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主題 navigate_next Open Energy navigate_next 2022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
2022-06-27
點擊數:6926
2022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

文/王瑞庚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王奕陽 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趙怡萌 中心計畫專員

製圖、製表、頁面設計/張淨盈、林宥妤 中心助理

 

  本期電子報主題為企業進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因此OPEN ENERGY即搭配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專題。首先追蹤各國企業提出科學目標倡議(SBTi)的情況。SBTi是一個全球性機構,為讓企業根據最新氣候科學制定積極的減碳目標,使全球企業的氣候目標同時兼顧全球經濟情況下,達到2030年將排放量減半,並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SBTi和國際許多減碳倡議機構合作,其和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RE100等都是衡量企業減碳行動的重要參考。

 

  本中心統計至2022年5月31日,總登錄數已經來到3,088家企業,相較於去年同期(2021年5月31日)1,134家,約成長至2.7倍。可見全球加速淨零的腳步下,申請登錄SBTi企業都快速成長。根據SBTi年度報告(SBTi, 2022),回顧整個2021年(統計至2021年12月),隨著COVID-19之後經濟開始恢復「常態」,全球排放量出現反彈;但與此同時,登錄SBTi的企業數也出現歷史性成長(圖一),2021年的成長家數(1,335家)為前一年(423家)的3倍。

 

圖一 各年度累計目標獲准及承諾之SBTi企業家數 (Copyright by Science Based Targets)

來源:SBTi (2022)

 

  另外,目標將控制升溫在攝氏1.5度內的企業,也從2020年的41%上升到68%(其餘則以攝氏2度或2度內為目標)。值得注意的是,SBTi企業有96%包含了產業鏈上游、下游、運輸、服務、金融的範疇三[註1]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圖二)。

 

圖二 SBTi企業之目標涵蓋範疇三占比 (Copyright by Science Based Targets)

來源:SBTi (2022)

 

  不過報告認為世界目前還沒有走上到2030年將排放量減半的軌道,這也是COP26大會中各界所憂心的,即使目前各國INDC和COP26所承諾的目標都能做到,全球的減碳幅度仍然未能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若要控制升溫,世界各地的所有公司和所有行業,現在必須設定近期和長期的以科學為基礎的目標以符合1.5°C的軌跡。但不可否認過去幾十年的努力,企業為了適應低碳生產、低碳社會正快速在改變當中。另外,歐洲的淨零準備程度還是較高,圖三可以看到,SBTi名單的歐洲企業就占了55%。

 

圖三 SBTi企業各地區分佈(截至2022年5月31日)(Copyright by Science Based Targets)

來源:SBTi (2022)

 

  誠如COP26所檢討,全球貧富差距會和減碳、淨零野心與可行性有很大關係。SBTi企業名單中僅15%是非OECD國家中之企業,然而非OECD國家卻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67%。參與家數前10名除了印度(8)皆為OECD國家;擴大到20名,僅有印度、中國(11)、台灣(18)為非OECD成員(圖1-1)。

 

一、主要國家承諾/設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成長情況

  • 全球尺度而言,參與SBTi的企業有大幅成長。到2022年5月31日為止,全球參與SBTi的企業達到3,088家,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幅度達到2.7倍。
  • 洲際尺度而言,已參與或者已增加數,歐洲和歐盟都是相對領先的,亞洲地區主要來自日本和印度,而北美主要來自美國。
  • 圖1-2為區分地區SBTi參與情況。去年同期以來(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英國增加最多,達到370家,美國和日本以248家和156家在後。台灣企業參與的總家數有52家,全球排名第18;但過去一年增加家數有38家並列第14名(圖1-1、圖1-2)。

 

註:持手機/平板觀看者請橫向觀看

圖1-1 SBTi 國家參與現況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研究團隊彙整。

 

圖1-2 主要國家參加家數與家數變化(2021/6-2022/5增加數)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研究團隊彙整。

 

二、全球石化、鋼鐵、半導體業以及台灣SBTi參與情況

  石化、鋼鐵與半導體業是台灣企業減碳重點,因此特別追蹤全球這三類產業承諾情況。目前石化、鋼鐵與半導體業全球共有145家(SBTi列表中的化學工業、金屬製造和半導體業)。全球石化業有81家(如表2-1),從去年同期增長了48家,其中歐洲占了29家,亞洲也有11家,北美洲有5家(表2-2)。半導體業全球有28家,最多家是亞洲的12家,台灣占3家。若擴大來看電子業(半導體、通訊、高科技與電子設備組件),全球電子業加入SBTi最多的地區在歐洲,但前二名的國家依序為日本53家、美國40家,而臺灣則有33家排名第三(表2-1)。


表2-1 全球石化、鋼鐵、電子、半導體業之SBTi參與現況(截至2022/5)

地區/國家 石化業 鋼鐵業 電子業 半導體業
.北美洲 9 1 44 6
加拿大 - - 4 -
美國 9 1 40 6
.拉丁美洲 4 5 8 -
巴西 1 4 2 -
烏拉圭 - - 1 -
哥斯大黎加 - - 1 -
智利 1 1 1 -
墨西哥 2 - 3 -
.歐洲 41 15 173 10
比利時 3 1 4 -
丹麥 4 - 13 -
立陶宛 - - 1 -
匈牙利 - - 1 -
西班牙 1 - 6 -
希臘 - 1 2 -
法國 3 2 14 1
波蘭 2 - - -
芬蘭 2 1 11 -
英國 6 - 32 3
俄羅斯 1 - - -
挪威 2 - 4 -
馬爾他 - - 1 -
荷蘭 5 - 10 2
瑞士 4 1 15 1
瑞典 1 3 16 -
義大利 - - 7 -
奧地利 - - 4 -
葡萄牙 - - 3 -
愛爾蘭 - - 7 1
德國 7 5 20 2
盧森堡 - 1 2 -
.亞洲 25 13 137 12
土耳其 3 1 2 -
日本 4 2 53 4
中國 6 4 31 5
巴基斯坦 - - 1 -
印尼 2 - 1 -
印度 8 5 4 -
沙烏地阿拉伯 - - 1 -
香港 - - 3 -
馬來西亞 - 1 1 -
菲律賓 - - 1 -
新加坡 - - 3 -
台灣 1 - 33 3
韓國 1 - 3 -
.非洲 2 1 3 -
奈及利亞 1 - - -
肯亞 - - 1 -
南非 - 1 2 -
埃及 1 - - -
大洋洲 - 1 5 -
紐西蘭 - - 2 -
澳洲 - 1 3 -
總計 81 36 370 28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

 

表2-2 全球石化、鋼鐵、電子、半導體業SBTi增加家數(2021/6-2022/5)

地區 石化業 鋼鐵業 電子業 半導體業
北美洲 5 1 23 4
拉丁美洲 2 4 5 -
歐洲 29 12 114 8
亞洲 11 11 93 7
台灣 1 - 24 3
非洲 1 - 2 -
大洋洲 - 1 5 -
總計 48 29 242 19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

 

表2-3 台灣、韓國、新加坡參與SBTi企業列表

企業名稱 最新承諾/
設定目標年
國家 地區 行業別 狀態
momo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Retailing 已承諾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Pharmaceuticals, Biotechnology and Life 已訂目標
中信金控 2022 台灣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中華開發金控 2022 台灣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中華電信 2021 台灣 亞洲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已承諾
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已承諾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元大金控 2019 台灣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元太科技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友達光電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訂目標
日月光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Semi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 Equipment 已訂目標
加百裕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台新金控 2022 台灣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訂目標
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已訂目標
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20 台灣 亞洲 Construction Materials 已訂目標
台灣百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Textiles, Apparel, Footwear and Luxury Goods 已承諾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已承諾
玉山金控 2022 台灣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訂目標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9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訂目標
全漢企業 2020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宏碁電腦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亞洲水泥 2021 台灣 亞洲 Construction Materials 已訂目標
佳世達科技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Chemicals 已承諾
東碩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信義房屋 2021 台灣 亞洲 Real Estate 已訂目標
冠捷科技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南亞科技 2021 台灣 亞洲 Semi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 Equipment 已承諾
政伸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Consumer Durable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s 已承諾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訂目標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飛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0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崇越科技 2022 台灣 亞洲 Trading Companies and Distributors,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and Supplies 已承諾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富邦金控 2016 台灣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華美光學 2021 台灣 亞洲 Consumer Durable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s 已訂目標
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瑞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Consumer Durable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s 已訂目標
群光電子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群創光電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遠傳電信 2019 台灣 亞洲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已訂目標
廣達電腦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緯創資通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緯穎科技 2022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聯華電子 2021 台灣 亞洲 Semi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 Equipment 已承諾
鴻海精密工業 2021 台灣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Asia Pacific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亞太資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2020 新加坡 亞洲 Forest and Paper Products - Forestry, Timber, Pulp and Paper, Rubber 已承諾
Capella Hotel Group Pte. Ltd.
(嘉佩樂酒店集團)
2022 新加坡 亞洲 Hotels, Restaurants and Leisure, and Tourism Services 已承諾
CapitaLand(凱德集團) 2022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訂目標
City Developments Limited
(城市發展有限公司)
2022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訂目標
ComfortDelGro Corporation Limited 2021 新加坡 亞洲 Ground Transportation - Trucking Transportation 已承諾
Flex Ltd.(偉創力) 2021 新加坡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訂目標
Frasers Centrepoint Trust
(星獅地產信託)
2022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承諾
Frasers Logistics and Commercial Asset Management Pte Ltd 2022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承諾
Frasers Property Commercial Management Pte Ltd(星獅商業管理) 2022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承諾
Frasers Property Retail Management Pte Ltd(星獅零售管理) 2022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承諾
Frasers Property 新加坡 (Development& Projects)(星獅地產有限公司) 2022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承諾
GreenA Consultants Pte Ltd 2022 新加坡 亞洲 Professional Services 已訂目標
Interplex Precision Technology (S) Pte Ltd 2022 新加坡 亞洲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已承諾
Keppel Land(吉寶企業) 2021 新加坡 亞洲 Real Estate 已訂目標
Meinhardt Group International Limited
(邁進集團)
2022 新加坡 亞洲 Professional Services 已承諾
Olam(奧蘭國際) 2019 新加坡 亞洲 Food Production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已訂目標
Sembcorp Industries Ltd 2020 新加坡 亞洲 Electric Utilities and 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s and Energy Traders (including fossil, alternative and nuclear energy) 已承諾
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
(新加坡交易所)
2021 新加坡 亞洲 Specialized Financial Services, Consumer Finance, Insurance Brokerage Firms 已承諾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Singtel)(新加坡電信) 2017 新加坡 亞洲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已訂目標
Zuellig Pharma(裕利) 2021 新加坡 亞洲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Services, and Healthcare Technology 已承諾
Ace Technologies Co.,Ltd. 2022 韓國 亞洲 Technology Hardware and Equipment 已承諾
Bluebird.inc 2022 韓國 亞洲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已訂目標
BNK Financial Group Inc. 2022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DGB FINANCIAL GROUP 2018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Hankook Tire & Technology Co., Ltd.
(韓泰輪胎)
2022 韓國 亞洲 Tires 已承諾
Hansoll Textile Ltd. 2022 韓國 亞洲 Textiles, Apparel, Footwear and Luxury Goods 已承諾
HYUNDAI MOBIS Co.,Ltd.
(現代摩比斯)
2021 韓國 亞洲 Automobiles and Components 已承諾
Industrial Bank of Korea (IBK)
(中小企業銀行)
2021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JB Financial Group Co., Ltd. 2021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Kakao 2022 韓國 亞洲 Software and Services 已承諾
KB Financial Group 2021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訂目標
Kolon Industries, INC.(科隆工業) 2022 韓國 亞洲 Chemicals 已承諾
Korea Agro-Fisheries & Food Trade Corporation
(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
2021 韓國 亞洲 Public Agencies 已承諾
KT&G Corporation
(韓菸人蔘股份有限公司)
2022 韓國 亞洲 Tobacco 已承諾
LG Electronics Inc.(LG 電子) 2021 韓國 亞洲 Consumer Durable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s 已訂目標
Mirae Asset Securities
(大宇未來資產)
2021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Shinhan Financial Group 2020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SK Securities, Co., Ltd 2020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SK Telecom(SK電訊) 2020 韓國 亞洲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已承諾
Woori Financial Group
(友利金融集團)
2021 韓國 亞洲 Banks, Diverse Financials, Insurance 已承諾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 

 

  • 亞鄰部分日本有250家企業最多。台灣、韓國與新加坡,這三個經濟發展類型、程度、規模相近的亞洲國家,總共有92家加入SBTi。其中台灣占52家,較去年同期成長38家,領先韓國的15家和新加坡13家(圖1-1)。台灣的半導體較去年同期增加3家,若擴大為電子業(半導體、通訊、高科技與電子設備組件)則增加24家,占台灣過去一年成長(38家)的63%(表2-2)。
  •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同期至今(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成長家數第二名的產業是金融業,有中信金控、台新金控、中華開發金控、國泰金控新加入SBTi,更有玉山金控成為台灣首家、亞洲第二家通過目標審查的金融業。
  • 石化、鋼鐵、水泥、運輸四大淨零難轉行業,水泥業中台灣僅有亞洲水泥、台灣水泥;營造業也只有中鼎工程。化學工業方面台灣僅有奇美實業成為全台灣首家加入SBTi的石化業。

  日本雖有250家加入SBTi,僅有5家石化業(含輪胎)、金屬工業2家、運輸業7家;至於台灣、韓國的石化業(含輪胎)有3家、新加坡有陸運1家、水泥業台灣有2家;其餘鋼鐵業都未能加入。由此可見,對東亞經濟已開發國家而言,能源密集產業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相較於歐洲似乎更為困難。

 

三、2020年台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 綜覽2020年台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2020年相較於2016年排放降幅約3%,成果並不顯著。
  •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後稱溫管法)針對第一期(2016-2020年)訂定202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的目標,為達成此目標,2020年的排放量必須控制在260.717 MtCO2e以下(行政院環保署,2022)。目前成果尚未明朗,需待2022年版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發布,方能確認。
  • 我國溫管法另有訂定2016-2020年累計溫室氣體排放量作為階段管制目標,2016-2020年累計目標為:1,437.531 MtCO2e,而現階段2016-2019年四年累積排放量已達約1177.169 MtCO2e(行政院環保署,2022),2020年的累積排放量若未低於260.362 MtCO2e,將無法達成預期目標。

 

表3-1 2020年台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註:持手機/平板觀看者請橫向觀看

2020排名

企業名

產業別

排放量(MtCO2e)

2016-2020

排放量變化

2019-2020

排放量變化

1

台塑化

其他化學製品製造業、

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

25.63

-9%

-7%

2

中鋼

鋼鐵軋延及擠型業、

鋼鐵冶鍊業

19.59

-12%

-9%

3

台積電

積體電路製造業、

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

9.38

49%

22%

4

中龍鋼鐵

鋼鐵冶鍊業

9.14

-3%

1%

5

台灣化纖

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

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

人造纖維製造業

8.33

-19%

0.02%

6

台塑

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

石灰製造業、

其他化學製品製造業

7.93

0.15%

0.12%

7

中油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

6.67

-10%

-14%

8

南亞塑膠

合成樹脂及塑膠製造業、

塑膠皮、板、管材製造業、未分類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人造纖維加工絲業

5.83

-3%

-1%

9

台泥

水泥製造業

4.61

13%

3%

10

長春石化

其他化學製品製造業、

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

蒸汽供應業

3.47

20%

4%

11

亞泥

水泥製造業

3.16

-8%

2%

12

群創光電

液晶面板及其組件製造業、其他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

2.94

1%

-2%

13

友達光電

液晶面板及其組件製造業、其他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

2.26

-11%

-4%

14

聯華電子

積體電路製造業

1.52

-5%

3%

15

長春人造

合成樹脂及塑膠製造業

1.41

8%

-6%

16

台灣美光

積體電路製造業

1.36

2016年無數據

1%

17

正隆

家庭及衛生用紙製造業、

紙張製造業

1.34

-9%

-0.04%

18

中石化

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

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

1.08

-44%

-44%

19

大連化工

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

0.82

-47%

-3%

20

東和鋼鐵

鋼鐵冶鍊業、

鋼鐵軋延及擠型業

0.81

22%

1%

21

台灣美光記憶體

積體電路製造業

0.80

88%

22%

22

中華紙漿

紙張製造業、紙漿製造業

0.79

-4%

1%

23

豐興鋼鐵

鋼鐵冶鍊業

0.76

-2%

7%

24

遠東新世紀

人造纖維製造業

0.75

13%

11%

25

永豐餘

紙漿製造業、

未分類其他紙製品製造業

0.75

45%

3%

26

幸福水泥

水泥製造業

0.67

-3%

4%

27

世界先進

積體電路製造業

0.67

-7%

-7%

28

台玻

平板玻璃及其製品製造業、玻璃纖維製造業、

玻璃容器製造業

0.66

-2%

-11%

29

力晶

積體電路製造業

0.63

2016年無數據

441%

30

奇美實業

合成樹脂及塑膠製造業

0.61

-8%

-5%

   

前三十大統計

124.38

-3%

-2%

 

資料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2022);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2022)。台大風險中心團隊計算與整理。

說明:本表不包含電力供應業。

 

  • 分析2020年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有11間石化業(總排放占前三十大中約28%)、8間電子業(15.73%)、4間鋼鐵業(24.36%)與3間水泥業(6.79%)(圖3-1)。

 

圖3-1 2020年台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產業類別分布

資料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2022);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2022)。台大風險中心團隊計算與整理。

說明:本圖不包含電力供應業。

 

  • 以環保署目前公佈的2019年數據(注意,此處資訊為2019年,而非表3-1與圖3-1所呈現的2020年),將電力消費從能源部門分攤到各個部門後,台灣2019年溫室氣體部門結構以製造部門為最大占比51.37%、而第二大排放部門為住商部門占19.38%、運輸部門占12.89%、能源部門占13.2%、農業部門占2.22%、及環境部門占0.94%(行政院環保署,2022)。

 

圖3-2  2019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比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2022。台大風險中心團隊製圖。       

 

  • 根據台大風險中心團隊的整理與計算,將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前三十大的企業的數據加總後,排放量約達128.07MtCO2e,相當於全台2019年整個製造部門排放量的86.85%;若只加總排放量居前十大企業的數據,約達103.47MtCO2e,相當於全台製造部門排放量的70.17%(參考圖3-3),換算下來,2019年前十大排放企業約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36.05%。而前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台塑石化、中鋼、中龍鋼鐵,約占全製造部門排放的40%(39.41%)左右,也占全台溫室氣體排放的約1/5(20.25%)。

 

圖3-3  2019年前十大排放源於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占比

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整理自政府資料開放平台(2022);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2022)。

 

四、2016年至2020年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減排趨勢

  • 由下圖4-1可見,2016至2020年間,溫室氣體成長率位居前三名為台積電(49%)、長春石化(20%)、台泥(13%)。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台積電109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其2020年能源總消耗量約為169億度,其中電力消耗量約為160.3億度,相當於全台灣2020一整年用電量2,712.47億度的5.91%(註:此數據包含海外廠區用電量,故並非消耗掉台灣境內5.91%電力的意思)。[註2]
  • 根據台大風險中心團隊的整理與計算,2019年前十大排放源中,石化業龍頭台塑集團囊括了四大(台塑石化、台灣塑膠、台灣化纖、南亞塑膠),約占全製造部門排放之33.67%,約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17.29%。此外,若不以公司名號,而以工廠作為劃分,那麼將全國符合石化業定義的工廠的溫室氣體加總後,約占全製造部門排放29.78%,約占全國總排放的15.3%。[註3]

 

圖4-1 2016-2020年 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趨勢(單位:萬公噸)

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整理自政府資料開放平台(2022);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2022)。

 





註解:

註解:

[1] 範疇三說明請參考:TAISE (2021)

[2] 參考自: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109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22/6/15檢索。

[3] 根據工業局(2016)「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專案」與工業局(2016)「石化產業的範圍及高值化關聯圖」的嚴格定義下,石化產業應包含「石油化工原料」、「人纖原料」、「合成樹脂」、「合成橡膠」與「基本化學材料」。不包括石油、天然氣、汽油、輕油等原料,也不包含「其他化學製品製造業」、「塑膠皮、板、管材製造業」、「人造纖維加工絲業」、「其他橡膠製品製造業」在內之下游加工工業。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環保署(2022)。〈氣候公民對話平臺 -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量總覽〉。2022/6/30檢索。
  2.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2022)。〈溫室氣體年排放量〉。2022/6/15檢索。
  3. 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2022)。〈排放量-單筆查詢〉。2022/6/15檢索。
  4.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109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22/6/15檢索。
  5. SBTi(2022). SCIENCE-BASED NET-ZERO Scaling Urgent Corporate Climate Action Worldwide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ANNUAL PROGRESS REPORT. SBTi.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reports/sbti-progress-report-2021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填寫資料
*
姓名
*
E-Mail
*
服務單位
*
職稱
*
驗證碼
重取驗證碼 (請注意英文字母大小寫!)