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鉅變新世界電子報編輯室
一個由下往上的政治 公民社會的培養:
在全球化與高科技發展這兩大影響變數下,全球化促使政治與經濟資源逐漸向上集中,跨國資本主義與國家領導人擁有日漸強大的控制力量,對於一般社會公民而言,也因為資訊科技的高度發展,逐步形成了基層特有的本土性思維與論述,造成高層全球化與基層本土化之間產生巨大的隔閡,世界各國爆發了重大社會抗爭時有所聞。
因此,風險社會理論所關注的焦點,是在於如何透過本土化的溝通,建立起基層的論述,並與全球化力量共同在政治制度及結構中折衝與協調,最終以持續性的社會共同建構,建立起共同的風險觀與風險認知。
風險社會是開放性的建構過程:
科技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建構過程,每位科學家可能依據本身的興趣或經濟考量而進行科技研究。對應於科技所帶來的風險問題,每一位公民也有權力去選擇一個自己所要的生活環境,這就是開放性的風險建構過程。例如:德國、芬蘭、瑞典、丹麥與荷蘭,在公民團體意識強大的社會基礎下,能夠進行社會與產業的轉型,就像近年來在再生能源的逐步改革十分成功,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這就是一種開放性建構的典範。
臺灣的下一步?典範轉移的需要:
臺灣社會應當朝向治理創新的路徑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重視社會的強健性與公民知識強化,另一方面社會也應學習風險知識與決策方法,建立政府與社會共同的治理夥伴關係,這樣的轉型,需要有制度化的民主溝通機制與經驗學習,由政府與各界團體不斷地謹慎合作與修正,建立相互信任的氛圍與關係,使整個社會一步一步走出永續發展的共識。
相關文章:
認識風險社會四部曲之一:什麼是風險社會?風險社會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認識風險社會四部曲之二:臺灣社會的困境?我們所面臨的風險社會。
出版品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