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王奕陽 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卓如吟 中心計畫專員、施怡君 中心計畫專員
審校、補充/王瑞庚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俄烏戰爭引起各國在能源供應上的擔憂,使得各界關注能源轉型進展可能受到的衝擊。為了回應眾人的顧慮,Carbon Tracker(2022)特別對此公開了一份評估報告以FAQs的專頁的形式(Ukraine FAQs),從能源轉型概況、燃油與燃氣、電力事業、潔淨技術、運輸與金融等面向,進行簡要的分析與敘述。分析雖以全球為尺度,但相信對於臺灣關心氣候與能源問題的朋友們,亦會有所幫助。
該報告至少有以下幾點對臺灣而言深具意義:
- 政府應趁此機會,提出有計畫、有規模地朝潔淨能源的政策部署,促成良性循環(positive feedback loops),將現在情況轉成為能源轉型加速契機。臺灣電價上漲雖難免有所反彈,但應提出更明確的電力規劃,全面提升安全(security)、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和潔淨(clean)三方面的系統韌性。
- 政府應堅持朝潔淨能源轉型的路線。俄烏戰爭造成部分地區增加化石燃料能源使用,並由於鋼鐵價格影響,短期會造成太陽能、風能設備價格上升,但這些都是暫時、短期的,對全球去碳、淨零並沒有結構性的影響。而長期降低價格的最根本的辦法,是增加再生能源容量,而非增加化石燃料。加快建設再生能源將會是解決能源負擔問題的更永續方式。
- 能源價格上漲,為綠氫(green hydrogen)的發展製造了契機,氫能在提供能源儲存和備用電源作用更是重要的。臺灣淨零路徑已經將氫能列入,但尚未有具體規劃細節,宜更積極、公開地規劃,務實地納入新的電力計畫當中。
- 臺灣企業宜盡早開始投資、增加企業去碳化和提高能源效率的能力,增加企業去化石燃料、去碳化影響下的整體韌性。應避免戰爭造成一些國家在轉型潔淨能源消極或退後,期待未來建設更多負碳技術。這樣將會造成全球一段時間增溫超過5度,然後再企圖將氣溫回歸於目標內(此種情形可稱之為「過衝[overshoot]」),這樣依然會面臨更大、不可逆的風險。
本文首先將本專頁進行節錄而非直譯的方式方便讀者閱讀,並在一些地方補充說明。文末分享譯者群之評述與見解。若對本團隊意譯有意見,歡迎來信交流。
俄烏戰爭引起的各種禁運,導致化石燃料商品的價格可能持續波動。這是一個在短期趨勢的非線性事件(白話義近突然的非預期事件),但長期全球去碳需求並不會減少,對長期碳商品的影響亦不會有結構性的變化。化石燃料的使用在能源系統中增加將是暫時的,短期影響還包括鋼鐵價格隨著俄烏戰爭拉長明確上漲,對太陽能和風能設備價格產生連鎖效應,造成控制再生能源市場的印度或中國「發電均化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 LCOE)增加,意即短期內再生能源將比煤炭或天然氣電力更昂貴,成本回穩有待零件價格回降或者有創新、發明和技術提升的解決方案出現。
歐洲短期內公共事業利潤減少將導致化石燃料資產減值,增加再生能源投資可能造成化石燃料資產壽命縮短、潛在減值和加速退場;長遠來看,利用石油和天然氣高價格利潤擴大化石燃料生產,將影響使用碳密集型資產的預測現金流量(forecasted cash flows),增加擱置資產(stranded assets)的可能性及導致虧損。儘管可能需要短期措施來確保系統供應安全,但這不代表應對化石燃料進行更多長期投資[註1] 。
建議應趁此機會,提出有計畫、有規模的政策部署,促成良性循環(positive feedback loops),將現在情況轉成為能源轉型加速契機。確實,對於普遍的能源轉型,外界可能會有諸多顧慮。例如,俄烏戰爭是否會阻礙能源轉型?會不會導致新的路徑依賴,以及會不會影響國際上對氣候變遷情境(scenarios)和路徑(pathways)的設定?
雖然俄烏戰爭暫時增加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但由於能源安全問題和能源商品價格的提高,彰顯了能源自主和加大再生能源開發的必要性,而潔淨能源便是更好的選項。其次,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會因此對潔淨能源材料(如金屬)的採購、加工及生產過程產生依賴嗎?事實上,歷史表明,結構性變化是很少受到干擾的。最後,俄烏戰爭是否會動搖國際上對於氣候變遷情境和路徑的設定?
以國際能源署(IEA)模擬的「2050淨零排放情境」(Net Zero Emissions by 2050 Scenario, NZE 2050)為例,戰爭持續時間及其對能源市場的影響將決定是否實現NZE 2050,若長期影響導致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均化成本大幅上升,再生能源的相對利基惡化將使NZE 2050更難以實現。不過,Carbon Tracker指出,創新將可能克服上述問題,且太陽能和風能的科技曲線都在取得巨大進步中。並且,Carbon Tracker強調,問題應該聚焦在目前排放超標的影響以及後續後果的時間和嚴重性上,而不是當前的短期情況。關鍵之一在於,必須避免未來幾十年不加快減排的腳步,反而寄望於尚未驗證的負排放技術。這樣的策略將導致在穩定維持升溫在1.5度以內之前,全球將有一段時間增溫超過1.5度,然後再企圖將氣溫回歸於目標內(此種情形可稱之為「過衝[overshoot]」[註2],這樣依然會面臨更大、不可逆的風險。
在能源的三難問題上—— 安全(security)、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潔淨(clean)——受到戰爭影響,目前主要傾向於安全,但化石燃料公司仍然會面對未來逐漸增加的可負擔性風險。現今在許多地區,再生能源比化石燃料更便宜。現行國際對化石燃料的限制,為了能源安全而採取的價格上限(price caps)和暴利稅(windfall taxes)等手段,更讓化石燃料獲利優勢不再。再者,儘管俄烏戰爭對全球油價上漲和供應短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石油和天然氣項目從投入資金到開始生產之間存在時間延遲,使此類投資面臨長期商品價格的潛在重大變化以及短期波動。
另外,俄烏戰爭導致電力批發價格和最終零售價格大幅上漲。原因在於歐洲未能以足夠快的速度建置成本較低、風險較低的再生能源來取代即將退役的煤炭機組,使得歐洲的電力部門過度依賴天然氣,再加上全球天然氣供應無法跟上的大流行病帶來的需求劇烈波動,引發了巨大的價格波動。而長期降低價格的最根本的辦法,是增加再生能源容量,而不是進一步增加化石燃料的依賴。因此,加快部署再生能源將會是解決能源負擔問題的更永續方式,而不是轉回增資化石能源。
承上可知,增資化石能源並非長期、永續的作法,即使是傳統化石能源的產業,也可能需要發展能源轉型。以石油產業為例,BP公司一直是受俄羅斯影響最大的石油巨頭。這可能會推動BP公司加快其能源轉型戰略。其他一些石油巨頭也被迫承擔類似的責任,尤其是TotalEnergies和Shell。BP、Shell和TotalEnergies等公司已開始記錄在俄羅斯投資的減值;而在俄羅斯擁有發電機或管線的電力和公共事業公司,如:Enel、E.ON和Engie,可能面臨無法使用資產而遭受損失。
而關於液化天然氣(LNG),其可能會在短期內解決供應安全問題,但投資者應避免受到誘惑,為了能源供應安全而轉回投資新的化石燃料電廠建設。俄烏戰爭可能會阻礙汽車製造商在2022年達到歐盟車輛平均排放目標(EU fleet average emissions target)的能力,這主要是由於來自烏克蘭的關鍵部件供應中斷。不過因為汽車製造商遵守歐盟排放目標是基於車輛平均排放量(average fleet emissions),而非明確的電動汽車銷售目標,且製造商會改變生產/銷售組合以達到歐盟2022年的目標。加油站燃料價格其實在俄烏戰爭前就已大幅上漲,這改變消費者情緒並增加對電池電動汽車(BEVs)的需求。
烏克蘭和俄羅斯皆提供BEVs所需重要電池材料(鎳礦和電池級鎳),衝突造成BEVs價格以及歐洲電價上漲。雖然成為汽車能源轉型的阻力,但歐洲2022年第一季BEVs銷售數量卻創下紀錄,表示市場有一定的彈性。即使BEVs價格上漲,總體擁有成本(燃料價格占多數)對消費者來說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對BEVs需求增加,原始設備製造商(OEMs)將加強關鍵電池材料供應鏈,尋求投資不同的電池化學技術,進而減少對特定材料和相關供應風險的依賴。
至於除了加速能源轉型外,俄烏戰爭是否造成了其他正面影響?答案是肯定的。其所導致的能源價格上漲,為綠氫(green hydrogen)製造了契機,不同於化石產品,綠氫可在有利於風能或太陽能發展的條件下生產。Carbon Tracker預測氫能在電力去碳化作用最小,但在提供能源儲存和備用電源作用卻是重要的。而為電力行業建立成功的氫能經濟,若假設使用一個陸上風力系統提供能源來生產氫能,投資規模估計將超過1.3兆美元。
最後,就財務面而言,俄烏戰爭潛在結果代表需終止人類對化石燃料依賴的必要性,並增加企業於去碳化財務影響的壓力。揭露上述能源轉型議題的影響,使投資者能夠有效評估公司與同業相比的韌性(resilience),宜盡早開始投資去碳化和提高能源效率,這將為未來不可避免的化石燃料波動提供保護。
代結論
Carbon Tracker 是一個獨立的金融智庫,主要針對能源轉型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以及對高成本、碳密集化石燃料的潛在投資進行深入分析。Carbon Tracker的觀點是,若資本市場未能調整資本分配過程,會使化石燃料公司的股東面臨潛在的價值損失,正如歐盟公共事業和美國煤炭開採行業已經看到的那樣。Carbon Tracker的職責便是幫助市場理解和量化未來技術進步和政策變化隱含的風險。
Carbon Tracker主要服務對象為商業,但它和WEF、KPMG、Bloomberg 一樣,其分析經常值得跨領域閱讀。本文探討了烏俄戰爭的背景下,是否可能構成新型態的路徑依賴,抑或是試圖推斷全球的長程減排路徑是否會因此變動,因此值得轉譯給臺灣關心淨零碳排與俄烏戰爭能源轉型衝擊的讀者閱讀。
相較於Carbon Tracker的綜合性評估,不少人存有更為消極、警戒的觀點。例如,英國金融時報便以「俄烏戰火,牽制全球綠能轉型!淨零排放時程恐受阻」的論述強調俄烏戰爭對於能源轉型進程所形成的限制。其指出,俄烏戰爭可能進一步推高碳需求,且儘管只是短期內延長煤產業的復甦,俄烏戰爭也威脅到達到迫切的淨零排放的時程。
譯者群認為,當全球能源態勢受到地緣政治動盪影響時,臺灣更應該認真處理在地能源經濟脈絡的潛在風險、並強化能源韌性。尤其是進口能源依賴、再生能源擴展進程落後所造致的隱憂,更為顯著。首先,根據109年能源轉型白皮書,臺灣2020年能源進口率約為97.79%,受到國際情勢波及的風險甚高。其次,極大化再生能源為降低能源進口依賴的重要手段,然而根據能源統計月報,臺灣2021年五月之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全國8.8%。在欠缺再生能源備援的情形下,我國如遇未預期之進口能源供應中斷,將無法有效分散風險。
對此,除了推動再生能源進度外,臺灣電力供應之型態也應當加速變革。為達能源自主,我國應降低對傳統集中式電力系統的依存度,加速分散式電力系統的開發與佈署。然而,發展分散式系統的前提為高度自由化的電力市場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多方參與。臺灣雖於2017年三讀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也在2021年啟用電力交易平台,但目前在發展程度與力道上皆落後國際。唯有加速促成能源多元供給及有利綠能產業發展的市場,方能促進能源自主,將國際地緣政治因素伴隨的能源供應風險轉型阻礙降至最低。
-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鄒敏惠(譯),IPCC(原著)(2018)。〈《地球暖化1.5°C》IPCC特別報告——決策者摘要〉。2022/7/19檢索。
- 財訊/英國《金融時報》(2022)。〈金融時報:俄烏戰火,牽制全球綠能轉型!淨零排放時程恐受阻...〉。2022/7/13檢索。
- Carbon Tracker (2022). “Ukraine FAQs.” Retrieval date: 2022/7/13.
- Carbon Tracker. “About Us/ Our mission.” Retrieval date : 2022/7/13.
- Stenek, Vladimer (2014). “Carbon Bubbles & Stranded Assets.” Retrieval date: 2022/7/19.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1] 擱置資產一詞被用於描述因市場形勢變化而失去其應有價值的投資或資產(Stenek, 2014)。
[2] 根據《地球暖化1.5°C》IPCC特別報告(2018),溫度過衝(temperature overshoot)係指溫度超出地球暖化設定水準。排放量途徑以整個 21 世紀各個溫度軌跡為歸類基準:根據當前知識認定具至少 50%之概率可限制地球暖化低於 1.5°C 的途徑,歸類為「無過衝」;限制升溫至1.6°C,並於 2100 年前回歸至 1.5°C 者,歸類為「1.5°C 有限過衝」;超乎1.6°C,但仍於 2100 年前回歸至 1.5°C 者,則歸類為「高度過衝」(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鄒敏惠[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