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除了導致極端天氣災害,也帶來海平面上升與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生態系統轉變和乾旱等直接的天候、生態與地球物理上的改變而危害人類生存,近年來愈來愈多證據已經指出氣候變遷對健康威脅已經不容忽視,在未來將成為公共健康的主要課題。
為展現台灣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蔡英文總統4月曾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然而,國際人士頗好奇,台灣喊出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有具體的計畫嗎?據了解,行政院內部會議,曾有部會首長質疑,台灣怎可能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部會首長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當然影響施政的成效。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的經濟體,也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碳排放國(4964.7百萬噸)。同時,美國也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94.65 exajoules),其初級能源的消費結構超過一半是化石燃料。在世界各國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態勢中,美國是實現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最終目標不可或缺之經濟體。
在2020年7月24日,台北市出現攝氏39.7°C的高溫,打破了台北測站自1896年以來的記錄,為設站124年來的最高氣溫。今年(2021年)的高溫似乎提早到來,五月底台北市氣溫已達38.2°C
先前與日、韓學者倡議企業RE100,來驅動東亞國家減碳工程。去年底視訊會議聽到南韓最新報告,大吃一驚,相對台灣氣候政策與治理轉型遲滯,南韓短短一年已經進入到政策主流化,啟動翻轉社會論述,從氣候倡議,跳躍到高度社會支持之政策制度化階段,挑戰全球先驅的永續、綠色經濟社會門檻。
美國目前面臨著公衛、經濟、種族、氣候四大交織的危機,特別是疫情期間野火、颶風仍肆虐,特別是美國國家氣象局因大西洋颶風(美東)數量超過了原本以羅馬字母為主的命名規則,自2005年以來,第二次使用到希臘字母命名
針對2030年氣候目標行動的衝擊影響評估,目前已經於3月18日正式啟動衝擊評估(Inception Impact Assessment),此階段之目的除為了使歐盟社會週知歐盟政府預期的2030年氣候目標與可能行動選項等外,也廣泛地向歐盟社會蒐集回饋,將於4月15日完成線上諮詢,並且將依程序彙整概要報告,說明諮詢意見將如何反饋至歐盟氣候法。
研擬氣候政策之時,一大議題乃是長期減量目標與短期硬體投資決策與政策間的衝突。因為無論是發電廠、公路、工業設備、建築等,其均為長壽齡的基礎設施,如國際指出,若要確保2050年時的建築均為近零耗能建築
臺灣啟動氣候與能源轉型刻不容緩。近年來臺灣幾乎每年都遭受因氣候變遷造成的強降雨等大型災難,十月底重量級期刊《自然通訊》
來自全球大大小小不同城市的市長,齊聚在於加拿大艾德蒙頓所舉行的「全球城市高峰會」。體認到城市在對抗氣候變遷的角色及重要性,提出艾德蒙頓宣言: 鑑於巴黎協議目標及義務;氣候變遷是來自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現階段因應氣候變遷的成效並不足以達到巴黎協議的目標;因應氣候變遷行動所能帶來的效益將遠遠超過其成本,而不採取行動將加深不公平的財富分佈;城市在氣候變遷的減緩和調適上扮演重要角色;許多國際組織、地方組織與城市密切合作,共同參與重要宣言與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