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12日(二)09:10-17:00
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本校)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或風險中心)歷時三年,推出《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政策報告。本中心為此特別於2019年11月12日舉辦「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論壇。本論壇上午場次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王寶貫主任擔任主持人,並由本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教授,發表專題演講。下午場次由本中心研究團隊分別就「能源治理革新」與「確立工業節能優先」二大主題發表研究成果。論壇並由產官學界代代與談,期望能就《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之重點項目促成更多社會對話以及公民參與,研擬各利害相關人可採行的具體行動,共同推動臺灣長期能源轉型。
活動首先由臺大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社科院)院長暨經濟學系王泓仁教授致詞。他表示,風險中心不論是在社科院或是在本校都有其特殊性。《鉅變臺灣》報告及此次的論壇就充分體現了中心以平易語言轉譯學院知識,並積極投入能源轉型研究及其政策倡議的兩大特色。致詞結束後,論壇隨即由周桂田教授發表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題目:鉅變臺灣 ─ 啟動長期能源轉型
周桂田的專題演講主題為「鉅變臺灣 ─ 啟動長期能源轉型」。演講主持人為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並邀請英國在台辦事處副代表畢騰安及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李宏台擔任與談人。
臺大風險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教授指出,「鉅變臺灣 ─ 啟動長期能源轉型報告」的主軸由全球的鉅觀角度出發,首先是全球氣候災難問題,然後把眼光從全球把範圍移到東亞,看到東亞這些發展型國家,現在面臨到的高碳經濟與社會問題。接下來是鎖定臺灣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尤其是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褐色經濟問題。這份報告鎖定褐色經濟延伸出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臺灣要選擇褐色經濟還是永續發展?要繼續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還是因應氣候變遷,創制氣候經濟新典範?臺灣的產業、社會、政府準備好了嗎?政府需要有怎樣的治理變革?什麼是全球與臺灣未來願景?氣候與能源轉型是怎樣艱困的社會工程?
周桂田提出臺灣面臨能源、產業與環境三螺旋運動的理論框架。內部三螺旋是臺灣的能源碳排、產業結構、空氣污染。首先能源使用牽涉碳排、產業和民主的複雜問題。第二,高耗能、排碳產業的存在,是臺灣的產業轉型極大的障礙。第三個是空污治理。另外臺灣還面對國際公約、社會壓力兩大壓力,這即是臺灣面臨三螺旋運動的現實情況。
尤其近年來全球性的氣候變遷災難,已經從科學數據上的推估,變成有感的各種極端氣候災害,臺灣現在其實陷入系統性風險的一個重要根源,是臺灣在各種層面的低價環境。這種低價思維,讓早期臺灣的製造業能夠進行資本累積,但如今卻造成嚴重問題。用低價的水電、低估的環境成本來驅動經濟,就是褐色經濟概念。低價能源、水、勞動薪資、土地、人才,使得缺乏研發創新及追求高附加價值生產的競爭動力。這種低價路徑依賴已經開始危害臺灣未來發展,
臺灣過去有很多耗能、高排碳產業,對臺灣過去發展有貢獻。但現在石化業卻是臺灣碳排放的最大產業。石化業碳排到2016年,大概是17%左右,可是20年來GDP貢獻都僅維持在3%左右,資訊電子產業碳排到2016年僅佔9%,但是GDP貢獻越來越高。臺灣的產業雖然過度依賴外銷導向的電子業雖然很危險,但它GDP貢獻效能很高。所以臺灣的產業轉型,需要從總體的角度面對產業比重設計及高耗能排碳污染產業的轉型。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目前全球已經開始進行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人工智慧互聯網(AIoT)、環境製造友善、競爭國家品牌與創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策略並非降低成本、低估環境成本就能達到的,尤其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必須要引入高階人才,但低薪環境是吸引人才到臺灣的主要瓶頸。繼續依賴高碳產業、低電價低薪低成本的生產思維,AIoT就很難發展起來。
尤其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推動能源轉型及減碳的具體行動,例如已經有65國、100多個城市提出具體減碳政策與期程。此外,超過200個跨國企業組成的RE100聯盟倡議,未來將使用100%綠電,並且也要求供應商遵守,也就是說,包括因為中美貿易戰回流的台商,都會被要求使用綠電。但臺灣至2019年為止不含慣常水力的綠電,只有不到3%。臺灣的能源密集度偏高、電價太低是阻礙臺灣轉型最大的問題。如果臺灣繼續以五缺的思維思考來看台商回流,讓產業繼續享用低廉的水、電、土地等資源,並將環境保護視為發展阻礙是完全錯誤並且不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的。
此外,我們的報告書中提到能源轉型與氣候轉型是長期工程,但必須要有明確目標及架構,作為臺灣的長期發展依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估算,臺灣化石燃料補貼高達1.1兆元。風險中心這幾年的追蹤統計顯示,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產業,台塑集團十大佔了四大,十大中只有台積電採用內部碳定價。如果產業界離全球發展這麼遠,產業界必須要自問,到底我們準備好了沒?
周桂田進一步表示,產業界感受到壓力越來越強,政府治理、到社會該如何做呢?去年風險中心的調查和今年永續能源基金會調查,很多民眾不了解我國主要發電方式,51%以上民眾認為臺灣主要發電是核電。這些誤解讓能源的公民討論在不正確的基礎上,並且在去年投下公投票,因此臺灣能源轉型,還需要更多討論才能找到共識。
過去執政黨,無論誰執政,都很積極提出減碳和調適期程,但是進度嚴重延遲。溫室氣體管理法中所規劃的各項方案,自2015年7月立法完成後,直至今年5月才完成核定地方政府的管制執行方案。而效力需橫跨2018~2022年的調適行動方案,也是延宕至今年9月才核定。臺灣遲滯的治理,還有嚴重缺乏部會、地方中央整合和嚴重的形式主義。
周桂田並且提出對政府建議:要成立氣候行動內閣,以行政院氣候變遷會報的形式,類似科技會報一樣,由院會直接掌握氣候變遷政策,真正審視能源、運輸、建築、製造與服務業的調適。面對的不是只有災難問題,而是全球市場變遷。另外總統府應該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各領域、世代來思考,共謀以SDG為基礎,目標拉到2030年甚至2050年來考量臺灣減碳政策。政府應該盡快召開氣候公民會議,並且納入青年世代的代表,透過社會民主機制讓大家討論未來臺灣發展契機。對政府法制方面建議,最重要的就是應該要修訂氣候變遷法。周桂田再次強調,去年十月份IPCC的全球增溫1.5度特別報告指出,全球必須要進行快速的系統轉型,否則影響和衝擊很大,影響到社會和經濟。
所以最後周桂田談到,風險中心這本政策報告就是為了要推動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提出具體的倡議及政策建議。裡面提到六個政策組合,每個組合都設定低中高的目標。這些政策建議,直指能源轉型這個艱困的社會工程,需要長期辯論,重新審視臺灣的技術與社會學習要什麼樣的發展曲線,並讓臺灣社會認真思考,這樣發展曲線的意義、衝突和發展是什麼。如果還停留在褐色經濟就是低度社會對話、高度社會衝突,但如果走往低碳經濟,就是高度社會對話,並能進行社會學習和培養能源素養,臺灣有機會從地方、國家、區域到對於全球低碳轉型做出貢獻。
周桂田的發表結束後,首先由英國駐台副代表畢騰安進行與談,畢騰安介紹英國能源轉型,提供經驗、範例給臺灣做為能源轉型的參考。歐洲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開始重視氣候變遷議題,許多社會運動倡議也在各國推動,例如今年瑞典少女桑柏格的行動,喚起全球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英國因應這些趨勢,2008年訂立氣候變遷法,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希望能夠在2050年時達到零碳排放。
英國能源轉型有三個重點,首先是氣候變遷法所定的目標。第二是設定路徑,藉由每五年一期碳預算的制定,確定階段性的減量路徑。第三是監管機制。
首先氣候變遷法很重要的法案,是英國政府在氣候變遷的法源依據。由於英國跟臺灣一樣,全國大選也會影響未來政府政策是否有轉向,一個穩定、有一貫性並有法源的目標就很重要。英國2008年提出氣候變遷法時,初始的設定的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時相較於基準年減量60%,但後續因公民團體、氣候脆弱度較高的國家、政治人物等的壓力,最後訂定減量80%的目標,而近期更訂定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英國面對氣候變遷的重要發展,就是設立氣候變遷委員會,可以做政策建議,並對相關政策進行監管。氣候變遷委員會是一個獨立行政法人機構(Independent statutory public body)。[註1] 氣候變遷委員會是根據氣候變遷法之下所推動,運作相當獨立。委員會的主要目標是提供政府建議,並監管政策執行,確認英國準備好可以面對全球氣候挑戰。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採納與否決定權還是在政府,政府會認真看待委員會的建議。
委員會成員包含政界、學術界、商界、工程界的代表總共八位,代表各界的意見。委員會把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意見納入討論。這個委員會的預算來自政府、能源產業以及工業界共同出資(包括蘇格蘭與威爾斯)。氣候變遷委員會去年工作就是提出零淨排的目標。根據當前廣泛的科學證據,英國要達到巴黎協定的承諾,也就是確保全球的氣溫不會增加5%,必需達到零淨排放的目標,而且在達到零淨排放目標同時能夠發展經濟。
委員會跟不同組織、政府單位合作。例如委員會跟英國工業聯合會[註2]的合作。 這個聯合會是一個產業協會,是重要的、有影響力的機構。每次政府公告新的政策,聯合會表達的立場和看法很重要。產業界需要政府提供清楚明確的規範和目標,要清楚政府政策能夠支援什麼。政府必需讓產業界訊息清楚、願意參與和支持。產業界必需知道政府在氣候變遷方案當中,可以給產業界哪些研發的經費和執行的協助,以確保新政策可以成功。畢代表也談到一個成功案例,英國最大電廠之一DRAX為例,DRAX二十年前都是燃煤發電,到現在大幅減少煤炭使用,不僅轉型成生質能電廠,現在更發展成為碳捕捉的基地。
另一個重要的政策是政府鼓勵公私企業思考其業務對於環境的衝擊還有氣候變遷的衝擊。官方要求企業揭露氣候變遷相關財務報告,也就是所謂的綠色金融。英格蘭銀行的主席扮演綠色金融的主要推手,要求金融機構強制遵守。
第二位與談人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李宏台則指出,雖然近年來國際越來越重視潔淨能源發展,例如聯合國發佈17個永續發展目標中,跟能源有關的就有第六、第七、第十三。特別要注意的是第七個可負擔及清潔能源(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許多人強調清潔能源,但都忽視可負擔的重要性。例如生質能源被視為替代煤炭發電的重要選項之一,但生質的木材、生質廢棄物等原料進到電廠一樣需要燃燒,並排放二氧化碳。所以生質能源必須考慮減碳的技術、碳捕捉的技術,否則生質能也會產生很多的問題。
針對能源轉型具體措施方面,李宏台指出雖然目前政府的措施還算全面,但面臨到許多結構性的問難,例如臺灣的電力壟斷問題、躉購制度設計問題、再生能源的本土化與效益的爭論,這些都牽涉到策略設計、利害關係人、電力系統改革等等重要並且環環相扣的問題。
工研院的角色是同時注重技術及非技術的部分。非技術的部分,就是協助政府和產業界一起發展,並且推動參與式能源治理、推廣能源知識,這些事情雖然和技術關係不大,但是很重要。所以工研院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政府能源治理規劃,建立平台及提供基礎數據,讓地方政府能往社區發展。在技術的部分,工研院建立了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設立這個能源管理、儲電、節電技術的示範區。工研院認知到電網的革新是能源改革的關鍵,素在工研院成立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給政府和產業建言,並提供電力系統課程。
在民眾提問時間,首先有人提問,為何英國工業聯合會支持能源改革?英國工業聯合會經歷什麼過程?
畢騰安指出,由於政府與企業合作制定路徑圖,在政府理解產業減碳是極大的挑戰下,提供研發經費支持。而有些產業會要求主管機關改善法規。此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大眾的壓力,過去15-20年來,在英國、歐洲等地產業界和商界想要逃避氣候變遷問題時,會面臨來自社會、消費者的壓力,這些強有力的訊息和力量,讓產業願意改變並配合政策。
此外,也有聽眾詢問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的建議是否有拘束力,還是對於政府來說只是一種呼籲而已?
畢騰安表示,雖然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僅是諮詢委員會,但因為氣候變遷委員會是依法成立的法定官方機構,是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並從具體角度出建議,政府忽略建議的話會面臨很大的政治壓力。此外,氣候變遷委員會會跟利害關係者溝通、對話,會把專家、產業界所有意見帶進去政府決策的過程中。
周桂田回覆AIoT與低碳經濟整合時的公正轉型問題時提到,AIoT結合數位落差、影像、醫療、交通對中高齡民眾的確會產生適應上的挑戰,可以發展社區及地方組織來解決這類問題。
最後周桂田針對本場做總結,其實能源轉型在世界各國都面對,但政府必須正視、利用公眾壓力和意見。例如2011年環保署請德國代表談能源轉型時,一位同仁詢問為何德國能源轉型如此快速。德國代表回答:公眾壓力。所以政府在推動能源轉型,一定要讓氣候與能源轉型政策主流化。臺大風險中心呼籲建立獨立監督機關,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除了能產生許多行政措施,並有專家監督團體能稽核預算,這樣政府面對的工商部門反彈的壓力就會有解套的方式。
註解:
(1) 學理上又稱英國這種為「非部會組織公共體」(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ies, 簡稱NDPBs)
(2) 相當於台灣工總
貴賓致詞:王泓仁 院長
上午場專題演講:周桂田 教授
上午場專題演講:畢騰安 副代表
上午場專題演講:綜合討論
-
TWiT 新聞稿 (624KB)
Size: 624.40 KB
Hits:3 -
周桂田 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 (6.06MB)
Size: 5.92 MB
Hits:1 -
畢騰安 UK's climate policy and green economy (1.02MB)
Size: 436.10 KB
Hits:2
【活動回顧】「鉅變臺灣 ─ 啟動長期能源轉型」論壇2/4
【活動回顧】「鉅變臺灣 ─ 啟動長期能源轉型」論壇3/4
【活動回顧】「鉅變臺灣 ─ 啟動長期能源轉型」論壇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