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黃慧慈
“モール(Mall)的概念,雖然不是Shopping Mall,但是就像在Shopping Mall可以買到衣服、鞋子一樣,‘ふくしモール’希望成為一個大家覺得有困難去那邊,都可以獲得解決的場所。”—經營者野村正次
ふくし(福祉)意味「跟生活相關的所有事情」,這個以愛東町地方福祉為目標而成立之場所,是2013年4月由當地人共同討論並建起來的。滋賀縣愛東町是位於關西地區琵琶湖東側的小鄉村,與其他鄉村地區有同樣的超高齡人口、年輕人流失及經濟力衰退等問題。當地居民成立「愛東福祉中心」,概念是以日間照護中心為出發點,結合一個利用在地食譜的餐廳「野菜花」,以及以認知障礙者為主的咖啡簡餐店。建物屋頂上,則是由居民集資成立的「市民共同發電所」。
非政策導向,而是以在地「人」的需求為核心出發
「愛東福祉中心」於今年(2021年)將邁入營運第八年,不過早在2009年即有一群在地人聚集討論:用什麼方式可以讓地方更好、更安心、更活性化?
他們意識到當地人的生活有許多不便,例如,行動不便的長者,難以自行倒垃圾、煮飯,而健康老人雖可幫忙他人卻不知管道,也無太多場所相互交流。年輕人當中有許多在都市就業不順,返鄉後卻足不出戶。此外,也有認知障礙者生活缺乏足夠的福利和照顧,亦無工作管道。在地尚有許多居民無處銷售自種蔬菜、自製農產品或手工藝品。當地木材資源雖豐富,卻遭遇日本砍伐事業沒落,使得當地的木頭業也走到盡頭。
這群集合福利、醫療、環境、農業與都市規劃等領域的重要人物(愛東福祉中心營運委員會,2013),提出了對未來的期待:老人與身心障礙者得以受到足夠照護,糧食可自給自足,地域的自然環境得以活化,人力資源可充分的循環,「如果可以變成這樣的地方就好了」。「那麼就來做吧!」當時於社會福祉委員會擔任公職的太田清藏如此建議,「愛東福祉中心」構想才因而逐步成形。
從發想到準備的幾年過程中,為落實目標,參加者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不受行政影響」。在許多討論活動中,參與者皆以私人身份參加,而非代表其所屬的職位。他們意識到許多工作單位長久下來效率極低,所以希望帶進更多元氣。而這麼做的目的不只是為了他們工作職位所屬的「市」,而是「愛東」這個地方。如同野村先生所說:
“與行政有關就變成政策了,但是要改變地區的現況就要跳出框架。既然要變好,就要改變這個模式。”
圖一 右為福祉中心經營者野村先生,左為農家民宿經營者植田先生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把自然資源、人力的循環做到極致
福祉中心透過「野菜花」農家餐廳、「結之家」高齡者日間照護中心、以障礙者為主的「こむぎ」田園咖啡館三個部分,除彼此事業相互支援外,也充當人力循環的「應援」角色。簡單而言,「人力循環」仔細觀察在地生活中,哪些部份有所需求,卻沒有人做、或做不到,「福祉中心」為此設法安排工作或直接聘僱人員,讓人力資源充分的循環利用。
舉例來說,野菜花餐廳旁有一塊從年紀大無法從事農作的地主租來的農地,其雇用兩三位失去工作且長久居家者來此耕作,農地蔬菜直接供作餐廳食材。同時也雇用身心障礙者配送便當給無法做飯的當地居民。
福祉中心也定期舉辦「不浪費交換」活動,除讓農民出售、交換蔬菜和農產品外,多餘蔬菜亦可賣給餐廳。餐廳美食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主要原因在於廚師們花了多年時間,向當地人收集了當地經典但正在消失的食譜,並學習傳統烹飪方法。
圖二 野菜花餐廳製作的餐點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近期,餐廳也提供失業者捏飯糰的工作,雖無給薪,但如同野村所說,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使他們與人正常交流。日本社會存在著不擅長人際接觸者、無法被社會接受者、在學校被霸凌者,類似這樣的人數量逐漸增加,福祉中心的銜接或補足功能,可以幫助部分人轉職正常的工作,但當然也有再度辭職的。此外,為復甦山林資源,地方恢復砍材與培育工作,木材的運輸則由福祉中心障礙者處理,也成為一項所得來源。
日間照護系統—補足國家與私人照護的間隙
自1994年開始,日本高齡人口佔總人口數14%以上,成為真正的高齡社會。快速的高齡人口成長趨勢迫使日本政府於2000年通過《介護保險制度》,允許NPO、企業等某種程度進入介護市場(陳玉蒼,2005)。但是介護保險是以國家為基礎的保險,服務對象主要是因火災事故、交通事故等意外所致的殘疾者,或殘疾長者。長期從事福利事業與照護的太田清藏認為,這樣的國家制度並不能滿足當地的需求,特別是在年輕人力缺乏的鄉鎮更是如此。
“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是由於多代人住在一起引發的,比如年輕人無法適應社會的問題。另外,很多人生活困難,他們不會倒垃圾、不會做飯。”—日間照護經營者太田清藏
圖三 「結の家日照服務」經營者太田先生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這類個人無力完成的事情並不在上述《介護保險制度》的範圍裡,僅能透過民間志願者或鄰居時而幫忙。但是太田認為這種鄰里的幫助若是基於「心情」,將無法穩定也難以持續。到底誰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呢?秉持這樣的關懷,他們才決定成立「結の家日照服務」,目的是在國家和私人中間,發揮補強的作用,「在國家與私人之間,我們還是有些空間可以做的。」
「死後,哪裡是最好的歸宿?」太田說這是當地面臨最重要的問題,而多數日本人選擇在家中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居家探視照護是必要的。然而,《介護保險制度》僅針對重病患者,對於需照護但未達國家標準的患者,則由福祉中心結の家這樣的體制負責。結の家興建以來即有良好的照護設施與24小時輪班護士,患者或長者的家人約於早上8至9點左右將家人送達日照中心,下班後接回。照護之虞,護士也教患者或長者畫畫、唱歌,亦提供長期照護的服務。
以能源自給自足為目標—「市民共同發電所」
愛東地區有著長遠的環境運動歷史。1977年琵琶湖發生赤潮,愛東町民眾逐漸意識到工業和家庭廢水中所含的磷,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和身體損害,因此展開一連串環境保護運動。婦女角色尤為重要,地方婦女開始將瓶蓋分類回收、從事廢食用油回收,「菜の花」發起人藤井絢子將廢食用油再製為清潔劑,以及引進生質能燃料(BDF)技術,並促使「菜の花」逐步發展成全國性的運動,而愛東地區也成為廢食用油回收循環利用的先驅。
圖四 「廢食用油再製為清潔劑」過程一環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大地震引發海嘯與核災,又將當地環境運動推進一步,日本公民能源自主意識亦整體增強。災後短短三年內,由市民集資參與再生能源發電的「市民共同發電所」,已由原本400座大幅增加至近800座(Toyoda, 2016)。
圖五
資料來源:愛東福祉中心營運委員會(2013)、橋本憲等(2013)及Huang(2017)
「愛東福祉中心市民共同發電所」除結合食、照護的特色外,更多的是強調回饋在地的經濟。以下分述其營運特點(可參考上圖):
- 支援者(即指投資者)來自於福祉中心的相關人士,或支持其理念的在地人,而非來自一般公眾,支援者彼此間有很緊密的信任關係。支援者成為會員後,投入會費為「1口~10口」之間(1口金額為10萬元)。至「福祉中心市民共同發電所」建置完成,已累積63名會員數,總會費1100萬元(110口)。
- 屋頂太陽能總裝置容量近35kw,依2013年40元/kw(另加稅)躉售金額,售電至關西電力公司。太陽能板由「京セラ」公司建置,其為東近江市唯一的太陽能廠商,市役所亦提供部分經費,以穩定當地經濟。
- 賣電收益的利潤分配:收益10%留作太陽能裝置修繕管理費,20%供福祉中心支出與區域發展或人才培育之用,剩餘之70%回流於會員。依目前發電量與收益預估,資金投入將於第10年回本。依20年躉購合約制度,會員在成本回本後可另得10年左右利潤。
- 公開特性:業務收支情況與捐贈款使用情況,於年度會員大會向會員報告。
- 發電收益回饋:「八日市商工會議所」推廣的「商品券」是唯一的收益分享媒介,意味著會員將不會收到發電的現金,而是「商品券」。「商品券」可於東近江市400-500家商店消費,充分發揮將太陽所賜的恩惠分享給地域的理念。
圖六 「市民共同發電所」以「商品券」取代現金作為發電回饋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致謝
以上內容主要來自2014年11月、2016年3月在地訪談,以及2021年1月視訊訪談。感謝當地人無私地分享:あいとうふくしモール經營者野村正次、太田清藏;農家民泊植田茂太郎、植田たみこ夫婦;菜の花館長增田隆;菜の花創辦人藤井絢子、推廣者山田實議員;東近江市市民環境部森與水政策課課長山口美知子;八日市商工會議所所長吉田定男;農樂研究員西村俊昭;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員太田響子;環境記者水口悟;口譯柳貝鄅、廖瑋妮。
參考文獻
- 陳玉蒼(2005)。〈日本介護保險之介紹〉,《社區發展季刊》,110,頁351-358。
- 愛東福祉中心。
- 愛東福祉中心營運委員會(2013)。あいとうふくしモールの目指すもの:夢をカタチに、安心をカタチに(愛東福祉中心的目標:創造夢、打造安心的地方)。
- 橋本憲、中川修治、奥村清和、西村俊昭(2009)。〈東近江モデルを適用した市民共同発電事業〉,第9回環境技術學會研究發表會稿集。。
- 藤井絢子(2014)菜の花エコ革命,創森社。
- Toyoda, Y. (2016).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of Citizens’ Co-owned Renewable Energy Power Plants.”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Hosei University, Japan, 87-99.
- Huang, Hui-Tzu. (2017). “Decentralized energy: grassroots, participatory forms and mutual shaping with regional economies in the cases of Freiburg, Higashi-Ohmi and YuanLi.”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Freiburg.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