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主題 navigate_next 治理與政策 navigate_next 【專書特別報導】與地球共生的企業– 繭裹子的節電行動
2019-05-17
點擊數:2532
【專書特別報導】與地球共生的企業– 繭裹子的節電行動

文/趙家緯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節能優先的轉型對策

  因應氣候變遷是驅使全球推動能源轉型的最主要動力,但提起減碳時,多數人都會想到太陽光電、風力、地熱等綠能科技,然而依據國際能源總署的分析,再生能源對於全球達到減碳目標的貢獻度約為36%,但節能的貢獻度則為39%,為占比最高者。節能不僅是減碳的關鍵措施,從省一度電就等於發一度電的角度來分析,節能也是最便宜的來源。依據能源局的分析,臺灣省一度電只需花1.35元,而目前發電成本最低的燃煤發電,發一度電也要1.5元左右,況且其還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環境污染。不僅可以便宜的減碳、減空污,節能還可以帶來「刺激總體經濟發展」、「挹注政府財政」、「公共健康與福祉」、「工業生產力的提升」、「有助能源供應端的營運」、「創造就業機會」等多重效益。

  為驅動全球重視節能,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的永續發展目標中,就將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倍增列為具體目標之中,而歐盟也在其氣候與能源政策中,提出「節能優先」(energy efficiency first)的政策原則,依此訂定2030年節能32.5%的目標、每年要有3%的公有建築物進行節能修繕、提升能源效率投資等具體作為。然而依據國際能源總署分析,2017年時全球節能投資約為2360億美元,遠不及達到減碳目標所需的5840億美元,因此導致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僅達1.7%,遠不及永續發展目標中設定的3%。

  將視角回到臺灣,雖然「節能減碳」四個字,大家朗朗上口,但若分就「賺一塊錢使用多少能源」(能源密集度)、「賺一塊錢使用多少電」( 電力密集度以及「臺灣人一年用多少電」(人均電力消費)等三大能源效率指標,比較臺灣與已開發國家以及亞鄰,可見臺灣每單位GDP所耗費的能源是日本與德國的三倍,是新加坡的兩倍。更有甚者,雖然在能源密集度上臺灣與韓國在伯仲之間,但若從電力密集度與人均電力消費相比較,臺灣均高於韓國,顯見臺灣在能源效率提升上,仍有極大空間。

 

表1、 臺灣能源效率國際比較

指標

2016年能源密集度

2016年電力密集度

2016年人均電力消費

單位

公斤油當量/美元
(2010幣值)

度/ 2010美元
(2010幣值)

臺灣

0.21

0.50

10880

韓國

0.22

0.42

10618

日本

0.07

0.17

7974

新加坡

0.09

0.17

9041

中國

0.31

0.62

4279

瑞士

0.04

0.10

7481

德國

0.08

0.15

6956

美國

0.13

0.25

12825

 

現有商業節能瓶頸

  在臺灣要談節能,首先遇到的瓶頸為節能意願低落。依據台電在2015年所進行的家用電器普及狀況調查,目前住宅與小商家所裝設冷氣中,壽齡達9年以上的老舊耗電空調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僅有不到7%的民眾具有主動汰換意願,小商家有主動汰換意願的比例更不到3%。但即使是工業大用戶,願意投資的節能作為,也多是三年以內就可回收對整體能源效率提升幅度有限的公用設備。

  然而低節能意願原因之一,就是「低電價難以創造經濟誘因」。依照目前的電價水準,臺灣購買高效率的商用冷氣,在未有任何補貼下,回收期將近8年,而冰水主機的回收期亦達到12年,故商家要主動汰換節能設備的誘因不足。工業大用戶上,廠商延緩節能投資的最主要因素,以設備折舊年限未到或設備還可以使用所占比例 62.6%為最高,其次為投資不具經濟效益,比例為20.8%。

  臺灣服務業用電量中,97萬戶諸如便當店、文創店等小商家占比44%,而百貨公司、大賣場等1000戶大用戶占比為25%,近年服務業用電成長最快來自小商家。而此類小商家由於為數眾多,營業年限也短,故鮮少參與節能輔導。就目前能源相關行政體制規劃上,多數地方政府未就能源事務設立專責單位,導致投入服務業節能事務的行政資源無法滿足需求。

  面對上述窘境,可從臺灣知名公平貿易品牌繭裹子的節能經驗,思考是否有克服現行小商家節能限制的方法。

繭裹子的能源思考

  走進位於大稻埕的繭裹子門市,迎面而來的是「1% for the Planet」、「B Corporation Certified」、「TWINE Guaranteed Fair Trade」等斗大的標示,標誌著此並非一般手創與文創商店。創立於2010年的繭裹子,多年來的努力,已使其成為臺灣知名的創業典範,2017年時因提供以臺灣設計的公平貿易工藝品,獲得「Best For Taipei」企業挑戰賽的社區獎,但繭裹子對於商業與地球間的思考並未停止。

  畢業於建築相關科系的創辦人楊士翔(Vinka),談起節能與環保的想法,追溯至創業前在名建築師Ben Wood在上海事務所的工作經驗。Ben Wood對環保理念相當重視,辦公室不開冷氣、鼓勵員工走樓梯,事務所承接的多是運用舊建材的老屋活化案。因此創業後在思考門市店面設計時,亦納入節能概念。於2010年與2011年於台中國立美術館商圈及台北永康街創立門市時,積極響應關燈一小時的倡議行動,在週六晚上黃金時段,繁華的街區中不畏鄰居的狐疑,推動店面關燈一小時。他表示「在跟DOMI綠然合作之前,LED燈泡能換的都換了,不單是為了節能,很現實地為了電費考量」,雖然初期投資成本高,但後續省下的照明費用,及因為LED發熱量較低省下的空調費用,非常可觀。

  2017年時,Vinka接觸到「B型企業」的概念,進一步從針對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檢視繭裹子還可強化之處。而B型企業在環境友善面上,邀請受評鑑的企業需提出其節能承諾,而繭裹子就訂定節能15%的目標。「就是傻傻的,我們覺得好像可以以減少,在還沒上一系列課程之前,就覺得為什麼不能達到這15%的目標」。但訂定目標後,才發現其對於能源不夠認識,無法找出門市的節能潛力。因此找上了DOMI綠然並以節能服務為主軸的社會企業,協助其規劃具體節能行動。

 

0614 en saving 1

圖1、繭裹子的創辦人Vinka(右)、Liz(中)與節能夥伴DOMI綠然創辦人Tammy(左)

 

節能工作坊,提升能源識字率

  Vinka強調「設備改善只能解決一部份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行為。」因此與DOMI綠然的合作,挖掘節能潛力。兩者間的合作方式,並非單向委由DOMI綠然派人逐一審視店面,提出節能改善建議,而是規劃了一系列的節能課程與工作坊,邀請辦公室與門市的工作人員共同參與,討論具體節能策略。

  DOMI綠然首先設計了設備盤點表,請繭裹子的工作人員逐一檢視辦公室與門市的電器數量、耗電功率、使用時數等資訊。基於盤點結果,估算各空間過往的電力使用流向,如非夏季時,「茶水間設備」用電佔了辦公室平均月用電量達 60%,而一般店面則是以照明耗電量最高。但為更精準的掌握用電情形,DOMI綠然進一步於門市與辦公室安裝「零碳員」的智慧電錶,掌握逐時的用電情形。

  而於工作坊中,則逐一討論用電數據與空間使用習慣間的關聯性。如針對某門市的用電曲線,與參與工作坊的同仁討論「下午1點店面仍是營業狀態,是什麼原因使電量降低了?」、「傍晚6點後用電量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關店後,距離零耗電有段距離,有沒有辦法更低?」等問題,藉此提升員工的能源識字率,並進一步研擬節能改善行動。

  如首次工作坊後,發現「茶水間設備」中的冰櫃、商用熱水壺、商用咖啡機等耗電量極高,共同討論過後,立即停用冰櫃,與改變熱水壺與咖啡機的使用習慣。相較於過往一進辦公室,就打開熱水壺與商用咖啡機開關,現在員工會確認若有多人想要喝咖啡時,才會打開咖啡機,藉此降低咖啡機待機期間的電力。藉此快速讓整個辦公室未包含冷氣時的耗電量降低一半以上。

  除了前述立即可藉由改變行為達到節能成效的行動,DOMI綠然進一步協助繭裹子依據節能設備的回收期與技術難易度,規劃入門、進階、高階三階段的改善計畫。入門指的是加裝空氣簾避免冷氣外洩與改採用LED照明等,進階的則包括可增進空調效率的循環扇,高階方面,則是預算需求較高的汰換低效率冷氣。

 

 0614 en saving 2

圖2、定期能源管理報告書中逐一分析各空間用電

 

多管齊下的節能改造

  繭裹子採取的措施包括空間改造、設備汰換與員工用電行為的改變。空間改造方面,藉由檢視用電資訊,發現辦公室中原本工作空間西曬嚴重,導致空調耗電量高,旋即將該工作空間改為會議室,減少使用頻率,降低耗電量。而繭裹在大稻埕的店面,是租用老房子,因此在節能工作坊的過程中,也討論如何改善老屋的隔熱,參採DOMI綠然建議,藉由加裝窗簾,避免因日曬增加空調需求。但在空間改造過程中,具有建築背景的Vinka與Liz也有出乎意料的發現,如原本在店鋪中均保留自然通風的孔洞,卻造成冷氣外洩,反而需要重新進行店面改造。

  設備方面停用了冰櫃、熱水壺、改變咖啡機使用習慣後,繭裹子亦規劃提前汰換其能效較差的空調。Vinka自承由於開店初始,對於能源認識不足,故當時購置的冷氣並非最具效率的。但現在為了要達到設定的節能目標,提早將方才使用三年左右的冷氣汰換掉。惜物的Vinka,面對此提早汰換的決定,對於要額外支出的費用並未有太多遲疑,反倒是思考提前淘換冷氣,是否無形中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若將新冷氣製造過程增加的碳足跡納入,提前淘汰低效率電器的決定真的對地球有益嗎?

  但繭裹子對能源的思考,不僅停留在創辦人的腦中,更藉由一系列的工作坊,讓所有員工一同面對能源議題。因此各分店的員工則共同就其使用空間,訂出節省10%~30%不等的節能目標,亦對燈具與冷氣等用電設備制定節電公約,如適時調高溫度(外出用餐)或減少使用時間(延後開/提早關),大幅提高共同參與的團隊決心。Vinka強調「那個規範(節電公約)不是由我們(創辦人)來寫的,若由我們(創辦人)寫,則只是種公司政策,我叫你做,但各個員工提出其可以做的行為,是由下而上的方式,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方式。」「現在只要離開一個空間,沒有關燈的話,另一個人就會去唸他,即便是我們(指創辦人Vinka與Liz)都會被唸」。而Vinka與Liz更設計了將省下的電費作為動保與環保捐贈基金的誘因,鼓勵員工投入節能作為。

  由於每個分店都設置了「零碳管理員」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掌握各分店用電數據,Vinka表示「將用電數據公開出來,促成各分店各自了解,討論面對的問題。」如就發生店員搬東西時,不小心壓到冷氣遙控器的開關,導致冷氣開整夜,發生這種事情後,就提醒各分店需要冷氣遙控器妥善收好,避免這類事情。

節能行動者網絡突破瓶頸

  臺灣現行節能政策推動上雖遭遇「節能意願低」、「政策工具管制成效不彰」、「低電價難以創造經濟誘因」以及「行政資源不足」等瓶頸,但從繭裹子節能行動者經驗中,則可看到許多突破障礙的創新思維。

  首先藉由改變「能源」在企業經營中的定位,提升節能意願。繭裹子從「為了地球好的商業模式」出發,省思過往對能源認識不足,轉而積極挖掘節能潛力。再者是形塑員工節能文化。過往臺灣企業的節能瓶頸之一,就是把能源丟給環安或廠務部門的能源管理員負責,而未同步建立企業節能文化。但從此經驗中,可看到藉由一系列的節能工作坊,讓所有員工一起討論企業的節能方案,甚至訂定節電公約。另一創新思維是營造節能網絡,繭裹子藉由直接跟顧客對話,藉由參與關燈一小時與解釋冷氣溫度管控原因等方式,趁機對客戶進行能源教育。

  從繭裹子的節能經驗中,可以觀察到即使是以公平貿易為核心理念的新創企業,面對能源議題時,若沒有專業的節能夥伴協助,仍無法找出節能潛力。藉由參與B型企業認證,Vinka表示「在認證過程中,其調查項目促使企業可持續性檢視企業在各面向的表現,持續進步。」相較於臺灣公部門常推出的綠色商店認證,都僅是單年度達標與否的稽核,並未促使企業持續的進步。而臺灣其他取得B型企業認證的企業,在看到繭裹子與DOMI綠然的合作經驗後,也紛紛與其接洽,亦打算藉由一系列的節電領袖工作坊,提升員工對於能源的關注。其他企業的創辦人也一同參與課程,並未將能源僅當成只是總務部門要關注的預算支出。

  藉由B型企業帶來的新觀念,或許可讓臺灣未來面對能源議題時,不再只有傳統的工商大老出來批評再生能源不穩定,電價太貴讓企業難以競爭等論點。而是由在各行業中的新企業領袖,共同談著各個企業如何打造讓地球更好的能源轉型未來。面對這樣的願景,DOMI綠然的創辦人們則談到,與好幾個B型企業已許了一個「240俱樂部」的願景,其立志能影響到240萬人,相當於臺灣總人口數十分之一以上的民眾,達到轉型的臨界量,帶來新典範。

 

備註:
文章內容擷取至《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與地球共生的企業:繭裹子與DOMI綠然的節電行動〉一文,詳細內容請參閱《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或於各大通路購買。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