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出版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媒體與出版 navigate_next 影音合作 navigate_next 影音合作 navigate_next EP3 從醫療體系看人文轉變|那些疫情改變的事
2021-02-02
點擊數:2259
EP3 從醫療體系看人文轉變|那些疫情改變的事

ep3

疫情帶來的不只是健康上的影響,而是未來的生活樣態?

那未來即將面對的新常態,又將帶給人們什麼新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COVID-19疫情蔓延,相關配套措施開始實施,從醫療現場的人文角度,來觀察民眾及社會因為疫情而改變的行為模式。

 

  過往的瘟疫到現在的新冠肺炎,無論地位是否崇高,都有患病的可能性,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在醫療現場觀察是如何呢?面對患病的恐懼,該如何藉由宗教或歷史教訓尋求解方?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石富元醫師在第一線的醫療現場,歷經過SARS和COVID-19,本集他將用第一線觀察者的角色,向主持人姮均說明,這次疫情他的觀察和他對瘟疫的了解。

 

節目精彩片段

醫療現場-人文觀察與改變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統計,2020年1月到3月全台的門診和急診就醫人數,比去年同期少了445萬,民眾過往習慣「逛醫院」,但現在因為恐慌心態,變得不敢去醫院,反而產生延誤就醫的問題,其實去醫院應該保持理性的態度,有需要才去。(0:51-2:10)

 

現代疫情 v.s. 古代瘟疫

從歷史來看,比如說蒙古西征,後來也因瘟疫而停止,而歐洲人,大部分都是當年的鼠疫倖存者;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很可能是瘟疫,在短時間內,帶走大部分的人。(2:13-3:33)

傳統祭儀習俗來自疫情

台灣民俗信仰燒王船的起源,其實正和過往瘟疫有相關。(3:36-4:04)

燒王船=趕走鼠疫?

台灣曾經流行過鼠疫,過往的民眾透過敲鑼打鼓等儀式趕走老鼠,因此認為儀式是對疫情有效的,久而久之,儀式就流傳下來,即使現在沒有鼠疫,仍會照常舉辦,成為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4:06-5:10)

不一樣的時空,一樣的防疫措施

霍亂在台灣曾經造成極高的致死率,當時採取醫療措施,以及現在的防疫的措施:邊境管制、隔離治療、檢疫、疫苗、民眾宣導,呈現高度相關性,即使時序相差甚遠,科學也比過往進步許多,但面對瘟疫,有一些安全措施是千古不變的。(5:15-6:27)

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

不只是醫療從業人員,從警衛到清潔員,每一位都是第一線的人員,每天都冒著極高的風險工作,對於這些辛苦付出的無名英雄,我們滿懷感謝。(6:28-7:23)

宗教扮演的角色

宗教信仰最能夠讓人凝聚共識,並對事情採取適當調適的做法。如犧牲自己某些享受或自由,是配合疫情管制,但也是就是一種宗教情懷。(7:38-9:10)

保持同理心,在疫情間增加溫度

疫情期間,我們需要更多的包容及柔軟的心態去面對,不論是患病者、移工、弱勢團體等,每個人都是在疫情下重要的一環,提供適當的照顧、全民平安,才是真正的安全。(9:20-11:30)

 

由台大風險中心製作的《那些疫情改變的事》,本次分別從新常態、公共衛生、人文宗教、經濟發展、社會衝擊、環境改善,等六大方向著手探討,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和未來建議。

本節目由科技部人文司「新冠肺炎影響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計畫」贊助播出,由台大風險中心與關鍵評論網公共服務中心共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