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行政院正式宣布,院長指示雲林麥寮橋頭國小許厝分校遷校,理由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當地學童暴露在VCM污染環境中,決定遷校至豐榮國小。對此,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提出三項聲明:
一、學童健康權與受教權應優先重視、環境健康決策應採風險預警原則
早在2014年8月,國衛院和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顯示,距六輕900公尺的許厝分校學童,體內含有一級致癌物氯乙烯單體(VCM)的人體代謝物TdGA。引起社會大眾關注,當時縣府立即將許厝國小分校學童,轉介到橋頭國小校本部上課。學童返回校本部上課一年後,鑑測數據從原本的215.2(μg/g-creatinine)降到52.28,然而,許多家長2015年8月31日選擇返回許厝分校上課,原因是鄰近、設備好的許厝分校而不願遷離。這是臺灣鄰近污染工業區的學童「煙囪下的童年」的情況,不當的管制與決策,造成鄉親們長期在「健康權」與「受教權」間掙扎。
按照WHO 2004年即提出應運用「預警原則」來守護孩童未來,按照聯合國的權威定義,預警原則指:「當某項人類活動可能導致道德尚無法接受之損害,而科學上雖不能確定但似乎可能有損害時,就應當採取行動以避免或減小這種損害」。國衛院2013年起即針對該地區,進行了一項名為「石化工業區附近學童有害空氣污染物之暴露評估研究」,初期研究成果,已經證實在該地區就學存在暴露在大量一級致癌物VCM的風險,2015年此研究結果已經獲得國際主流期刊的嚴格審查。根據預警原則,政府不應該讓學童返回許厝分校上課,然而當時有關單位卻以科學尚待證實為由讓學童在該污染地區就學。
遷校事宜,早在7月22日環保署長李應元到當地巡查,許厝分校家長就曾表達反對意見。8月22日雲林縣政府方面邀集麥寮鄉長、分校所在地中興村村長與分校家長等人召開會議。分校家長代表強調之前大家都已連署,堅持孩子留在學校,因為相關單位一直無法提出明確的數據與證據來說服大家,為了孩子的受教權,還是選擇環境較佳的分校。
基此,本中心呼籲雲林縣政府應持續與家長進行風險溝通,目前行政院已承諾遷校之交通費、午餐費、教室設備費等一年210萬元左右都將由政府出錢,企盼家長、政府與民間力量一起終結「煙囪下的童年」,讓孩童健康權與受教權同時被提升。此案例乃臺灣首次因環境污染而由公權力介入遷校,為預警原則介入決策之示範,雖過程中一波三折,但過去許多研究皆已顯示,污染危害若要等待確切的科學證明才採取行動,再多的補救措施都只是亡羊補牢,孩子的健康不應是污染暴露的實驗品。
二、政府應積極儘速整治六輕鄰近地區環境污染、並重視課責正義而非全民買單
其實國衛院在六輕鄰近地區的健康研究,遍布雲林麥寮鄉5間小學(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豐安國小、麥寮國小、崙豐國小)進行學童尿液、血液採集和空氣同步採樣、問卷調查等及流行病學研究。其中,較少為人注意的是,許厝分校學裡有相當比率出現肝功能異常。
與雲林縣麥寮六輕僅隔濁水溪的大城鄉,2016年7月國衛院報告亦發表了52.7%的民眾尿液重金屬偏高,而鄰近六輕的台西村和頂庄村比率更高達66%。第一級致癌物的VCM顯示百分百影響到大城鄉台西村和頂庄村,而全鄉有93%居民受影響,以雲林縣麥寮鄉學童TdGA濃度中間值為參考值,有6成大城鄉民TdGA濃度比麥寮鄉學童還高。這顯示,許厝分校只是冰山一角,其實整個雲林麥寮、台西和彰化大城,鄰近鄉鎮市都應該進行調查。全國各地的高污染工業區,都應該從敏感的學童、孕婦開始,終結煙囪下的童年。至於其他鄰近石化工業區的學校是否比照?環保署長表示:「這要視距離多遠,以及有沒有實際的研究,應該可以比照相同的研究處理,有了實際的調查,再來做政策。」
中心建議,全臺石化、鋼鐵等高污染工業區周邊的學校,中央與地方政府應該積極處理,不僅是許厝分校,臺灣所有包括桃園、雲林、彰化、臺南、高雄等石化工業區和其他高污染產業高污染潛勢地區,政府應立即進行全面性的調查與研究,捍衛這些地區的學校、學童之就學環境與健康,讓家長不用在「健康權與受教權間掙扎」,徹底終結「煙囪下的童年」。
終結「煙囪下的童年」,不只是政府、學者與民間團體的責任,企盼公權力正視「課責正義」問題。企業應擔負起企業社會責任,主動積極有效的改善措施。政府部門應監督、立法讓企業過去建立在犧牲臺灣百姓污染環境與健康外部成本的獲利,支付終結煙囪下童年的遷校、健康檢查、治療等費用,而非由納稅人、全民買單。
三、中央與地方各部會機關的治理典範應轉移
本次事件最為核心問題在於風險分配的不正義。況且,此事件的風險分配不正義亦涉及許多面向,在地居民長期忍受空氣污染所害、孩童需要戴起口罩來上課。而上述種種跡象皆顯現出我國環境與經濟發展衝突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部分家長將其孩童返回許厝分校上課,主要原因便是在本校上課時,因為硬體、教室、老師等教育資源的不足,致使孩童的受教權分配不均。這樣風險不正義的情境,在我國未來少子化的趨勢下將會更為險峻而無法因應。
臺灣島在地理上高山多、平原少,導致人口與產業發展集中,許多地區的產業污染與民眾生活比鄰而居一直是嚴重問題。而國小學童正值發育期,在污染環境中風險相對較成人高,但是臺灣有不少國小就在鄰近工業區的地方,這些地方居民他們的生活環境也經常與工業區比鄰,使得學童度過一個「煙囪下的童年」。
於是,本中心再次呼籲,關於工業污染影響至當地的孩童的健康影響事件即是新興風險治理的議題,傳統行政轄區難以專責解決此種風險事件,因為其早已形塑成複合型態的風險災難。我國政府各部門應當要有所因應且跟上目前國際趨勢,進行跨域治理的倡議與實踐。在此之下,照顧與注重我國孩童的健康安全與受教權益,其責任歸屬不應僅涉及我國衛福部、雲林縣政府轄內。相關單位如經濟部、教育部皆應著手介入並有所對策。
若需要更進一步相關訊息,建請採訪以下學者:
詹長權教授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周桂田教授 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中華民國一0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