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主題 navigate_next 能源與社會 navigate_next 氣候變遷下的公民素養
2023-03-30
點擊數:1300
氣候變遷下的公民素養

文 / 黃尚卿 綠色和平區域專案主任 

  氣候變遷在台灣人們的眼中,不是個新鮮,也不是個陌生的話題,人人都可以說出一二,「知道」的能力高。然而就與許多環境議題一樣,從知道,到知識,到素養、價值,既不相等、也不相近。而事實上,根據2022年台灣的氣候變遷素養與資料庫建置計畫的調查報告,不僅民眾的氣候變遷知識程度與情意和行為皆呈弱的正面影響,而且民眾在氣候變遷的基本原理知識程度與因應氣候變遷行為呈顯著的負相關。也就是說,當大家都知道氣候變遷,但是心理在意的程度、與行為生活上有因此改變的程度並不高。

  若將氣候變遷定義為人類社會中的困難議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反應,從否認、冷漠,到憤怒、愛辯,到接受與產生行動,大家都在光譜的某個位子。然而當氣候變遷其實是關係人類社會品質與未來世代的重要議題,需要所有人共同重視時,我們就該思考如何讓更多人從否認、冷淡,逐漸往光譜的另外一端移動。

  因此溝通議題便成為現今最重要,也最具挑戰的工作之一。之所以為挑戰除了因為大部分人們都「已經知道」、但因為沒有對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漠不關心;挑戰也是因為在快速變化的社群媒體時代,訊息被洗掉或無法明辨成為常態,更難引起人們的注意。還有一種挑戰,是許多台灣人或年輕人,認為自己「渺小」,產生「做了也沒差」的想法。有人覺得自己年紀小、有人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人太少,更有許多人覺得台灣太小,無足輕重。然而氣候變遷是全球公民的責任,沒有人比任何人小、也沒有人比任何人不重要,唯有每個人共同承擔,社會上的氣候素養提升,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筆者身為氣候變遷的倡議工作者,經常前往不同的學習場域分享議題。發現台灣的小學生其實在氣候變遷的行動相當完整,會帶自己的餐盒、水壺,會將喝完的牛奶盒摺好回收,也會實踐隨手關燈、垃圾分類、節約用電等。然而在中學或大學生的校園,不僅回收或節約的習慣大幅降低,手搖飲、一次性垃圾或外送服務的使用率非常高,消費快時尚也是學生間的習慣趨勢。我們不禁問,小時候的教育、培養的習慣,是在什麼時候蕩然無存的?是因為「學校規定」消失了嗎?還是因為習慣還沒有真的被養成?

  根據綠色和平基金會於2020年底的氣候變遷教育調查,訪問上千名有在進行氣候變遷教育的台灣老師,結果發現,老師認為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學生對氣候變遷感興趣,並不算高。而學生間,認為氣候變遷緊急的,更只有百分之二十一。此外,質性問卷結果中,也可以看出台灣的年輕同學儘管對於氣候變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覺得不緊急」仍占多數,原因不乏課業壓力、時間太少、有更多優先重要的事情等。有趣的是,當我們進一步訪問,「想到氣候變遷你想到什麼形容詞」的時候,同學的回答卻幾乎都是「毀滅性的」「極端的」「絕望的」這樣極端、嚴重的詞。因此我們不免開始思考,對議題的認知和瞭解,距離「對議題有感」的距離為什麼有些遠?

  針對這個問題,受訪問的台灣老師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們「因為氣候變遷離同學太遠了,所以同學較無感」。使我們起初也以為可能是舒適的台灣生活,讓同學容易忽略到此國際議題的重要性。結果當我們訪問同居住在台灣的外籍學校老師時,他們不約而同的答案卻是「氣候變遷就在眼前(is right on the corner),校方也非常重視,許多年輕同學相當緊張,很想要多做一些什麼」,因此放眼望去,許多外籍學校校內充斥著氣候變遷各科課程、減碳行動或與零塑日等活動,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風氣造成台灣今日的氣候冷漠?可能是氣候變遷只停留在課本、可能是家庭教育沒有跟上社會議題、可能是新聞媒體談論度太低,更有可能是當國家的「大人們」不重視氣候變遷時,年輕人更難覺察他的重要。換言之,當減塑和節約變成口號、當體制上的「規定」沒有完整地把知識和素養系統連結起來,規定消失了行動就會消失;當知道並沒有養成價值,改變就不會發生。

  2022與2023連續兩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內容、和所出的科學報告,都清楚揭示了氣候緊急的事實,因此各國在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規劃和工作上更加積極,台灣政府也終於在去年底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努力將2050淨零轉型排入各項政策的規劃中。然而回到台灣社會,人們仍停留在氣候認知,尚未走到素養價值;教育體制中太少氣候的課程和內容、社會討論也不足,不僅降低個人或社群積極參與淨零改變的程度,也容易減少政府或企業積極轉型的動力。

  我們需要更多的中學生與大專青年,在這個氣候的關鍵時刻站出來,實質了解氣候正義的重要,以及在淨零轉型中國家與企業應該實踐的目標,再從全球氣候觀點回到自身的學習,形成氣候風氣、啟動氣候行動,共同扛起氣候公民的責任。畢竟我們口中的2050或2100會變如何,就是青年世代的未來。而就像高爾在2005年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中說的:「我們的未來會如何,仰賴的就是現在」,所有的氣候知識、情感到素養,最終必須走到面對事實和起而行動的勇氣。

 





參考資料:

  • 綠色和平基金會(2020)。氣候變遷及環境教育問卷調查
  • 臺灣環境解說與自然教育協會(2021)。《我國氣候變遷素養認知調查計畫》。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