷、不易客觀衡量永續績效之質疑,遂有部分質化指標必須思考是否能夠轉換為量化指標,希望能夠更精準地比較各金融機構的永續落實成果。譬如為鼓勵金融機構辦理教育訓練以強化從業人員永續專業職能,指標原為「是否針對永續發展推動訂定人才培育計畫並定期實施?」,但隨著各金融機構皆已陸續辦理相關人才訓練,評鑑重點可能變成永續金融人才的多寡與專業程度,對此,指標或許可調整為「取得永續金融證照的正職員工數?」。

 

二、 考量國內外最新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永續涵蓋面向廣泛且變化迅速,因此需掌握即時國內外最新議題,並研究評估是否已之為依據調整指標。比如首屆評鑑內容規劃時金管會尚未公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但時至今日不僅已公告第一版內容,更新版也可能即將發布,屆時就得根據新版指引更新或增添指標。

  此外,諸如轉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自然資源保育皆為近年全球永續金融關注焦點,也是未來評鑑需考慮議題。特別是高碳排產業面對減碳要求,必須以氣候科學為基礎,設定減碳指標、轉型路徑並具體執行,將是淨零之成敗關鍵。  [註3]是以,如何設計指標引導金融機構,議合碳排大戶擬定轉型計畫、創新轉型金融商品或服務,乃至於依據轉型路徑有效地進行投貸後管理,應當是永續金融評鑑之後續研究重點。

 





註解:

[1] 根據聯合國統計,因為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經濟損失,1980至1999年約為1.63兆美元,但從2000年到2019年間,損失金額擴增到2.97兆美元(Take, 2022)。

[2] 根據中央氣象署引述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2023年度全球氣候報告」,2023年是人類史上最熱的一年,最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氣體濃度亦創新高,CO2濃度約為419 ppm、甲烷濃度約1,902 ppb,皆創下歷史新高(中央氣象署,2024)。

[3] 金融業將轉型納入對企業投融資條件的衡量因子,開發創新的投融資技術及金融商品服務,高碳排產業也能有改頭換面的機會,對於加速達成國家淨零轉型目標將有重要的效益(林士傑,2024)。

參考資料:

  1. 中央氣象署(2024)。〈報氣候-中央氣象署:2023年全球紀錄最熱年〉
  2. 王嘉緯(2023)。〈全球永續評鑑高達600多種 首屆永續金融評鑑跳脫窠臼、做出區隔〉,《台灣銀行家雜誌》第158期: 18-21。
  3. 王嘉緯(2023)。〈藉評鑑加速永續金融生態圈之建構〉,工商時報,1月18日。
  4. 林士傑(2024)。〈永續金融評鑑的新亮點〉,經濟日報,1月23日。
  5.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24)。〈第二屆永續金融評鑑說明〉。
  6. OECD(2017). "Investing in Climate, Investing in Growth." Paris: OECD Publishing.
  7. Take, Sayumi(2022). "Counting the Cost of Climate Change." Tokyo: NIKKEI Asia.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