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調適系列
鉅變新視界沙龍:氣候變遷之災防調適策略
時間:2016年9月28日(星期三)19:00~21:00(18:30開始報到)
地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108室(校總區復興南路後門右側第一棟)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委辦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
緣起:
鑑於氣候變遷具有跨代、跨界與跨域的風險,亟需推動風險溝通與風險治理,本次沙龍以氣候變遷下的防災為主題,邀請學者、專家以及政府部門代表,共同探討相關專業知識和政策措施。
沙龍說明:
近年來,科學家已證實氣候變遷帶來全球的極端氣候,以至於相較於過去,重大天然災害的頻率增加,引起更多複合性災難,衝擊世界各國。例如中國大陸、日本、臺灣近年頻遭超豪大雨襲擊,西歐、北美頻繁的暴風雪,使得過去對防災的定義和治理範圍都需要應對調整。「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4條至第8條的放假條件,已規定「自然災害規模」與「停水、斷電等以及影響通行、上班與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這代表臺灣面對這些災害,除了精準的大氣與防災科學評估,含納社會、經濟型態與地區差異之「複合性風險評估」在災防調適策略中愈來愈重要,災防調適也是國土規劃的重要範疇。
討論主題:
1.至2100年,台灣氣候變遷的情況:極端氣候的頻率與強度
根據劉紹臣院士研究,1961年至2005年間台灣前10%強降雨在此45年增加約100%。每增溫1度,台灣的強降雨量將增加150%,台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未來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將無可避免。而台灣中、小雨減少的影響亦不容忽視,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缺少中、小雨而造成旱災,此類旱災在未來亦會更嚴重且頻繁。我國相關單位長期以來其實對於臺灣未來極端氣候影響,做過許多評估。究竟臺灣目前及未來極端氣候的頻度與強度如何,影響的地理範圍、產業活動與人口為何?想請諸位專家為民眾說明。
2.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衝擊:水災、坡地災害與旱災
地球暖化確實加劇極端降雨,我國相關單位已掌握許多高潛勢地區的脆弱度資料,因此想瞭解臺灣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可能帶來的衝擊:水災、坡地災害與旱災。特別是臺灣的地理、氣候特性,極端氣候的影響機制為何?
3.如何降低極端氣候的衝擊
掌握極端氣候變化頻度及其對臺灣的衝擊,即希望能降低災害損失。我國已建立完整的防災管理架構,整合各種災害之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等機制,透過建立災害風險評估、早期預警與應變、資訊服務平台、防災力發展建構與推廣應用等項目執行,請專家說明。
邀請名單:
主持人
陳亮全教授(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引言人
陳永明副研究員(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氣候變遷專案組組長)
童慶斌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洪鴻智教授(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主任)
議程:
活動報名:
相關附件下載:
{phocagallery view=category|categoryid=100|limitstart=0|limitcount=0}
※本活動因故無法進行時(含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主辦單位保有修改、變更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悉依主辦單位相關規定或解釋辦理,一切更動將以活動官網公告為主。※
{phocagallery view=category|categoryid=85|limitstart=0|limitcoun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