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世界最低的水價、電價,導致養成了高排碳、高資源使用的「體質」,而水電價格正常化這件事,似乎是「政治馬蜂窩」,鮮少政治領袖願意做,這種路徑依賴,轉型契機何在?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士指出,近期公共建設聚焦討論高鐵南延、基隆捷運,但他不贊成這樣的資源配置,而應把錢花在綠能發展上,並且徹底檢討稅率,他說,重視永續的挪威前總理2018年訪台時驚訝道,台灣不產石油怎麼石化工業還這麼大!這說明了我們的工業項目需檢討,不該再持續內部成本外部化!
普遍認為,高碳排國家將失去國際分工的經貿位置,以出口為命脈的台灣,會受到甚麼具體衝擊?應做卻難做的減碳作為,在政策溝通與研擬,有甚麼「他山之石」的國際典範,或該如何籲請政府?
WHO於2021年將PM2.5安全標準的年均標,從10μg/m3加嚴到5μg/m3,並指出交通排廢氮氧化物的健康風險應留意,而我國PM2.5管制政策的標準,卻仍十年不變維持於15μg/m3。
去年英國出現全球首例,法官在死因調查後判定一名9歲女童死於空氣汙染,而其居住城市倫敦主要空汙來源是交通排廢。而女童之死也讓英國倫敦市長Sadiq Khan於2016到2020年推動改善,成效卓著而使住在NO2超標區人口減少93%、超標區的學校減少97%。但我國政策對於柴油大車管制,仍限於無法同時顧及勞動權的兩難泥沼。
又台灣的空污呈現不平等現象,社會經濟條件較辛苦的地區、空汙也較嚴重,導致無煙囪的農業縣,竟承擔著別區的空汙……
夏季用電中,「價錢提高」與「電力拉警報」,是大家提到夏季用電的第一印象,可見得「節電」重要,不過我們可以怎麼做到呢?常聽人說「夏季用電深夜洗衣較便宜」,其實是「時間電價」的概念,它等同夏季用電嗎?這到底是甚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重建家園,刻不容緩,如何實踐?全球在新冠疫情大流行過後,未來恐面臨氣候變遷和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這,是今年年初疫苗開始廣為於各國普打時,微軟共同創辦人之一、富豪慈善家比爾蓋茲所發出的警告。
減少「每逢颱風必停電」、減少電力傳輸時的損失、在炎日用電尖峰時舒緩壓力,這是小而分散的優勢,核心就是電力自主,往往使用的是綠能。雖然,在台灣大家習慣「停電就罵台電」、「缺電罵政府」,但是,小而分散電力其實是國際間追求趨勢。台灣想要,那如何可能──公民電廠?
經濟學家托馬斯・斯特博哈(Thomas Straubhaar)指出,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將取代「全球化」,會帶來巨大的轉型。明天,我們還跟得上嗎?數位化與數位化永續,是甚麼?大家常聽到的一些名詞,包含在家工作、5G、超快網速、物聯網、智慧工廠、人工智慧取代實際人力、大數據,這都算是數位化的具體表現嗎?
在疫苗大戰下,國際間還有另一攸關存續議題:2050年淨零碳排。二月時強大暴風雪侵襲德州進入「重大災難狀態」,聯合國秘書長2020年數度呼籲淨零碳排、2/17宣示將組2050淨零碳排聯盟,日本與南韓拼2050淨零碳排,國際好幾種相應倡議:百分之百再生能源倡議(RE100)、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TCFD)、電動車倡議(EV100)…….
2050年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RE100對於講本求利的產業而言,綠能的間歇性、並儲能技術未突破前,RE100是否淪「贖罪券」的表面形式(例如不真用綠電、而只去買再生能源憑證)而已?
全台逾1/3人口集中於「北北桃生活圈」,桃機捷與雙北捷運彼此互通,若淪陷,如何封城最有效遏止擴散?
英國既有「B.1.1.7」、又有「501.V2」,另也傳「南非變種病毒」、「奈及利亞變種病毒」,到底有幾種?這些變種病毒會對人體有何影響?會再掀全球大流行嗎?變種將使「傳播力增強到70%」、「兒童與成人一樣易受感染」,或大家都在觀察的「流感化」、「慢性病化」,新冠病毒權威如何看待這些說法?
2018年大選前一個多月「拿藻礁換深澳」,這個決策,你買單嗎?當時,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的震撼彈,深澳電廠下場、建於大塘藻礁區的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上場,而後,上演了環評由官派代表為主而爭議通過、時任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為此辭官,然後呢?
當疫災重創世界秩序交織著氣候災難,遇上國際減碳當道挑戰出口為命脈的台灣經濟,再遇上台商回流破兆元而用電將激增,但,減媒抗空汙為主軸的能源轉型的全民共識,遇到了不小瓶頸……這些都是「顧腹肚的代誌」,也關係社會是否持續低薪、年輕世代未來希望在哪裡;甚麼是那座從時局邁向未來的「橋」?台灣刻不容緩的轉型挑戰,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